国内有影响的博士论文摘录

用于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的研究
【作者】 李少夫 【导师】 周张健;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6 博士
【摘要】 目前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日趋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在新能源中,核裂变能(Fission Energy)很可能在未来的低碳环保能源系统中继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当今核裂变反应堆需要朝着更高效以及服役寿命更长的方向发展。由于超临界水堆(Supercritical Water Reactor, SCWR)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优异的热效率、以及简单的设计理念,因此成为了第四代先进核裂变系统中的重要候选堆型之一。由于超临界水堆需要在强中子辐照、高瞬变应力、以及强腐蚀性介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运行,因此,材料问题成为制约其工程应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为纳米氧化物弥散强化(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ODS)铁素体钢(Ferritic Steels)具有优异的抗辐照损伤性能、高温力学性能、以及抗腐蚀潜力,被认为是超临界水堆包壳管的主要候选材料之一。ODS铁素体钢具有如此优异的性能主要是源自于它特殊的显微组织结构。通常情况下,ODS铁素体钢内部存在着大量尺寸极为细小的纳米氧化物弥散粒子,它们可以作为钉扎质点有效地阻止基体内位错和晶界的移动,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同时,这些纳米氧化物弥散粒子还可以作为稳定的池子对辐照后的ODS铁素体钢中产生的缺陷进行捕获和钉扎,从而提高材料的抗辐照性能。众所周知,Cr含量对ODS铁素体钢的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由于低Cr含量的ODS铁素体钢的抗腐蚀性能不够优异,这使得它们在超临界水堆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然而,如果ODS铁素体钢中的Cr含量过高,长时间服役之后基体内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富Cr相从而引起材料的时效脆化。因此,通过实验研究找到一个合适的Cr含量值对于服役于超临界水堆中的ODS铁素体钢是至关重要的。在本研究中,通过机械合金化和热等静压的方法制备了Cr含量分别为12%14%16%、以及18%(质量分数)的四种ODS铁素体钢样品。采用热加工(锻造/轧制)的方法提高烧结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再通过热处理工艺消除热加工给材料带来的残余应力。采用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 O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等先进表征手段对不同Cr含量的ODS铁素体钢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r含量的ODS铁素体钢的晶粒尺寸都呈现出一种双峰分布的特征。所有样品的基体中都可以观察到大量均匀分布的Y-Ti-O型的纳米氧化物弥散粒子,这些弥散粒子的尺寸几乎都在几个纳米至五十个纳米之间。对不同Cr含量ODS铁素体钢样品的维氏显微硬度、拉伸性能、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Cr含量的变化对于ODS铁素体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此外,我们对不同Cr含量的ODS铁素体钢的其它服役性能也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包括材料在600/25 MPa条件下抵抗超临界水介质腐蚀的性能,材料在700的长期时效稳定性,以及材料在500条件下进行双束离子辐照(1 MeV Kr+ and 15 keV He+)后的显微组织变化等。最终,根据结果对比优选出综合性能较为优异的Cr含量为16%ODS铁素体钢作为未来研究和生产的主要材料。在本次研究中除了制备了不同Cr含量的ODS铁素体钢样品之外,我们还尝试通过机械合金化(MA)和热挤压(Hot Extrusion, HE)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可以适用于超临界水堆以及超高温反应堆(Very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 VHTR)的新型Hastelloy XR-ODS镍基合金。相比传统的Hastelloy XR型镍基合金而言,经过纳米氧化物弥散强化之后的Hastelloy XR-ODS镍基合金在强度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其塑性却发生了严重地下降。通过装备有能谱分析仪(X-ra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结合选区电子衍射分析技术(Selected Area Electronic Diffraction, SAD)Hastelloy XR-ODS镍基合金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系统地研究,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材料塑性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尺寸在微米级的晶界第二相析出物、相连化合物以及非晶态二氧化硅。
应用纤毛虫细胞衰老模型进行3种农副产品抗衰老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作者】 关萍 【导师】 张立军; 【作者基本信息】 沈阳农业大学, 作物学, 2015 博士
【摘要】 农副产品的药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与鉴定,有效成分的作用效应及机理等。作用效应研究中预防抵抗衰老是一个主要的且较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当今国际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有关机体退行性病变、衰老机制与抗衰老药物的开发与使用等已渐列入科学研究的前沿。植物天然活性物质及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是研究其食药用效应及作用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关键环节,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其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的优化已久有研究,但由于植物种类繁多、有效成分及含量相异、提取方法不断创新和提取因素复杂等诸多原因,已有研究需要补充和完善,从而摸索针对特定植物特定活性物质定制的最佳提取方案。本研究对3种农副产品(玉米须、油菜花粉和灵芝孢子粉)5类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有效的提高了提取的效率及品质,并应用3种副产品原粉和提取活性物质进行了抗动物细胞衰老效应及机理的研究。在进行衰老问题的研究时,选择和构建适用性强的动物(细胞)模型是使试验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鉴于纤毛虫作为科学研究模式生物的诸多优势,在文献提示和前期试验的基础之上,尝试建立新型纤毛虫细胞衰老模型,一方面解决了本课题进行农副产品抗衰老研究时,动物(细胞)模型需求量极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其他研究者进行衰老问题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模型,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玉米须多糖的水提醇沉法、玉米须黄酮的醇提法、油菜花粉多酚的醇提法和灵芝孢子油的超临界C02萃取法等传统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获得了最优提取工艺:①玉米须多糖水提醇沉法最优方案为:提取时间为2.0h,提温度为100,料液比为135,乙醇体积分数为70%。多糖提取率为4.95%;②玉米须黄酮醇提法最优方案为:提取时间为1.5h,提温度为80,料液比为135,乙醇体积分数为70%。黄酮提取率为0.45%;③油菜花粉多酚醇提法最优方案为:提取时间为1.5h,提温度为70,料液比为135,乙醇体积分数为80%。总多酚总提取率为0.45%。④灵芝孢子油超临界C02萃取中萃取最优方案为: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温度为40,C02流量为15L/hl,萃取时间为80min。灵芝孢子油提取率为15.36%(2)对玉米须多糖、玉米须黄酮和油菜花粉多酚的半仿生提取法(pH)设置了符合动物体消化系统环境的较合理的pH值梯度,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最优提取工艺,有效提高了提取效率:①玉米须多糖半仿生法最优方案为:提取时间为2.0h,料液比为125,仿胃液pH值为2.5,仿小肠消化液pH值为8.0。多糖提取率为5.69%;②玉米须黄酮半仿生法最优方案为:提取时间为2.0h,料液比为135,仿胃液pH值为2.5,仿小肠液pH值为8.0。黄酮提取率为0.50%;③油菜花粉多酚半仿生法最优方案为:提取时间为1.5 h,液料比为115,仿胃液pH值为2.5,仿小肠消化液pH值为9.0。总多酚提取率为0.52%(3)对油菜花粉蛋白和灵芝孢子油的半仿生法(酶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依据所使用材料的特殊性(均破壁处理)尝试使用动物消化酶类进行预处理,根据提取物质的种类确定添加酶的种类,设置适合酶类发挥作用的体内环境(pH值和温度等),获得了最优提取工艺,有效提高了提取效率及品质:①油菜花粉4种蛋白半仿生法最优方案为:处理时间为3h,料液比为115;②灵芝孢子油半仿生法最优方案:处理时间为1.0h,料液比为120,仿胃液处理液pH值为2.5,仿小肠消化处理液pH值为9.0。灵芝孢子油提取率为17.02%(4)对纤毛虫有性生殖控制进行了研究:①对显微手术法进行优化,细胞分裂的2时期均获得较高无小核率:早-中期为40%,-后期为5%;②筛选出2种对细胞损伤较小的常规药物,研究其对纤毛虫细胞小核分裂的抑制作用,得到了较高的无小核获得率:诺氟沙星对尾草履虫小核去除率为23.33%;次氯酸对尾草履虫小核去除率为26.67%;次氯酸对似织毛虫小核去除率为10%;③应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核染色法研究了纤毛虫自系接合生殖的促成条件及大核活动时期,1.0μg/mL木瓜蛋白酶对尾草履虫的自系接合有较好的促成作用,促成率为5.8%;尾草履虫自系结合大核活动的时间为2-36h(5)3种纤毛虫(尾草履虫、第四双小核草履虫和嗜热四膜虫)的无小核无性系进行了衰老规律研究及衰老模型的构建:①阐明3种纤毛虫自然生长过程及衰老规律,明确了消除氧自由基能力-年龄-代龄之间的关系;②选取用于高等动物(细胞)衰老模型构建的2种药物(D-半乳糖和过氧化氢)3种纤毛虫细胞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行处理,研究对细胞的促衰老作用,证实了2种药物对纤毛虫细胞衰老模型构建的适用性;③选取513项高等动物(细胞)及纤毛虫常用指标,对快速构建的纤毛虫细胞衰老模型进行了评价,阐明了这些指标与细胞衰老之间的密切关系。(6)应用纤毛虫细胞衰老模型,3种农副产品超细原粉和提取的5类活性物质进行了抗衰老效应的研究,并对作用途径和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种农副产品和5类活性物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细胞衰老效应:①玉米须多糖作用于衰老细胞后:p-半乳糖苷酶染色积分光密度最高下降率为20.16%Caspase-9酶活力最高下降率为20.12%CDC-2基因mRNA表达量最大值为1.28。黄酮的效应相似于多糖,但作用效应普遍低于多糖;②油菜花粉4种酚酸和4种蛋白分别作用于嗜热四膜虫衰老细胞后,对细胞增值率、生长周期及RCC-1基因mRNA表达量3项指标均产生的作用效果较显著,最大作用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灵芝孢子油对自然衰老尾草履虫细胞的最大增殖率为36.67%。对D-Gal促高衰模型的生命周期延长最佳效应为增加7.38,增加14.86代。消除·OH能力最大增加率为30.77%;丙二醛含量最大降低率为22.22%。细胞内脂褐素含量最大降低率为20.69%。灵芝孢子油对衰老尾草履虫细胞5项指标均产生显著效应;④灵芝孢子粉对延长高衰将死尾草履虫的生存时间和增殖能力效果显著:生存时间延长时间为77.8小时,增加了4.4代。较大程度加强了尾草履虫高衰细胞的生理活性:运动能力最大增加率为65.02%;摄食能力最大增加率为61.90%;排泄和水分调节能力最大增加率为83.87%;⑤3种农副产品超细粉对第四双小核草履虫高衰细胞的抗衰老效果比较:灵芝孢子粉显著高于油菜花粉和玉米须,油菜花粉和玉米须之间差异不显著。
油茶籽油脂构成、变化规律和水酶法制取工艺研究
【作者】 方学智 【导师】 金勇丰; 【作者基本信息】 浙江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015 博士
【摘要】 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日益受到重视。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是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面积的树种的统称。它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油茶籽油(简称茶油)是南方传统食用植物油之一,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为主。当前,油茶育种从传统高产选育进入定向营养育种,油脂加工从传统工艺迈向绿色、营养、安全加工,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油茶物种、品种油脂中营养成份构成和变化,需开展绿色制油技术研究及明确不同工艺对茶油品质的影响。论文从油茶物种、品种和成熟过程研究其油脂变化规律,探讨脂肪酸、甘油三酯、挥发性成份和脂肪伴随物的变化,建立基于油脂营养成份的综合评价,并优化茶油水酶法制取工艺和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12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含油率和油脂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伴随营养物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油脂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发现不同油茶物种、品种含油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含油率与脂肪酸含量无明显相关,油酸含量与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明显负相关;不同物种、不同品种茶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异与其含油率没有相关性,表明理论上存在定向选择高含油、高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含量的油茶物种的可能。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基于含油率、脂肪酸成份和微量营养物质,建立了不同物种、不同品种油茶的综合评价体系,在高含油物种的选择过程中,除考虑含油率外,也需结合营养物质进行综合评价。2.4个不同品种的普通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成份构成与转化开展研究,发现油茶含油率在整个成熟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总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总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脂肪酸含量变化可分为3,一是增长型,包括油酸和硬脂酸,二是下降型,包括棕榈酸、棕榈烯酸、亚油酸、亚麻酸,三是稳定型,包括二十碳烯酸。维生素Ep-谷甾醇、角鲨烯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4个不同品种挥发性成份主要包括酯类、醇类、羰基类、烯烃类、烷烃及其他化合物,成熟过程中挥发性成份中酯类物质先升高后降低,羰基类和烷烃类含量有小幅波动,肉桂酸甲酯存在于整个生长周期中,其含量变化随生长成熟时间先升高后降低。3.从不同物种、品种和生长发育阶段对茶油中甘油三酯进行研究。在茶油中,共发现24个甘油三酯成份,不同油茶物种、普通油茶品种和成熟过程中甘油三酯的基本结构变化较小。茶油甘油三酯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甘三酯,包括三油酸甘油酯(000)、二油酸一亚油酸甘油酯(OOL)和一棕榈酸二油酸甘油酯(OOP)4.开展茶油水酶法提取技术研究,发现蛋白酶/纤维素酶复酶制取茶油的得率要高于其他单酶或复合酶,通过比较不同破乳技术,发现乙醇法的效果优于其它方法。经水酶法提取和乙醇法破乳后,总得油率超过90%。在水酶法、超临界CO2提取、压榨和溶液提取几种制油技术中,压榨法提取的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高,p-胡萝卜素和p-谷甾醇在水酶法提取的茶油中含量最高,角鲨烯和维生素E以超临界提取法最高。检测到9种酚酸,主要是3-羟基酪醇、苯甲酸、儿茶酚、4-羟基苯甲酸和绿原酸。水酶法提取的茶油中的酚类物质和磷脂含量比其它提取方法要低。基于得油率、油酸含量和营养成份含量,建立综合评价技术,发现其中水酶法得分最高,超临界提取次之,而正己烷提取得分最低。研究从物种、品种和成熟过程明确茶油脂肪酸、甘油三酯、挥发性成份和脂肪伴随物的变化规律,建立评价体系和水酶法制油技术,希望将为油茶良种选育、采后处理和茶油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为茶油绿色制取提供技术支持。 更多还原
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热质传递机理及应用研究
【作者】 龙志强 【导师】 张鹏; 【作者基本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 制冷与低温工程, 2014 博士
【摘要】 二元混合流体同纯流体一样也存在单一的临界点,且介于两种组分分别对应的临界参数之间,而且在临界点附近热物理性质也会出现剧烈变化。现今工业中的混合流体出现或维持在超临界状态的场合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空分、能源、低温等领域。因此对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中热质传递机理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工业过程提供理论基础,例如空分流程中的产品纯度优化、天然气/石油气液化过程传热强化、混合工质低温制冷机的性能提升以及超临界流体化工萃取优化等。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在热扰动下不仅仅如同超临界纯流体一样存在活塞效应(Piston effect),还会产生在混合流体中特有的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超临界流体中的活塞效应是当流体中存在热扰动时局部出现剧烈膨胀而产生热声波压缩流体的一种特殊传热方式。Soret效应是在温度梯度的驱动下,混合流体中出现的组分相对移动的传质现象,而由Soret效应引起的能量传递即为Dufour效应。本文将主要针对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在的这几种特殊效应持续作用下内部在不同时间尺度产生的热质传递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对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系统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物理模型,在完全考虑各种热质传递现象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控制方程组,尤其对能量守恒方程进行了完整全面的表述。一维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对一个初始处于绝对平衡状态的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施加热扰动后,在声学时间尺度下内部首先产生的活塞效应迅速均匀地加热流体主流,使得流体在两个边界上同时出现温度梯度。但温度边界层极薄使得因此而产生在其内部的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无法体现出作用。而当达到了扩散时间尺度,逐渐增厚的温度边界层使得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的作用逐渐凸显。Soret效应中组分在温度梯度驱动下的移动方向由热扩散比kT的正负号决定,而其实际扩散方向由当地的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的梯度比(Gradient ratio)γ决定。对于既定的边界条件和混合流体存在平衡梯度比γb=|-kT/T|。两个边界附近同时出现传质方向相反的Soret效应使得整个流场中建立起组分对流,由此引起的dufour效应加速了流体内部的传热过程。而在不同的混合流体中,这三种热物理现象的作用机理与相互影响的方式均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作用幅度的大小以及热声波在流体中传递的快慢。所以在常规流体中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只是由于热物性上特点使得作用效果极其微弱而可以忽略。对于处在重力场中的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底部持续的加热会促使自然对流的产生。本文对密闭空间内超临界氮/氩二元混合流体(0.9/0.1)的自然对流进行了二维数值计算,并同时采用激光全息干涉的方法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与数值研究结果均表明在持续的底部加热作用下,底部热边界层逐渐增厚,且边界层中的密度持续减小;当温度边界层增厚至一定的程度,由边界层与主流之间的密度差所产生的浮升力打破了热边界层的稳定而形成热羽。数值计算中由于活塞效应的存在,顶部等温边界处也逐渐产生热羽。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中的自然对流因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的存在而比超临界纯流体中发展更快,流动更加强烈。随后在数值计算结果中热羽逐渐发展形成流体空间大范围的自然对流,其流态在侧壁面的影响下具有沿壁面上升中心下降的特征。而在实验中因超临界流体中存在很明显的温度分层(atg)和密度分层,在较小加热量的情况下自然对流只能维持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且腔体顶部也不能产生热羽。在自然对流稳定区域由于强烈的掺混作用使得流动区域内除速度之外的各种参数基本不存在梯度。实验中观察到了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中活塞效应的存在,并通过将其实验结果与在相同无量纲对比温度(ε=0.026)下得到的纯氮的实验结果对比得到了dufour效应的实际作用效果,证实了soret效应的存在。超临界流体中的自然对流形成之后,在对流时间尺度下逐渐发展形成稳定的自然对流。本文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长径比为27的竖直圆管内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的稳态自然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的自然对流传热要明显强于气态流体。超临界氦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指数关系(scalinglaw)在很大的ra范围内(109~1017)均保持为nucra1/3。当流体为超临界氮/氩二元混合流体时,在本文研究的ra范围(5.0×1010~2.0×1014),因自然对流较强烈而使得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无法体现出作用效果。此时的超临界混合流体可以视作一种拟纯流体(pseudo-purefluid)。再者,根据对流特性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流动区域:层流热边界层区域(laminarthermalboundarylayerregime)、过渡区域(Transition regime)和极限区域(Ultimate regime),它们之间的两个临界Ra分别为Racrit1≈4.0×1013Racrit2≈1.14×1014。在前后两个区域中自然对流的特性指数关系分别为Nu=0.135Ra0.22Nu=0.0027Ra1/3。当自然对流经过近临界温度区域时,流体热物性的奇异变化使得NuRa的变化趋势中会产生回折(Inflection)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会发生在任何超临界流体中,包括混合流体与纯流体。若回折现象又是发生在过渡区域,便导致了过渡分叉现象的产生,即一个Ra会对应两个Nu。此外,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获得了较准确的超临界流体在竖直长管内自然对流传热性能数值计算模型。若上述自然对流物理模型中顶部的冷源能使管内流体温度降到超临界以下,该结构便形成了低温热虹吸管。本文对该转变过程,即低温热虹吸管的超临界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随后继续通过实验研究了气液相变工作状态下低温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其传热热阻都是随着传热量的增大先减小后趋于一个常数,并在达到传热极限之后急剧增大。以氮/氩二元混合流体作为工质成功将低温热虹吸管的气液相变工作温区拓展到了64~150 K。但是因换热面与二元混合工质之间浓度边界层(Concentration boundary layer)的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其传热性能比纯工质时稍恶化。根据低温热虹吸管中的不同工作状态,采用了合适的经验公式对不同情况下的传热热阻进行了计算。此外,在低温热虹吸管中观察到了干涸极限、管外沸腾极限、管内沸腾极限和临界极限,其中临界极限一般只会在低温热虹吸管中出现。根据它们产生的机理,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相应的传热极限值进行计算,并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了工质充注率以及冷却条件对低温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表明1.0为本文热虹吸管的最佳充注率,并且改善冷却条件能够极大的增强其传热能力。
 
纤维素掺杂SiO2Al2O3柔性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作者】 隋超 【导师】 赫晓东; 【作者基本信息】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学, 2015 博士
【摘要】 气凝胶是一种由纳米颗粒或聚合物分子相互交联构成纳米多孔骨架结构的固态材料,其独有的纳米尺度骨架与孔隙分布特征,赋予该材料优异的热物理性能,故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气凝胶本征脆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气凝胶柔性化研究成为当前的一个科学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二甲亚砜作为溶剂解决了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在水解缩聚过程中的相分离问题,揭示了二甲亚砜控制相分离的原理,制备出一种具有较高强度的柔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在此基础上以自制纤维素晶须(MFC)为增强体,制备出一种高强轻质的Si O2/MFC柔性气凝胶复合材料,解决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脆性与纤维素气凝胶抗压强度低的问题;此外,针对耐高温氧化铝材料体系,制备出一种更高强度且具有各向异性微观结构的羟乙基纤维素增强氧化铝(Al2O3/HEC)的柔性气凝胶复合材料。基于前驱体在不同浓度二甲亚砜作用下硅烷醇聚合度改变影响相分离程度的原理,获得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水解缩聚过程中相分离的有效控制技术。采用超临界干燥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柔性的Si O2气凝胶材料,揭示了二甲亚砜控制相分离的原理与规律。研究了二甲亚砜溶剂与催化剂氨水的含量对于凝胶时间以及气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柔性二氧化硅气凝胶骨架由Si-OSi-C组成,Si-C的存在使气凝胶兼备了疏水性与柔性。柔性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最佳配比MTMS:DMSO:H2O:氨水:草酸(摩尔比)1:6:8:0.05:0.6。其相组成为非晶态二氧化硅,增韧效果显著,50%范围内可以实现弹性回复,压缩力学性能高达传统二氧化硅气凝胶四倍以上。室温热导率为0.0302W/(m·K),比表面积为458.4m2/g,疏水角为152°。二氧化硅气凝胶在400℃由于有机基团裂解发生质量下降,500℃之后气凝胶的剩余质量趋于稳定且大于80%。研究了二甲亚砜含量对于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径以及热导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比表面积随着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热导率也随之提高。基于聚合物交联柔性化气凝胶的原理,在上述柔性Si O2气凝胶材料中掺杂一定比例的自制纤维素晶须,并采用超临界干燥的方法制备了Si O2/MFC柔性复合气凝胶材料。研究了纤维素的加入对气凝胶比表面积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以及纤维素含量的改变对复合气凝胶的物相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中仍然存在Si-C,二氧化硅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而纤维素晶须主要为天然纤维素类型。复合气凝胶内部网络结构以二氧化硅颗粒为主体,纤维素晶须均布其中,形成交缠的纤维素网络。气凝胶结构具有良好的疏水性,疏水角随着纤维素含量增加有一定程度下降。与纯柔性二氧化硅气凝胶相比,纤维素的加入对于气凝胶密度的影响较小,但是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热导率也有所提高。基于微结构定向控制原理,针对耐高温氧化铝气凝胶体系,掺杂长链的羟乙基纤维素,并采用液氮预冻的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出了各项异性的Al2O3/HEC柔性气凝胶复合材料,得到了定向排列、层间相互关联的有序片层结构。研究了不同方向上的力学和热学性质,揭示了有序结构的形成原理以及纤维素含量的改变对气凝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纤维素含量的增加,片层结构间距变小,关联形式发生改变。纤维素含量的改变对复合气凝胶的物相组成和化学结构无明显影响。复合气凝胶以HEC纤维素为骨架,表面致密的附着勃姆石相的氧化铝。这种复合气凝胶在400℃以内保持一定的热稳定性。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对于Al2O3/HEC纤维素复合气凝胶密度与压缩性能的影响规律与Si O2/MFC纤维素复合气凝胶相同,但是具有不同的破坏形式。Al2O3/HEC柔性复合气凝胶在定向排列方向上展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 
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热质传递机理及应用研究
【导师】 张鹏; 【作者基本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 制冷与低温工程, 2014 博士
【摘要】 二元混合流体同纯流体一样也存在单一的临界点,且介于两种组分分别对应的临界参数之间,而且在临界点附近热物理性质也会出现剧烈变化。现今工业中的混合流体出现或维持在超临界状态的场合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空分、能源、低温等领域。因此对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中热质传递机理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工业过程提供理论基础,例如空分流程中的产品纯度优化、天然气/石油气液化过程传热强化、混合工质低温制冷机的性能提升以及超临界流体化工萃取优化等。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在热扰动下不仅仅如同超临界纯流体一样存在活塞效应(Piston effect),还会产生在混合流体中特有的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超临界流体中的活塞效应是当流体中存在热扰动时局部出现剧烈膨胀而产生热声波压缩流体的一种特殊传热方式。Soret效应是在温度梯度的驱动下,混合流体中出现的组分相对移动的传质现象,而由Soret效应引起的能量传递即为Dufour效应。本文将主要针对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在的这几种特殊效应持续作用下内部在不同时间尺度产生的热质传递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对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系统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物理模型,在完全考虑各种热质传递现象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控制方程组,尤其对能量守恒方程进行了完整全面的表述。一维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对一个初始处于绝对平衡状态的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施加热扰动后,在声学时间尺度下内部首先产生的活塞效应迅速均匀地加热流体主流,使得流体在两个边界上同时出现温度梯度。但温度边界层极薄使得因此而产生在其内部的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无法体现出作用。而当达到了扩散时间尺度,逐渐增厚的温度边界层使得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的作用逐渐凸显。Soret效应中组分在温度梯度驱动下的移动方向由热扩散比kT的正负号决定,而其实际扩散方向由当地的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的梯度比(Gradient ratio)γ决定。对于既定的边界条件和混合流体存在平衡梯度比γb=|-kT/T|。两个边界附近同时出现传质方向相反的Soret效应使得整个流场中建立起组分对流,由此引起的dufour效应加速了流体内部的传热过程。而在不同的混合流体中,这三种热物理现象的作用机理与相互影响的方式均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作用幅度的大小以及热声波在流体中传递的快慢。所以在常规流体中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只是由于热物性上特点使得作用效果极其微弱而可以忽略。对于处在重力场中的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底部持续的加热会促使自然对流的产生。本文对密闭空间内超临界氮/氩二元混合流体(0.9/0.1)的自然对流进行了二维数值计算,并同时采用激光全息干涉的方法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与数值研究结果均表明在持续的底部加热作用下,底部热边界层逐渐增厚,且边界层中的密度持续减小;当温度边界层增厚至一定的程度,由边界层与主流之间的密度差所产生的浮升力打破了热边界层的稳定而形成热羽。数值计算中由于活塞效应的存在,顶部等温边界处也逐渐产生热羽。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中的自然对流因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的存在而比超临界纯流体中发展更快,流动更加强烈。随后在数值计算结果中热羽逐渐发展形成流体空间大范围的自然对流,其流态在侧壁面的影响下具有沿壁面上升中心下降的特征。而在实验中因超临界流体中存在很明显的温度分层(atg)和密度分层,在较小加热量的情况下自然对流只能维持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且腔体顶部也不能产生热羽。在自然对流稳定区域由于强烈的掺混作用使得流动区域内除速度之外的各种参数基本不存在梯度。实验中观察到了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中活塞效应的存在,并通过将其实验结果与在相同无量纲对比温度(ε=0.026)下得到的纯氮的实验结果对比得到了dufour效应的实际作用效果,证实了soret效应的存在。超临界流体中的自然对流形成之后,在对流时间尺度下逐渐发展形成稳定的自然对流。本文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长径比为27的竖直圆管内超临界二元混合流体的稳态自然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的自然对流传热要明显强于气态流体。超临界氦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指数关系(scalinglaw)在很大的ra范围内(109~1017)均保持为nucra1/3。当流体为超临界氮/氩二元混合流体时,在本文研究的ra范围(5.0×1010~2.0×1014),因自然对流较强烈而使得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无法体现出作用效果。此时的超临界混合流体可以视作一种拟纯流体(pseudo-purefluid)。再者,根据对流特性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流动区域:层流热边界层区域(laminarthermalboundarylayerregime)、过渡区域(Transition regime)和极限区域(Ultimate regime),它们之间的两个临界Ra分别为Racrit1≈4.0×1013Racrit2≈1.14×1014。在前后两个区域中自然对流的特性指数关系分别为Nu=0.135Ra0.22Nu=0.0027Ra1/3。当自然对流经过近临界温度区域时,流体热物性的奇异变化使得NuRa的变化趋势中会产生回折(Inflection)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会发生在任何超临界流体中,包括混合流体与纯流体。若回折现象又是发生在过渡区域,便导致了过渡分叉现象的产生,即一个Ra会对应两个Nu。此外,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获得了较准确的超临界流体在竖直长管内自然对流传热性能数值计算模型。若上述自然对流物理模型中顶部的冷源能使管内流体温度降到超临界以下,该结构便形成了低温热虹吸管。本文对该转变过程,即低温热虹吸管的超临界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随后继续通过实验研究了气液相变工作状态下低温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其传热热阻都是随着传热量的增大先减小后趋于一个常数,并在达到传热极限之后急剧增大。以氮/氩二元混合流体作为工质成功将低温热虹吸管的气液相变工作温区拓展到了64~150 K。但是因换热面与二元混合工质之间浓度边界层(Concentration boundary layer)的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其传热性能比纯工质时稍恶化。根据低温热虹吸管中的不同工作状态,采用了合适的经验公式对不同情况下的传热热阻进行了计算。此外,在低温热虹吸管中观察到了干涸极限、管外沸腾极限、管内沸腾极限和临界极限,其中临界极限一般只会在低温热虹吸管中出现。根据它们产生的机理,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相应的传热极限值进行计算,并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了工质充注率以及冷却条件对低温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表明1.0为本文热虹吸管的最佳充注率,并且改善冷却条件能够极大的增强其传热能力。
纳米TiO2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作者】 王雪芹 【导师】 孟令辉; 黄玉东; 【作者基本信息】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5 博士
【摘要】 Ti O2基半导体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氧化性强、耐光腐蚀性、无毒、成本低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i O2基半导体催化剂的微观形貌、晶型结构、光学特性等物理性能的对其光催化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不同结构Ti O2纳米材料物理性能与其光催化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尽详实。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系统性地研究了Ti O2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结晶度大小对其光催化降解苯酚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Ti O2纳米管的微观形貌对其光催化及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Ti O2纳米管进行负载改性,用简单工艺制备出了成本低廉、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的光催化裂解水产氢催化剂。研究结果对提高Ti O2基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针对Ti O2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结晶度不易单独控制的问题,采用超临界流体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粒径和结晶度的锐钛矿纳米颗粒,其中粒径系列样品的粒径由6.6nm提高到了26.6nm,结晶度保持在82%左右,结晶度系列样品的结晶度由12.6%提高到82.0%,粒径大小均为~9.2nm;选用苯酚为模型分子,研究了粒径和结晶度大小对Ti O2纳米颗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 O2纳米颗粒粒径的增大可明显提高其光催化降解苯酚的反应效率,而结晶度的变化对其光催化活性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对苯酚降解反应过程中中间产物的生成与降解速率进行跟踪研究发现,Ti O2纳米颗粒粒径的提高可有效抑制中间产物对苯二酚和苯醌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避免两者相互转化时消耗光生自由基,提高了光生电子的有效利用率。Ti O2纳米管具有结构规整、比表面积大、催化活性高等优点,其催化性能与其表观形貌有很大的关系。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通过调整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如电解液中F-浓度、氧化电压、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等制备了一系列Ti O2纳米管,研究了各因素对其微观形貌以及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的存在是Ti O2纳米管形成的关键所在,F-浓度的提高有利于Ti O2纳米管的形成及生长,而过高的F-浓度会导致Ti O2纳米管长度及其表面规整度下降,氧化电压、氧化温度、氧化时间的变化均会影响其长度、管径和表面规整度,适宜的阳极氧化条件为:F-浓度150mmol/L、氧化电压50V、氧化温度20℃、氧化时间120min,此时可制备出规整度高、表面清洁、长度约为4.5μm、管径115nmTi O2纳米管;经过对具有不同形貌的Ti O2纳米管的光电催化性能以及光催化降解Rh B的性能进行研究可知,Ti O2纳米管长度、管径和表面规整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其对紫外光的吸收利用率,并可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和转移效率;Ti O2纳米管表面杂质颗粒或丝束状物质的出现为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再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中心,不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Ti O2纳米管在光催化裂解水反应中的催化活性,采用紫外光照辅助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了Ti O2纳米管负载Ni Mo Zn复合纳米颗粒。结果表明,Ni Mo Zn复合纳米颗粒中少量Zn的加入有利于促进产氢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从而提高了催化活性,而过量Zn的加入反而抑制了其电子转移过程以及质子吸附过程,适宜的Zn含量为1%~3%;紫外光照可明显改善Ti O2纳米管表面的可浸润性,使其由超疏水状态变为亲水性;经紫外光照辅助电化学沉积15s,Ni Mo Zn纳米颗粒均匀的负载在Ti O2纳米管管壁内外,其光催化产氢效率提高了近8%
茯苓皮三萜提取物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作者】 唐昭【导师】 张泽廷;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2 博士
【摘要】
超临界流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绿色化工技术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是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改进和完善了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研究的实验装置,采用流动法测定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数据,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析单一及混合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2)实验所用的超临界流体为CO2;测定了4种单一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包括:3,5-二硝基苯甲酸(3,5-DNBA)、3-硝基苯甲酸(3-NBA)、2-硝基苯甲酸(2-NBA)和3-氨基苯甲酸(3-ABA);测定了3种混合固体溶质(质量比1:1)的溶解度,包括:3,5-DNBA+3-NBA3,5-DNBA+2-NBA3-NBA+3-ABA;夹带剂包括:乙醇、乙酸乙酯、乙二醇及正丙醇;实验温度分别为308K,318K328K,压力范围为8.0-21.0MPa,夹带剂浓度分别为1.5mol%,3.5mol%5.5mol%;共测定了273组实验数据。(3)基于实验数据,考察了实验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单一及混合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的影响;定义了溶解度增强效应因子e,研究夹带剂对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的增强效果,并分析了温度、压力及夹带剂浓度对溶解度增强效应因子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固体溶质的分子结构及官能团的种类、数量和位置对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的影响;研究了在单一和混合体系下同一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定义溶解度增强效应系数SE来分析变化趋势。定义了混合溶质的分离因子μ和分离效率HE,通过分析实验条件对分离因子和分离效率的影响,来确定使用超临界CO2分离混合固体溶质适宜的操作条件。(4)采用7种常用的半经验模型关联了固体溶质在纯超临界CO2中的平衡溶解度数据;采用3种常用的半经验模型关联了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的平衡溶解度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半经验模型对不同溶质溶解度数据的关联能力,讨论了决定模型关联精度的影响因素。(5)通过关联文献中49种不同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数据,比较了常用的7种半经验模型的关联能力。结果表明模型表达式中的溶剂密度函数和模型拟合参数决定了模型的关联能力。模型的密度函数描述溶质溶解度和溶剂密度的关系越精确,拟合参数越能反映温度、压力对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模型的关联准确度越高;分析了这7种半经验模型对含不同代表性官能团的化合物的溶解度数据的关联能力,并分析了实验温度、压力、溶质溶解度和实验点数对模型关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不同官能团的不同化合物,模型的适用性不同;温度、压力和实验点数的增大会降低模型的关联精度,溶质溶解度的增大会略微提高模型的关联精度。(6)基于Kumar-Johnston KJ)模型,依据溶解理论,提出了改进的KJ模型,通过关联本实验的153组溶解度数据和文献中23种不同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748组溶解度数据(包括13种二元体系,13种三元体系和1种四元体系)共901组溶解度数据,对改进的KJ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KJ模型与KJ模型相比,更适合于描述并预测单一固体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7)基于Sovova模型,依据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过引入温度项,提出了改进的Sovova模型。通过关联本实验的120组溶解度数据和文献中17种固体化合物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的实验溶解度数据(共有1311组实验数据点包含12种不同的夹带剂)共1431组溶解度数据,验证了改进的Sovova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Sovova模型更适合于描述并预测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8)在原有Bartle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溶解理论,提出了以新的密度函数为架构的计算模型。通过关联本实验的153组溶解度数据和文献中49种不同固体化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可靠的1061组溶解度数据共1214组数据,验证了本文新提出的模型的关联精确性。结果表明,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以上研究结果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开发设计和工业化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项目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为20776006)和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为ZZ1103)的资助。 更多还原
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机理研究
【作者】 杜玉昆; 【导师】 韩志勇; 王瑞和;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井工程, 2012 博士
【摘要】
目前,我国常规油气资源探明和开发程度已经相当高,对低渗透油藏、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重油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开发过程中储层保护困难,勘探开发难度大,因此,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工程技术,有效提高机械钻速、最大限度保护储层,最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研究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具有接近于液体的高密度和强溶解性,以及接近于气体的低粘度和强扩散性等独特性质,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非常规油气藏开发流体介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高压射流喷射破岩钻井,不仅对非常规油气储层没有伤害,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机械钻速,并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利用,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本论文首先依据二氧化碳在井筒内的流动和传热特点,得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基本物性方程组,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井筒物性模型,编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井筒物性分析软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井筒内物性进行了理论计算,为后续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装置研制、井筒流场特性和破岩规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根据钻完井工况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特性,基于动力相似理论,确定了实验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流程,研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钻完井模拟实验系统,填补了国内外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钻完井技术领域基础实验装置研究的空白;第三,基于研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钻完井模拟实验系统,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在井筒中的流场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研究,研究发现在井底喷射形成射流后二氧化碳流体的压力和温度均急剧降低,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喷射到井底平面处的压力和温度随着喷嘴直径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喷距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射流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岩石孔隙内二氧化碳的压力和温度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逐渐衰减,为合理制定射流破岩实验方案和设计实验参数奠定了基础;第四,为了探索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提高破岩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岩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时间越长,射流压力和温度越高,岩石强度降低的幅度越大,相对于氮气等气体钻井流体,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降低岩石强度的幅度更大,岩石原有孔隙和裂缝分布越多,其抗压强度降低的幅度越大,射流喷射时间越长,岩石渗透率越高;最后,利用研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钻完井模拟实验系统,依据射流井筒流场特性研究中设计的实验参数,制定了破岩实验方案,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实验研究,研究发现相比于高压水射流,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的破岩优势显著,与高压水射流破岩机理不同,井底环境温度超过临界值后,二氧化碳相态由液态向超临界态转变,射流的渗透和传递性能增强,射流破岩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的过程及机理为:①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冲击岩石形成初始破碎坑;②超临界二氧化碳渗透楔入岩石内部使微观损伤继续扩展;③准静态压力作用引起宏观体积性破碎。
超临界水氧化过程动力学及氮元素转移机理研究
【作者】 张家明; 【导师】 马春元; 【作者基本信息】 山东大学, 环境工程, 2012 博士
【摘要】
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水,尤其是含氮有机废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有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这些污染物有些是含有氨基和氰基的有机化合物,常规方法难以进行有效的降解处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在超临界状态下,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离子积都会下降,氢键也会减少,水就会成为一种高扩散性和具有优良传递特性的非极性溶剂。此时有机物、氧气和水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形成单一的均相反应体系。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于处理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一般只需很短的时间即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同时,已有研究发现N2O成为了超临界水氧化含氮有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N2O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具有较强的全球变暖潜势,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率达到7.9%。在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同时,如果能尽量减少或避免N2O的产生,会带来更多的环境效益。这需要详细了解超临界水氧化有机废水中氮元素的迁移过程,掌握N2O的形成机理。本论文首先详细地讨论了超临界水的各种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氢键、密度、热导率、扩散系数、介电常数、溶解度、电离度等)以及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显著特点,并对国内外有关超临界水氧化降解有机物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为了深入研究超临界水氧化有机物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本文以难生物降解并且含有不同含氮基团-NH2-CN的含氮有机废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一套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实验装置上,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水氧化实验,研究了几种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效率及各影响因素对两种有机物氧化反应的影响规律;运用GC-MS等多种分析方法对乙二胺和苯胺基乙腈废水的氧化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有机物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COD去除动力学;根据实验数据和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结果探讨了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反应过程中降解的反应路径、反应机理。本论文利用气相色谱、GC-MS,对各有机物超临界水氧化降解的产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鉴别。氧化降解中间产物的鉴别为超临界水氧化有机物的氧化降解路径的推测提供了依据。利用MatlabGaussian-Newton方法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了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一系列动力学参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对含氮有机物有着很好的氧化降解去除效果,与传统的焚烧法和湿式空气氧化法等方法相比,超临界水氧化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氧化速度快、反应装置小、二次污染低、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的绿色环保有机废物技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2)升高反应温度、延长停留时间、提高反应压力、增加氧化剂过量倍数,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率(COD去除率)将增大。总的来说,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以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或COD去除的影响较大。氧化剂浓度对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或COD去除的影响依赖于反应的进程,前期影响较小,而后期影响相对较大。压力对有机物氧化反应的影响较小,压力对有机物氧化的COD去除率的影响可归结为反应物浓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当温度较高(大于450),降解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后,乙二胺废水中乙二胺和COD去除率数值趋于接近,变化趋于平缓。另外,相同降解率的情况下,提高温度虽然可以缩短有机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但对反应设备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3)对乙二胺氧化反应气体产物及中间产物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气体产物包括N2N2OCOCO2,另外,乙二胺在超临界水中氧化的反应中间产物还包括乙烷、乙烯等,这为7,二胺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路径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从乙二胺氧化的中间产物可以看出,乙二胺在经过超临界水氧化后除生成直接的氧化产物N2COCO2以及直链饱和烷烃外,还有一定量的乙烯、乙炔等化合物,这些均不是7二胺的直接氧化产物。由此可以看出,乙二胺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副反应如偶合、水解、热解、异构化等同时发生。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超临界水氧化乙二胺的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结合乙二胺的结构特点及超临界水的氧化反应特性,得出了乙二胺在超临界水中的反应路径。通过探讨乙二胺氧化的反应路径,得出超临界水氧化降解乙二胺是通过自由基反应进行的,遵循自由基反应的普遍规律,由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系统完成。链引发主要由·OH完成,其它如热解等也可产生活性极强的自由基。在乙二胺的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检测到了乙烯、乙烷、乙炔、甲烷等化合物,这些有机物同样是通过一系列的自由基反应而生成的。(4)对乙二胺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反应动力学、COD去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乙二胺在25MPa673823K条件下反应动力学以及COD去除动力学方程为:对苯胺基乙腈废水在超临界水中氧化COD去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苯胺基乙腈在400550℃、25MPa条件下的COD去除动力学方程为:(5)利用量子化学研究了超临界水中2-氯酚的降解反应产物和机理,超临界水氧化2-氯酚的主要单环中间产物为氯代对苯二酚、2,4-二氯酚、2,6-二氯酚和4-氯酚,其中,氯代对苯二酚的浓度最高。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并进一步给出了超临界水中由-OH自由基引发的2-氯酚氧化机理细节。(6)利用量子化学研究了超临界水中N2OCO反应的各种中间产物以及反应路径,发现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此反应是超临界水中N20降解的主要途径,为有效控制超临界水氧化高浓度含氮有机废水过程中N20控制提供基础信息和理论参考。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关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广泛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大量的成果。为了使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能早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许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催化氧化研究及其问题探索,(2)水的性质与作用的研究,(3)工程化问题研究与扩大试验。 更多还原 
基于“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的药物分子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作者】 白亚军; 【导师】 郑晓晖;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大学, 药物化学, 2014 博士
【摘要】
合理与快速设计、合成并筛选具有临床疗效的药物,深层次探究药物与疾病相关的生理、病理及生物学事件,研究体内作用机制,丰富与治疗疾病相关的化合物库,是开发高效药物服务临床的重点、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借鉴中药“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及组合化学方法,发现中药分子丹参素与疾病的病理学事件存在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了以丹参素为先导化合物的丹参素冰片酯及丹参素异丙酯的制备工艺;汲取“君、臣、佐、使”药物之有效成分,将其分子化,设计并合成了16个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的相关化合物。研究融汇了中药复方配伍理论、西药分子拼合设计思路及组合化学方法,提出了中药宏观辨证治疗与西药微观分子设计相结合的“组合中药分子化学”(CTCMC)的研究策略,为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全文共分4,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中药“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及组合化学研究方法,提出了“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的研究策略。(2)建立人尿液中丹参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选取正常人与患者(入选标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00 mg/L或白细胞≥10.00×109/L或氧分压≤75 mmHg;排除标准:口服含有丹参素及多巴的药物)的尿液,经检测发现:正常人尿液中未检出丹参素;34例入选患者中27例检出含有丹参素,检出率为79.4%。确定丹参素为人体病理状况下的内源性物质。阐述了丹参素、3,4-二羟基丙酮酸及多巴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提出了“3D转换池"的概念,推测该转换关系在机体内可发挥自我保护、自我平衡的作用。(3)改进“君使"化合物(混旋丹参素冰片酯)及其代谢物(混旋丹参素异丙酯)的合成路线,优化放大合成工艺。通过对2-(乙酰氨基)-3-[3,4-(乙酰氧基)苯基]-,(2Z)-2-丙烯酸、丙酮酸酯以及混旋丹参素酯的合成工艺优化,缩短了反应步骤,降低了“三废”排放、劳动强度以及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丹参素冰片酯及丹参素异丙酯的产率,分别由之前的12%18%提高至47.5%49.2%,为两个化合物的规模化工业生产奠定基础。(4)对混旋丹参素冰片酯及丹参素异丙酯进行超临界流体色谱手性拆分工艺研究。通过对柱填料、流动相种类、流动相比例、温度以及背压的探索,得到了公斤级手性拆分混旋丹参素冰片酯、混旋丹参素异丙酯的工艺条件,拆分收率均大于88%,光学纯度均大于98%,为两个化合物的临床试验奠定基础。(5)在“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研究策略的指导下,设计、合成了16个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化合物及21个中间体。经体内外活性测试,16个化合物均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降低肾脏内ACE浓度效果显著;对其中1个化合物进行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降压效果显著,达到单次给药后最大降幅为45±5 mmHg,多次给药后最大降幅为54±8 mmHg 更多还原
超临界水冷堆和核聚变反应堆候选材料的离子辐照损伤研究
【作者】 靳硕学; 【导师】 郭立平; 【作者基本信息】 武汉大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2013 博士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超临界水冷堆的四种候选材料进行了离子辐照损伤研究,这四种候选材料分别是镍基合金C-276、镍基合金718、铁素体/马氏体钢P92和奥氏体不锈钢HR3C。最后还对核聚变反应堆候选结构材料—超洁净低活化马氏体钢(SCRAM)进行了离子辐照析出行为的研究。1、对镍壤合金C-276在不同的辐照温度条件下进行不同剂量(0.28dpa82.5dpa)的氩离子辐照,500℃下对C-276合金进行了4.5dpa的自离子(Ni离子)辐照。主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辐照后样品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剂量(0.83dpa-2.75dpa)辐照后出现了黑斑缺陷;高剂量(6dpa-27.5dpa)辐照后出现了高密度大尺寸的位错环;82.5dpa高剂量的辐照后,大尺寸的晶粒碎化成为亚晶粒,亚晶粒的尺寸分别通过透射电镜和掠入射小角度X射线衍射测出。还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C-276合金在室温下进行不同剂量辐照后的表面损伤情况。高温Ni离子辐照也导致了高密度的位错环出现,位错环的主要类型分别为(a/3)<111>(a/2)<110>类型。2、在高温条件下对镍基合金718进行氩离子辐照损伤研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辐照前后718合金中γ’和γ”析出相的变化。结果表明:辐照后γ’和γ”析出相的有序结构被破坏了,原因可能是离子辐照产生了大量的缺陷。3、对铁素体/马氏体P92钢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进行氩离子辐照,研究在不同辐照剂量下P92钢中基体、碳化物和表面的微观结构变化。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辐照后样品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的结果如下。在较低温度(290)下辐照后,M23C6析出物的边界(碳化物和基体交界处)容易发生非晶化现象;而在较高的辐照温度下(390℃和550),析出物的边界没有发生非晶化现象。在室温/34.5dpa辐照下,P92刚的基体中出现细小析出物,而在290/12dpa390/7dpa辐照下就可以观察到细小析出物,表明辐照温度越高,形成辐照析出物所需剂量越低。高温550℃辐照后出现了Ar泡。利用TEM-EDX研究表明P92钢中Ar离子辐照导致了基体中碳化物中CrW元素的富集和Fe元素的贫化现象。SEMAFM开究表明550Ar离子辐照使P92钢的表面形成了纳米尺寸“小丘”状脊(表面起泡)并且粗糙度升高。4、对奥氏体不锈钢HR3C分别在290℃和55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不同剂量的氩离子辐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HR3C钢辐照后的损伤行为。290℃辐照时,HR3C钢的基体中出现高密度的位错环,位错环的平均尺寸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长大,数密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降低。550℃辐照后,在大尺寸的位错环附近出现大量的辐照析出物,并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析出物的平均尺寸逐渐变粗。选区电子衍射表明这些析出物主要为碳化物Cr23C6。这是第一次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位错环附近直接观察到了辐照析出物Cr23C。的形成。5、选用两种超洁净低活化马氏体钢:SCRAM-6(9Cr2W0.25V)钢和SCRAM-9(9Cr2W0.25V-Ti),300℃下分别在单束(40dpa Fe离子)和双束(40dpa Fe+60appm/dpa H离子)辐照条件下研究辐照诱发的析出行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辐照后的析出物尺寸及分布,并对细小析出物进行了EDX能谱分析。在SCRAM-6钢中,辐照产生的析出物可能主要是Cr元素富集的M23C6碳化物;在含TiSCRAM-9钢中,辐照产生的析出物可能主要是Ti(N,C)Ti元素添加较多的SCRAM-9钢具有较好抑制析出物长大的特性。本论文还对氢离子的注入对辐照析出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农明氢离子的注入加速了细小析出物的出现。 更多还原 
超临界CO2中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可控制备及其机理研究
【作者】 徐琴琴; 【导师】 银建中; 【作者基本信息】 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过程机械, 2014 博士
【摘要】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信息存储、医学、光电子等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质与纳米相尺寸、尺寸分布、形貌、组成等息息相关,因此其可控制备非常重要。传统浸渍法操作简单,但是存在制备时间长、纳米相分散不均匀等缺点。超临界流体沉积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以环境友好的超临界C02为溶剂溶解金属前驱物,利用其零表面张力无孔不入的传递特性,将金属前驱物输运到基材的纳米级孔道中,通过简单泄压操作实现产物和溶剂的分离。本文以该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重点通过调控共溶剂实现纳米相形貌和尺寸可控制备,并对其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廉价无机盐AgNO3作前驱物,超临界C02作溶剂,乙醇和乙二醇作共溶剂,在介孔SBA-15中成功担载Ag纳米线,沉积时间仅5min,研究发现乙二醇起到关键作用。其作用效果源于四个因素:①前驱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强;②加入乙二醇后系统表面张力和粘度的变化;③前驱物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力变化;④乙二醇将少量前驱物还原成单质银,引起纳米级孔道内前驱物浓度下降,从而引发非平衡吸附。(2)与以往用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等)作共溶剂不同,本文以少量稀酸为共溶剂,藉由调节前驱物与载体间相互作用,使所制备复合材料的纳米相分散更为均匀。调节酸浓度和种类,实现纳米相形貌与尺寸的可控制备。Co(NO3)2·6H2O作前驱物,介孔氧化硅SBA-15KIT-6作载体,超临界C02作溶剂,乙醇+稀硝酸作共溶剂,制备高度分散的C0304纳米颗粒;乙醇+稀盐酸作共溶剂,SBA-15中得到高度分散C0304纳米线,研究发现Cl对形成纳米线有诱导作用。(3)反应器中多元体系相行为是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过程的热力学基础,通过高压液位槽的可视窗观察加入无机盐之后,不同操作压力和温度下,C02-共溶剂溶液(称为CO2膨胀液体)的体积变化以及相分离情况。发现,加入无机盐后溶液的膨胀度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趋势与不加无机盐时类似,均随压力增大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较低或无机盐浓度较高时容易发生相分离,下相是富无机盐相,中间相是富有机溶剂相,上相是富C02相。(4)与以往采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初始物料合成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不同,直接采用还原的石墨烯作为载体,Mncl2·4H2O作前驱物,超临界CO2作溶剂,甲醇作共溶剂,沉积后通过双氧水氧化,制备出柳叶状Mn3O4纳米薄片@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沉积温度和压力,制备出粒径在1-3nmMnCl2·4H2O超微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循环伏安测试中发现,其比电容较纯石墨烯提高一倍,大扫描速率下的比电容保持率与载体石墨烯相当。 更多还原
氟盐冷却球床高温堆钍利用研究
【作者】 朱贵凤; 【导师】 徐洪杰; 邹杨;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核技术及应用, 2015 博士
【摘要】
核能具有低碳排放量、低污染的特点,为改善气候变化、降低环境污染和缓解能源危机等提供了重要手段。但核能面临着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目前铀资源的消耗速率,铀资源只能维持核能不到100年的发展。作为一种潜在的核燃料,钍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易于开采,如果钍燃料能够被大规模应用到核能中,将会促进核能的可持续性发展。钍燃料在压水堆、重水堆、超临界水堆、高温气冷堆和液态熔盐堆内的利用已有大量研究。但目前钍资源并未在商业堆型中被应用起来,原因之一在于:钍是一种可增殖燃料,需要先吸收中子转变成铀(233U),然后进行焚烧产生能量,燃料需要达到较高的燃耗深度(至少80MWd/kgHM)才能提高单位吸收中子下的产能,目前常规压水堆和重水堆由于燃料制造工艺限制尚不能满足高燃耗条件。超临界水堆、超高温气冷堆和液态熔盐堆等都是第四代反应堆,仍处于研发状态:超临界水堆内的燃耗深度较低(在40MWd/kgHM左右),其钍铀循环的可行性仍有待评估;熔盐堆是钍利用最为理想的堆型,但需要解决在线后处理技术相关问题;超高温气冷堆具有高燃耗能力,其钍利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氟盐冷却球床高温堆(PB-FHR)是基于高温气冷堆和液态熔盐堆技术发展起来的堆型;PB-FHR的燃料采用包覆颗粒燃料(失效温度高、可达燃耗高),冷却剂采用氟化物熔盐(熔点高、沸点高、热容大),另外还借鉴了金属冷却快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技术、先进火电厂的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等,评估认为PB-FHR商业化在当前技术基础条件下具有极高的可行性。PB-FHR在设计和安全性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如:(1)功率可大可小,既可以设计成50MWe级的小型模块化堆,也可以设计成GWe级的大型堆;(2)堆芯出口温度高,功率密度较高(典型的如20-30MWt/m3),热-电转换效率高;(3)较低的运行压力降低了设备的承压要求以及事故状态下放射性物质扩散的风险;(4)事故发展缓慢,具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安全性大大提高。PB-FHR的中子利用率高,燃料可达高燃耗,在钍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可行性,但其钍利用的可行性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文开展了PB-FHR钍利用的相关研究工作,包括:(1)考虑到PB-FHR燃料球的流动特点,基于MCNP5ORIGEN2程序,开发了燃耗计算耦合程序MOBAT和球床堆平衡态燃耗管理程序PBRE。(2)进行了开循环模式(无后处理)下PB-FHR钍利用研究,用以改善铀燃料的利用率;(3)进行了闭循环模式(有后处理)下弥散燃料元件的PB-FHR钍铀自持初步研究,分析其增殖区域和增殖能力,以及堆芯氟盐中子性质。燃耗程序开发主要介绍了以下两个方面:(1)一般燃耗程序MOBAT的耦合原理、耦合方式以及准确性验算。其中,通过常规压水堆组件、钍铀异质结构压水堆组件、燃料球元件等基准题的验算,表明MOBAT达到了SCALEMCNPXMCODE等燃耗软件的同等精度,且适用于PB-FHR燃耗计算;(2)球床堆平衡态燃耗程序PBRE的平衡燃耗原理、耦合方式、收敛方法以及基准题验算。PBRE采用单迭代正相关收敛法,节省了计算时间。通过HTR-10模型验算表明,PBRE的计算结果与VSOP基本一致,验证了其准确性。此外,针对闭循环的换料方式,PBRE增加了钍铀自持平衡态燃耗搜索功能。开循环模式下PB-FHR钍利用研究主要内容有:(1)单栅元中子物理分析。主要比较了钍铀混合模型、TRISO燃料核内钍铀分层模型和钍球铀球模型的钍燃料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钍铀混合模型比纯铀燃料的燃耗深度还要低;TRISO燃料核内钍铀分层模型节省了6.8%的铀燃料;钍球铀球模型节省了20%左右的铀燃料。(2)全堆芯中子物理分析。主要比较了钍球铀球分区堆芯、钍球铀球混合堆芯和纯铀球堆芯之间的钍燃料利用情况。钍球铀球分区堆芯可节省20%的铀燃料,但径向功率峰因子达到1.8;钍球铀球混合堆芯可节省10%的铀燃料,径向功率峰因子为1.48;纯铀球混合流动作为其他堆芯比较的参考值,铀球的卸料燃耗深度为220MWd/kgU。(3)钍球铀球分区堆芯热工水力初步分析。采用单通道模型和一维传热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如果限制正常工况下燃料最高温度为1300°C22.5MW/m3的堆芯平均功率密度对应3cm直径燃料球;6.2MW/m3的堆芯平均功率密度对应6cm直径燃料球。设置燃料球破损率限制为2E-4,计算分析表明,可通过减少铀球的燃料核直径(<250μm半径)、增加SiC层厚度等方式提高铀球的燃耗深度(180MWd/kgU)。钍球的最大挑战在于其高的快中子注量和长时间辐照(会导致SiC材料的性能大大降低),推荐钍球燃耗深度为100MWd/kgHM。闭循环下弥散燃料颗粒PB-FHR钍铀自持的主要内容有:(1)燃料元件的选取。基于TRISO结构的PB-FHR堆芯燃料装载量少(球内燃料体积最大占5%左右)、慢化能力强,计算认为其不具有钍铀增殖能力;而弥散颗粒燃料元件内燃料体积可以达到50%SiC基质具有弱的慢化能力,初步计算认为其具有很高的钍铀增殖能力。(2)弥散燃料颗粒PB-FHR的自持特性和氟盐中子特性。计算表明,燃料占燃料球的体积比在20%-60%区间其自持且排空系数为负;其最大自持燃深度超过200MWd/kgHM。堆芯功率密度对改进型PB-FHR自持燃耗深度有很大的影响,当堆芯功率密度从10上升到30MW/m3时,自持卸料燃耗深度下降了30MWd/kgHM。此外,氟盐在快谱下具有与热谱下不同的中子性质,在快谱下,6Li7Li的中子吸收很少,可以允许99.95%7Li富集度,且实际达到平衡时,6Li的浓度在1000ppm左右;在快谱下,单位电功率下的3H产量只有30-40g/GW/year,比热堆中的少很多。(3)热工水力初步分析。计算认为采用6cm直径球,堆芯平均功率密度需小于20MW/m3,采用3cm直径燃料球,堆芯平均功率密度可以达到60MW/m3。改进型PB-FHR的最大挑战来源于燃料球的长时间辐照,通过提升堆芯功率密度可以降低辐照时间,但是相应地降低了其燃耗深度。改进型PB-FHR在燃料制造和后处理方面的技术可行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更多还原
 超临界流体染色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作者】 黄钢; 【导师】 戴瑾瑾; 【作者基本信息】 东华大学,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2010 博士
【摘要】
染整加工是整个纺织工业中耗水量最大的产业。传统的染色方法以水为介质,染色后用水清洗,耗水量大,染色后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未固着的染料和助剂。末端治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以这种被动的方式治污,所采用的化学方法又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污染。所以,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开发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寻求少水或者无水染色工艺成为染整领域的发展方向。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以超临界C02代替水作为染色介质,染色过程中不需加入任何助剂,染色后剩余染料容易从介质中分离,不排放到环境中,从源头上杜绝了废水的产生。另外,该染色技术省去了常规水染色水洗和烘干过程,既简化了流程又降低了能耗。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超临界流体染色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涤纶纤维的染色工艺和机理、适用于超临界流体染色染料的开发和天然纤维的染色等。尽管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超临界流体染色设备的研究开发,但由于各国对该技术的研究均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有产业化应用。本课题组从本世纪初开始着手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一台超临界流体染色小样机和一台分散染料溶解度测定装置,分别研究了涤纶纤维染色工艺和机理、分散染料溶解度与其上染率关系等。通过这两台设备的开发,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超临界流体染色工艺和设备方面的宝贵经验,为生产型设备的开发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本课题组开发出了一台染色釜容积达到24 L的超临界流体染色样机。该样机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可靠,各项参数指标能够满足用分散染料对涤纶纱线和织物进行染色的要求。该样机于20081月份通过上海市经委组织的鉴定,专家委员会的结论认为整机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中所有超临界流体染色试验都是在该样机上展开的。本文应用该样机,研究解决了超临界流体染色产业化过程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即染色均匀性、染料的上染率及染色重现性和染料的拼色性等。1.在将超临界CO2染色技术由实验室设备推向产业化设备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研究小组都遇到过相同的问题,即涤纶筒子纱染色均匀性问题。因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影响超临界流体染色涤纶筒子纱染色均匀性的因素。研究表明,流速是影响染色均匀性最关键的因素,流速提高,染色均匀性显著提高。采用精密络筒机络筒保证筒子纱卷绕密度的均匀性,是染色均匀的基础。若纱线的卷绕密度为0.32g/cm3,采用不锈钢弹簧筒管代替不锈钢束口筒管,且对纱筒进行倒角,即使热收缩性能差的纱线,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染色均匀性。循环泵的换向周期对染色均匀性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得到染色均匀的纱线,一般采用5分钟换向一次。三批筒子分别在完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染色,发现各批次的上染率接近,批次间色差很小,表明自行研制的样机各项参数比较稳定,能够满足生产要求。2.目前大多数文献中都认为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上染量都要小于其在水介质中的上染量。影响筒子纱上染量的因素很多,除染色工艺条件外,还与设备本身的构造有关。研究表明,染料釜的合理设计和染料在染色釜中的均匀分布,是影响染料萃取传质效率的关键因素。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研制出了可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分布器,还可有效防止染色过程中染料粉末凝聚,提高了染料的传质效率,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达到与常规水染色相当的水平。染料的上染量还与染色工艺条件有关,染液流速、温度和压力任何一个因素的提高,上染量也随之提高。在流量为1100kg/h、温度为120℃和压力为25 MPa条件下,染色60 min即可达到染色平衡,上染率和染色牢度均可达到与常规水染色相当的水平,完全符合企业生产要求。3.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染料的选择、染色设备和工艺的优化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分散红60为模型染料,得到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染色的一些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分散红60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Arrhenius方程求得其扩散活化能为22.22 kJ/mol,远小于其在水介质中的扩散活化能163.84 kJ/mol。研究还测得分散红60对涤纶的亲和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染色热和染色熵分别为-23.63kJ/mol-26.09 J/(molK)。这些热力学参数均匀与分散红60在水介质中染色的值相当,证明分散染料染色涤纶的机制与所用介质无关。4.有关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拼色研究报道很少,而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某一特定的色泽,通常需要多种染料的拼混才能得到。因此,为了筛选出适合超临界流体拼色的染料,研究了分散染料的配伍性。根据分散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染色行为与其在水介质中染色行为的相似性,故我们选择在水介质中染色涤纶常用的三原色(分散橙30、分散红167和分散蓝79),作为超临界流体拼色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三原色单色染料在超临界流体中的上染速率和提升力发现,这三只染料的上染速率形状相似,在染色60 min,三只染料都得到染色平衡。三只染料的提升力曲线也相似,染料的上染量与用量成线性关系。三只染料的上染速率和提升力都与其在水介质中的相当,可以认为三只染料在超临界C02中同样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把这三只染料中的两只或者三只染料拼混起来染色,发现各染料在拼染时的上染量与染料用量仍成线性关系,上染量之间的比例不随总染料用量的改变而改变。加之,拼色样的色相角不随总染料用量的增加而改变,进一步表明所选的三原色在拼混过程中配伍性良好,适合拼色。5.染色产品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特点,使得配色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为了满足生产加工要求,需要引入计算机配色系统。用前面选出的三原色染料,分别染制了一组不同得色深度的标准色样,借助配色软件建立了专用于超临界流体配色的染料基础数据库。根据色度学原理,CIE 1964色品图上预测了染料基础数据库所能配出的最大色域范围。配色软件在计算配方时,是以各染料单独染色样为基础的,没有考虑拼染过程中染料间的相互影响,导致配色成功率低。根据部分实际拼色样的配方与配色软件的预测配方间的差异,可以得到染料在拼色时的上染系数,应用上染系数对配色软件进行修正后,软件预测配方的准确性显著提高。通过以上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工业级的超临界CO2染色设备的设计、工艺条件的确定、染料的选择、拼色染色等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中药生物碱和黄酮类组分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筛选研究
【作者】 李奎永; 【导师】 梁鑫淼; 金郁;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东理工大学, 制药工程与技术, 2015 博士
【摘要】
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评价,以及以中药为资源进行的活性筛选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荜茇和半边莲为对象,以二维色谱为技术核心,结合日益发展的色谱分离材料以及分离纯化技术,建立了包括前处理、一维高效制备以及二维正交纯化的系统分离方法,依次获取类组分、筛选组分和化合物,并对以上物质资源进行活性评价,开展有关分离纯化、质量评价以及活性筛选的系统研究。荜茇生物碱类组分的制备采用了皂化反应及萃取方法。建立的正相/反相二维色谱方法对荜茇生物碱分离的正交性达到58.3%。将二维分析方法放大到制备水平,制备了20个筛选组分及28个单体化合物。构建的超高效超临界流体色谱/反相二维色谱具有良好的正交性,在荜茇生物碱类组分中检测到340个色谱峰,丰富了荜茇生物碱类组分的二维分析方法。对荜茇生物碱类组分进行质量评价,利用18个制备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准确定性,进一步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25个微量化合物进行质谱定性,使荜茇生物碱类组分的物质基础基本清楚。发展了荜茇生物碱类组分多指标定量方法,4个指标成分的含量达到16.47%。利用6-OHDAH2O2诱导的SH-SY5PC-12细胞模型,对荜茇生物碱类组分和筛选组分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初步评价,发现了3个可能的活性组分,可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利用半边莲生物碱和黄酮的极性差异,结合传统萃取以及固相萃取方法,获得了半边莲黄酮类组分和生物碱类组分。对黄酮类组分建立了亲水/反相二维制备方法,依次制备了20个筛选组分和10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探索了采用离子/反相混合模式对半边莲生物碱进行分析。该实验对一味药材的两种类组分进行了制备,有利于简化样品,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深入的分离分析研究。利用新型的无标记细胞系统药理(CLIP)技术研究半边莲黄酮筛选组分及化合物对GPR35受体的调控,发现了10个筛选组分和5个新化合物具有激动GPR35受体的作用。通过激动、脱敏和拮抗分析验证了化合物作用于GPR35靶点的活性,有利于解释半边莲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利用转基因斑马鱼整体动物模型,初步评估了半边莲黄酮筛选组分及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期发育的毒性及对血管系统发育的影响,发现两个化合物对节间血管(ISV)及背部脊索血管(DLAV)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类组分为核心,开展了系统的分离纯化、质量评价与活性筛选工作。类组分的制备是以富集某类成分为目标的去粗存精过程;以类组分为资源进行的二维分析与制备是对中药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过程;以制备方法稳定,质量可控为特征的各种组分和化合物经过适当的活性评价是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本论文所建立的系统分离方案和对关键分离问题的研究是完成以上工作必要的技术保障,对认识中药物质基础,提升中药质控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更多还原 
逆流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草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赛男; 【导师】 郭黎平; 刘舂明; 【作者基本信息】 东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2015 博士
【摘要】
本文以逆流色谱技术(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为核心,针对现有方法和技术的不足,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和逆流色谱联用技术、超滤色谱(Ultra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UF)和逆流色谱联用技术对中草药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分离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应用梯度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罗布麻花中化学成分。中草药成分的极性范围通常较宽,而传统的逆流色谱难以一次将极性范围较宽的化合物分离提取出来,针对该问题,利用梯度逆流色谱洗脱方法,目的是采用不同极性的流动相将中草药中极性范围较宽的化合物依次洗脱出来。利用该方法从罗布麻花粗提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且纯度均达到80.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梯度逆流色谱技术为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提供了新的方法。二、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和逆流色谱(SFECCC)联用技术分离花色素类成分。该联用技术与传统分离提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①超临界萃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提取技术,有效节省了大量的提取溶剂;②实验所述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和逆流色谱联用技术分两个阶段进行。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分离纯化工作的同时可以正常开展第二阶段的提取纯化实验,节省大量提取纯化时间;③花色素类物质用传统方法提取时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空气和光,对于这类不稳定化合物极易造成分解、变性、失活等现象,所设计的方法在密闭环境下进行,有效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利用该技术从木瓜花瓣中一次性成功分离纯化得到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花青色素–3O–葡萄糖苷,芍药花青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芍药花青素和锦葵色素且纯度均达到95.00%。此外,应用该技术从玫瑰花中分离纯化得到芒柄花青素、飞燕草素、花青素、5,6,4′–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3′–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纯度均达到90.00%。三、选取与痛风相关的作用靶点—黄嘌呤氧化酶及与糖尿病相关的作用靶点—α–葡萄糖苷酶为生物靶分子,同时筛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利用超滤色谱与逆流色谱联用技术从黄柏粗提物中快速筛选并分离纯化得到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巴马汀、小檗碱及黄柏内酯)。与传统的筛选纯化方法相比其具有快速灵敏、高效准确、高通量等特点。因此,该方法可作为从复杂样品中快速筛选及分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手段,实现了同时评价和分离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目标。四、利用数学模型优化逆流色谱溶剂系统。逆流色谱分离化学成分的关键取决于溶剂系统的选择。通常需要查阅文献并以所分离物质的极性来确定,在筛选中,需要对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溶剂系统进行筛选优化,然后计算所要分离物质在溶剂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最后通过分配系数结果筛选最佳的分离溶剂体系。然而,该方法筛选得到的溶剂体系常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得出的溶剂系统可能达不到单体分离的最佳效果。因此,利用数学模型作为考察分配系数和系统溶剂间比例关系的工具,通过预先设定分离物质的理想分配系数来拟合系统溶剂间比例。这种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最大优势在于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出的溶剂系统可直接作为逆流色谱分离体系,达到理想分离效果。实验应用超滤色谱与逆流色谱联用技术从珠子参提取物和竹节参提取物中分别快速筛选并分离纯化得到6个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和6个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得到的化学成分纯度均高于90.0%。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数学模型优化逆流色谱溶剂系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更多还原
 二氧化硅气凝胶研制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作者】 郑文芝; 【导师】 陈砺; 【作者基本信息】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艺, 2010 博士
【摘要】
SiO2气凝胶是轻质纳米多孔非晶态材料,具有纳米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低密度和极低热导率的特点,在航天、军事、医用、隔热、电子、环保、工业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SiO2气凝胶制备成本昂贵实际应用非常少,局限于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若要在民用或工业中推广使用SiO2气凝胶,需降低制备成本。本文应用在线原位红外等技术研究有关SiO2气凝胶合成的反应机理;研究在微波和超声波辐照条件下,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溶胶-凝胶酸碱两步催化法、常压干燥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的SiO2气凝胶,降低了制备成本;研究SiO2气凝胶表面改性的工艺及优化;研究气凝胶的干燥工艺,分别对CO2超临界干燥和常压干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气凝胶的吸附性能,用气凝胶处理水面油污染。1.应用在线原位红外分析系统,在线监测SiO2气凝胶的反应过程,跟踪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的实时变化,分析反应机理。研究酸催化剂、反应温度、pH值及反应溶剂对水解反应的影响。2.应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甲基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制备疏水SiO2气凝胶,探讨疏水改性工艺,提出分级疏水改性工艺。结果表明:TMCS适合分级疏水改性工艺,制备的SiO2气凝胶SBET=695.23m2/g,纳米颗粒的尺寸50-100nm,孔径分布2-70nm,耐热稳定温度440,疏水角160o;DMCS适合表面衍生改性工艺,制备的SiO2气凝胶SBET=656.55m2/g,颗粒尺寸为20-40nm,孔径分布2-120nm,疏水性能良好,耐热温度538℃。KH570共聚法制备轻质疏水块状SiO2气凝胶,SBET=877.17m2/g,颗粒尺寸为10nm-50nm,孔径分布1.9-25nm,疏水性能良好,耐热温度407℃。KH570在气凝胶表面接上碳碳双键和羰基类具有反应活性的官能团,可用于制备新型的高分子复合材料。3. SiO2气凝胶合成反应中引入微波作为反应能量。微波内热式加热方式改变气凝胶的显微结构,强化空间网络结构,有效避免后续常压干燥中纳米孔隙的塌陷,采用常压干燥制备出SBET=1092 .11m2/g的气凝胶,降低制备成本。微波法制备的SiO2气凝胶具有内部多孔表面封闭的结构,不易吸收空气中水份,解决亲水性气凝胶易吸附水份塌陷的问题。热稳定性能优于水浴法制备的气凝胶。微波反应制备的疏水性SiO2气凝胶疏水角153o,耐热稳定性良好,SBET=831.56m2/g,孔径分布214nm4. SiO2气凝胶合成反应中引入超声波波作为辅助反应能量。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空化作用,有效促进水解反应以及纳米级颗粒在溶胶凝胶体系中的分散;气凝胶由纳米尺度的球形颗粒堆积而成,颗粒尺度30-100nm,开放式的多孔结构。超声波有效提高气凝胶的比表面积,改善微孔结构,常压干燥下,亲水气凝胶SBET=763.52 m2/g,TMCS改性疏水气凝胶SBET=801.71 m2/g,中孔孔径分布2.020nm,微孔孔径分布0.51nm,疏水角160o ,热稳定温度460℃。5.以比表面积和堆积密度为评价标准,干燥温度、干燥压力、CO2流量、干燥时间为实验因素,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CO2超临界干燥工艺,优化的工艺条件:CO2流量为12kg/h;干燥温度45;干燥压力13mPa;干燥时间6h。水浴法超临界干燥制备的SiO2气凝胶:球形纳米颗粒堆积而成,SBET=927.37m2/g,密度0.1956g/cm3,颗粒尺寸10nm-30nm,孔径分布10nm左右,是典型的纳米介孔材料。微波法超临界干燥制备SiO2气凝胶:孔结构以中孔和大孔为主,破坏了致密的外表面, SBET=901.59m2/g,比微波法常压干燥制备气凝胶比表面积小。6.研究SiO2气凝胶的吸附性能,分析了SiO2气凝胶吸附有机溶剂前后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和孔径分布的变化规律;气凝胶在吸附后高比表面积、孔结构和孔径分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可循环用于吸附水中有机物。微波法制备的疏水SiO2气凝胶吸附有机溶剂效果最好,吸附率可达763%,吸附水中煤油,吸附前煤油含量0.08163g/g,吸附后为9.85×10-7g/g;吸附水中原油,吸附前原油含量0.08352g/g,吸附后为1.59×10-6g/gSiO2气凝胶用于水面油污染治理效果良好。 更多 
固体溶质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体系相平衡的研究
【作者】 李佳林; 【导师】 张泽廷;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1 博士
【摘要】
超临界CO2作为传统溶剂的一种新兴绿色替代溶剂,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其基础研究仍比较薄弱,制约了其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相平衡基础数据的匮乏和相平衡理论的不成熟。本文对固体溶质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体系的相平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建立、完善了一套多功能研究固体溶质与超临界CO2多元体系相平衡的实验测定装置,经过水压试验和实际检测,该装置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调控性能。新建固体溶质混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确立了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取样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分析程序。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固体有机溶质进行实验,包括:对甲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磺酰胺、苯磺酰胺、苯甲酰胺以及对氨基苯磺酸。首次测定了各种单一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单一固体溶质+夹带剂、固体溶质混合物、固体溶质混合物+夹带剂体系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所测混合物体系包括:对甲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磺酰胺(11等摩尔混合),苯磺酰胺+苯甲酰胺(11等摩尔混合),对甲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磺酰胺(11等摩尔混合)+夹带剂,实验温度分别为308 K3 1 8 K328 K,压力范围为8.0-21.0 MPa。所考察的夹带剂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乙酸乙酯和丙酮。共实测数据272,极大地丰富了超临界流体相平衡基础数据,为论文相平衡模型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考察了温度、压力、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类型、夹带剂类型与浓度等对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相平衡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分子结构对单一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影响、夹带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固体混合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本文实验数据为基础对现有相平衡模型进行考察,主要针对密度型模型ChrastilK-JM-T模型等。结果表明,密度型模型基本上能对实验数据进行较好的关联,但计算偏差波动较大,存在计算不稳定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超临界体系溶剂与溶质分子间作用特征,在络合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引入溶剂与溶质混合熵经验表达式aTv+b,Chrastil模型进行改进,获得了良好的计算效果,进而对K-JM-T进行改进相继建立了M1M2M3模型。使用包括实验体系在内的71种溶质在超临界C02中的溶解度共计1603组信息对新改进模型和原模型进行计算对比,新模型的计算精度整体上平均提了高3%-6%,且计算波动减小、稳定性增强。在对纯物质溶解度模型成功改进的基础上,对现有夹带剂体系相平衡模型Chrastil-GM-T-S模型进行改进,分别构建了M4M5模型,使用7种固体溶质的219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改进效果良好,新模型计算精度平均提高2%左右。考虑到改进后的密度型模型预测能力不强,且不能体现分子差异。故本文以化学键理论和分子拓扑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入的分析,考虑杂原子电负性、原子周围环境电负性和原子不饱和键的影响,定义了一个新的原子点价表达式,进而计算出多种固体溶质的改进分子连接性指数信息;将分子连接性指数信息与改进的密度型模型Ml结合,构建了改进的分子连接性指数模型(RMCIs);使用该模型对30种芳香族化合物的溶解度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得到能反映此类物质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特征规律信息方程,进而对另外5种类似化合物的溶解度进行预测,取得了较满意的应用效果。论文探讨了超临界流体相平衡中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信息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构建效果更好的模型提供了思路。论文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6006)和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的资助。 更多还原
米糠高值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刘婷婷; 【导师】 王大为; 【作者基本信息】 吉林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 2012 博士
【摘要】
米糠是稻谷加工的副产物,是稻谷脱壳后依附在糙米上的表面层,由外果皮、中果皮、交联层、种皮及糊粉层组成,约占稻谷质量的57%。我国米糠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资源量居世界之首,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可再生资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称米糠为一种未充分利用的原料。米糠是稻谷的精华所在,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生育酚、生育三烯酚、脂多糖、膳食纤维、角鲨烯、γ-谷维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在预防人体心脑血管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预防便秘和肥胖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能作用,是保健食品、医药、化工制造业的重要原料,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尽管我国米糠资源量巨大,居世界之首,但还没有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对米糠综合利用情况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米糠主要用作于动物饲料利用,只有少量的米糠用于榨油或进一步制备植酸钙、肌醇和谷维素等产品,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附加值较低。因此,充分利用米糠这一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开发米糠产品,提高稻米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已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米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分子蒸馏、高温挤压等关键技术提取、纯化米糠油及米糠中的有效成分,实现原料全利用,无废物化生产,可大幅度提高米糠的附加值。1.主要研究内容(1)超临界C02萃取技术提取及精制米糠油工艺的研究;(2)分子蒸馏技术提取、纯化米糠甾醇工艺的研究;(3)夹带剂式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米糠植酸工艺的研究;(4)低植酸高品质膳食纤维的制取及应用。2.主要创新点(1)以米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技术提取及精制米糠油,使提取、精制一步完成,直接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精制米糠油,与传统方法相比,省去了脱胶、脱蜡、脱色、脱臭等工序,且生产全程无污染。(2)采用夹带剂式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植酸,与传统方法相比,无需使用强酸溶剂,并省去了酸浸、中和等工序,使渣料中无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可进一步用于制作米糠膳食纤维。(3)以脱植酸米糠为原料生产低植酸高品质膳食纤维,使产品的营养学特性更加理想。3、各项研究结果(1)以米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米糠油,通过响应面分析,萃取压力对米糠油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萃取时间,最后为萃取温度。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2,萃取压力24MPa,萃取时间1.8h,米糠油得率95.12%(2)在超临界CO2萃取米糠油最佳条件的基础上,采用两萃四分四精馏式超临界CO2萃取装置精制米糠油,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各精馏组分的理化指标以及精制米糠油的得率,确定最佳精馏条件为精馏压力10MPa,精馏温度20-25-30-35-40-45,此时精馏效果最好,精制米糠油得率为61.43%(3)采用GC-MS法测定米糠油脂肪酸组成,NIST search2.O标准谱图库检索,共鉴定出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4,相对含量为80.30%,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9.51%38.03%,饱和脂肪酸4,相对含量为19.70%(4)以精馏Ⅰ馏出物为原料,采用分子蒸馏技术提取、纯化米糠甾醇,通过响应面分析,蒸馏温度对植物甾醇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进料速率,最后为刮膜转速。最佳分子蒸馏条件为蒸馏温度180,刮膜转速420r/min,进料速率2.7mL/min,甾醇含量为63.85%(5)采用无水乙醇为重结晶溶剂对植物甾醇进一步精制,最终得到颜色纯净的甾醇产品,纯度为90.17%,得率为65.54%(6)采用GC-MS法测定精制甾醇产品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共鉴定出3种植物甾醇,即菜油甾醇、豆浴醇和β-谷甾醇,含量分别为25.57%21.18%53.25%(7)以脱脂米糠为原料,采用夹带剂式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植酸,通过响应面分析,萃取压力对植酸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萃取时间,最后为萃取温度。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3h,萃取温度54,萃取压力26MPa,植酸得率93.14%(8)采用D315,717#,Amberlite IRA-68, DEAE Sephadex A-25四种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植酸静态吸附试验,其中717#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有较大吸附量,且适合工业化生产,因此本研究选择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进行纯化,确定NaCl洗脱剂浓度为1.0mol/L,流速为2mL/min.(9)对植酸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产品纯度为58%,各种杂质离子含量均符合要求。(10)以低植酸米糠为原料制取高品质膳食纤维,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对LPA-DF进行改性,增加其SDF含量。通过响应面分析,挤压温度对SDF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原料粒度,最后为加水量。最优挤压条件为挤压温度175,加水量90%,物料粒度60,SDF得率为11.38%(11)LPA-DFLPA-HQDF的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LPA-DF的膨胀力为3.55mL/g,持水力5.74g/g,吸脂力4.52g/gLPA-HQDF的膨胀力为5.38mL/g,持水力7.06g/g,吸脂力5.45g/g。挤压改性后LPA-HQDF的物理特性明显优于未经改性的LPA-DF(12)从超微结构观察LPA-HQDF,结构疏松,有玫瑰花似的皱折,形成较多、较大的空腔,表面出现了很多孔洞,利于水分渗入并被束缚;而LPA-DF的结构比较紧密,呈片状,表面光滑、平整;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挤压改性方法对LPA-HQDF的结晶区没有破坏或破坏程度很小,挤压处理有利于非结晶区水溶性成分的溶出。(13)LPA-HQDF在面包中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感官评定及对LPA-HQDF不同添加量面包的质构进行测定分析,确定LPA-HQDF在面包中的最大添加量为9%,此时,面包的口感良好,柔软有弹性,带有淡淡的米糠香味。 更多还原 纳米氮化硼和二氧化铈的高压溶剂热合成
【作者】 张晓; 【导师】 王琪珑; 崔得良; 【作者基本信息】 山东大学, 无机化学, 2012 博士
【摘要】
以高压溶剂热方法为基础,我们探索了BN以及以Ce02为代表的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方法。我们将BN的高压苯热合成以260℃为界分为低温和高温两部分,在低温部分我们合成了BN纳米地毯,并探讨了它的合成条件、生成机理和应用价值;在高温部分我们首先通过引入硫化物添加剂解决了苯的碳化问题,然后制备了多孔-中空BN纳米棒,我们探讨了这种形貌独特的BN纳米材料的生成机理,并以此为指导延伸合成出一系列的一维BN纳米材料。通过向Ce02的溶剂热合成反应中引入恒定加压和分步加压我们制备出了具有优良催化性质的形貌可控的多孔Ce02纳米球和中空Ce02纳米球,初步了解了高压对氧化物溶剂热合成反应的作用模式,并成功将高压应用到其他氧化物体系中实现了可控合成。具体结果如下:高压苯热法合成的BN纳米地毯结构是由BN薄片基底与生长在薄片上的的BN纳米棒组合而成。合成的BN纳米地毯的比表面积较大,同时有较多的结构缺陷,提高反应温度对产率和结晶质量有促进作用,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溶剂的碳化。提高压力在低温时有明显正面作用,但在高温时作用不明显。通过对反应粗产物及副产物的仔细分析,我们认为NH4N3NaBF4是重要的反应中间产物,NaBF4在不同的分解速度下分别与NH4N3反应生成BN基底与纳米棒,在反应过程中存在气—液—固机理,其中高压和溶剂苯起了关键作用。BN纳米地毯这种多级结构可对有机芳香族污染物亚甲基蓝进行快速吸附和选择性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72.4mgL-1,并且BN纳米地毯吸附剂可以通过热处理方便地循环使用。经过对反应体系中的原料、中间产物以及产物相互关系的仔细研究,我们查明苯的碳化是由过量的中间产物NH4N3引起的。之后我们通过引入可以促进叠氮化物分解的噻吩成功抑制了高温反应中苯的碳化,并在280150MPa下合成了多孔-中空BN纳米棒,这种纳米结构与纳米地毯不同,它不具备单独的薄片基底。通过对使用噻吩添加剂的不同温度反应的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多孔-中空结构是在高温晶化以及近超临界苯的扩散作用下形成的。另外添加剂用量不同时反应速率不同,样品的形貌会从短棒连续变化到线状。随后我们通过追加更多的添加剂、增加原料量、换用效率更高的添加剂等方式提高反应速率,最后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一维BN纳米材料。通过在恒温阶段引入恒定45MPa外压,我们改良了硝酸铈—丙酸—乙二醇反应体系,制备了粒径小于原方法的Ce02多孔纳米球。连续提高压力至150MPa的过程中Ce02多孔纳米球的粒径从80nm被连续地压缩至45nm,最后Ce02形成晶面定向排列、类似介孔晶体的结构。我们仔细分析了压力对Ce02均相成核过程中各参数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压力变化调控Ce02纳米聚集体形貌的机理。用催化氧化CO的性能作为比较基准,我们发现Ce02多孔纳米球催化性能随着粒径的下降而提高,催化性能150MPa样品>45MPa样品>无外压样品,最多降低96℃。之后我们将恒定加压改为分步加压,向溶剂热体系中引入压力差这一参数,成功地实现了Ce02纳米空心球的可控合成,并讨论了压力差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指出压力差驱动的不同溶剂扩散强度决定了Ce02的空心尺寸。具有最大空心尺寸的45150MPa分步加压样品的乃T90较无外压样品降低了113,优于已知的所有纯Ce0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更多还原
竹材在亚、超临界甲醇中的醇解研究
【作者】 姜嵩; 【导师】 陈纪忠; 【作者基本信息】 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 2012 博士
【摘要】
随着化石燃料的枯竭和全球环境的严重恶化,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更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竹材,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在我国,分布广,资源蕴藏量大,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同时,近年来,以甲醇为反应介质的超临界流体液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在综述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竹材在亚、超临界甲醇中醇解的实验方案,并引入了K2CO3MCM-41两种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实验研究,针对竹材在不同情况下的醇解行为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实验结果对深入认识竹材醇解规律、设计及优化竹材醇解加工工艺、开发高附加值的醇解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采用甲醇作为反应介质与浙江毛竹粉末在不锈钢高压反应釜内进行亚、超临界醇解反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相色谱(GC)分别分析了醇解液体产物的成分组成和部分产物的产率。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竹材粉末与甲醇的固液比对竹材亚、超临界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压力达到甲醇的超临界条件时,竹材粉末的醇解较亚超临界时更为彻底,且转化率与时间成正比。根据GC-MS分析,亚、超临界醇解产物的组成很复杂,可检测出数十种化合物,主要是糠醛(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主要醇解产物)、含氧有机物、含苯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其中,糠醛的含量最高。研究表明,采用超临界醇解技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低于300)可使竹材中有极大分子选择性的降解,尤其是竹材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达到了降解废弃竹材的目的。为详细了解竹材的结构信息和亚、超临界醇解反应的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发废弃竹材的高效利用的新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采用模式函数法对等温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通过对动力学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合可能的醇解机理,对毛竹的亚、超临界醇解行为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下,醇解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更容易进行,反应受温度的影响变小;亚临界状态下反应可简单模拟为一级反应,而超临界状态下,反应为二级反应,反应更为复杂,有更多的成分参与反应。其次,本文以正硅酸乙酯(TEO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氢氧化钠(NaOH)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介孔分子筛MCM-41催化剂,并用五水硝酸锆(Zr(NO3)4·5H2O)Zr,水为溶剂,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Zr-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同时对MCM-41Zr-MCM-41进行了XRDIRN2吸附、TG等表征分析。最后,本文将自行合成的MCM-41分子筛和K2CO3催化剂加入到竹材的亚、超临界醇解体系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竹材粉末与甲醇的固液比和催化剂用量对竹材亚、超临界催化醇解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反应速率,K2CO3的催化效果更好,反应进行更加彻底,MCM-41可循环利用,是一种理想的适合于创造环境友好工艺的催化剂;两种催化剂对竹材的催化机理不同,MCM-41分子筛孔道大小均匀、六方有序排列,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吸附容量,有利于有机分子的快速扩散,这使得它能为大分子进行择型反应提供有利空间和有效酸性活性中心,液体产物中C10以下的醇、醚、酯类等有机小分子的含量明显增多,尤其是乙酸甲酯的含量,但它对木素的降解并无太大贡献;K2CO3催化剂则更多的起到溶解木素的作用,减少氧杂环的生成。采用模式函数法对催化醇解的等温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发现有K2CO3催化时,更多的木素开始降解,醇解机理更为复杂,不能用简单的一步反应来描述;使用MCM-41分子筛催化时,在亚、超临界状态下,反应活化能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反应受温度影响更小,达到反应平衡的时间更短。 更多还原
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
【作者】 江志利; 【导师】 张兴; 【作者基本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药学, 2013 博士
【摘要】
植物精油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不同组织中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为易挥发的具有强烈香味的油状液体。其在医学、保健、保鲜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研究表明,植物精油具有杀虫、杀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并对多种农药具增效作用。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因而尤适于家居环境卫生害虫的控制。尽管许多学者在植物精油的杀虫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鲜见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基于此,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所筛选出的高活性植物精油,主要从精油活性成分的互作、制剂及精油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为试虫,37种植物精油的驱避活性和熏杀活性进行筛选,发现:(1)黄樟精油、柠檬桉油、木姜子油、五倍橙油、山苍子油、玳玳花油等6种精油2-6h的驱避效果优于或相当于隆力奇花露水,其中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效果更为突出,2种精油4-6h的趋避率均在50%以上,显著高于隆力奇花露水的效果(<30%),值得进一步研究;(2)供试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均有一定的熏杀活性,但不同品种对白纹伊蚊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6h熏杀LC505μL·L-1以内的植物精油有3,分别为冬青油、柠檬草油和肉豆蔻油,其熏杀LC5o分别为2.2365μL·L-13.8554μL-L-14.8797μL-L-1,表现出较强的熏蒸活性;6h熏杀LC5o5-10μL·L-1以内的植物精油有10,表现出较好的熏蒸活性;(3)茶树油、肉豆蔻油、缬草油、丁香罗勒油等4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表现出一定的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2.通过溶剂和乳化剂的系统筛选,研制出符合商品农药要求的10%天然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制剂配方:(1)10%天然冬青油乳油配方:天然冬青油10%、乳化剂02045%,95%乙醇定容至100%(2)10%柠檬草油乳油制剂配方:柠檬草油10%,专用乳化剂N10204(64)的乳化剂组合5%,乙酸乙酯:95%乙醇(46)的混合溶剂定容至100%。活性测试表明,10%天然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对白纹伊蚊的熏杀LC5o分别为0.4951μL·L-10.2384μL-L-1;在LC95剂量下,10%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的LTso分别为13.85min10.06min。该2种精油乳油制剂环保,杀虫效果高,值得进一步产业化开发。3.以代替蚊香市场中已被禁止使用的增效剂S2为目标,在对增效剂所用溶剂筛选的基础上,对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乙酸丁酯、甲酸乙酯、碳酸二乙酯等4种溶剂在脱臭煤油中溶解性较好,可作为配制植物精油增效剂的溶剂;通过对黄樟油、八角叶油、天然冬青油和柠檬草油及其混用组合增效作用的系统测试,筛选出11种对烯丙菊酯具增效作用的植物精油增效剂,11种增效剂基础配方为40.0%-80.0%植物精油+13.5%53.5%溶剂+6.5%乳化剂;以淡色库蚊为试虫,采用密闭圆筒法测试分别添加11种增效剂蚊香的杀蚊活性,结果表明11种蚊香样品的KTso均小于2min,达到国家A级标准,其中14#16#25#26#28#5个配方样品对蚊虫的SR值分别为1.331.341.291.361.30,均高于或相当于添加对照增效剂S2蚊香的SR1.28,具有良好的增效效果。4.以市售“榄菊”牌气雾剂药液配方为基础,采用5.8m3小屋法及28m3模拟现场药效试验法进行基于植物精油的气雾剂增效剂研究。从供试的6种植物精油筛选出冬青油和p-蒎烯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活性,添加二者的气雾剂样品对淡色库蚊的KT50分别比添加化学增效剂S-1的样品缩短了2.3927min1.3819min;以冬青油为主要增效成分,研制出S-101S-102S-1033个增效剂配方;5.8m3小屋法活性测试发现,S-102的增效效果最好,其样品KTso比对照(化学增效剂S1)缩短4.1875min,增效系数达1.38S-103S-101也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果,增效系数分别为1.231.16;基于28m3模拟现场的测试结果,据农药卫生用杀虫剂药效评价标准,气雾剂B和气雾剂C达到A级标准,气雾剂A则达到B级标准。5.采用GC-MS对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并以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三龄幼虫为试虫,探讨了该两种植物精油及其各组分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从木姜子油中共检出11种成分,占全部精油的92.7%。其中,1,8-桉叶素(1,8-Cineole)和香芹酮(Carvone)为其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精油的52.4%10.3%(2)从山苍子油中共检出6种成分,占全部精油的89.9%。其中,-松油烯(Gamma-Terpinene)和柠檬烯(Limonene)为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精油的43.6%27.2%(3)以粉纹夜蛾三龄幼虫为试虫的毒力测试表明,木姜子油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87.1μg/,山苍子油的LDso112.4μg/头;(4)精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8-桉叶素和香芹酮为木姜子油的主效成分;γ-松油烯和柠檬烯为山苍子油的主效成分,对伞花烃也是其活性成分之一:两种植物精油中的其它单体成分或其混合物对粉纹夜蛾三龄幼虫均无明显的触杀活性,但这些单体成分或其混合物对精油的活性成分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植物精油中无论是主效成分,还是非活性成分,均是植物精油表现杀虫活性不可或缺的组成。6.在研究确定木姜子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基础上,测试、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木姜子植物挥发油的提取效果,以及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在上样量为1g,木姜子油超临界C02萃取的较佳工艺为:采用先静态、后动态的萃取方式。静态萃取压力4000psi,时间10min;动态萃取压力4000psi,萃取温度55,C02体积为40mL,不使用夹带剂。在此条件下,计算挥发油最佳得率为7.85%(2)超临界CO2萃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得油率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提取法;(3)以白纹伊蚊成虫为试虫的活性测定表明,木姜子水蒸气提取物熏杀效果明显优于超临界C02萃取物,二者熏杀致死中浓(LC50)分别为68.35μL/L135.94μL/L。植物精油可谓一复杂、深奥,又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王年前的多部古书中都记有“驱虫辟邪”,一语道破了其神奇的功效。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害虫防治,特别是在家庭卫生害虫防控中的潜能和实用价值,对该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将会在人类疾病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做出大的贡献。 更多还原
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向心透平研究
【作者】 张雪辉; 【导师】 陈海生;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动力机械及工程, 2014 博士
【摘要】
电力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作用日益显著,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目前能大规模商业运营的两种电力储能技术之一,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依赖化石能源,能量密度低,为克服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缺点,学者们提出了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向心透平是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储能系统效率,因此,为研发高效稳定的多级向心透平,提高储能系统效率,非常有必要对多级向心透平进行全面细致研究。本文对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向心透平系统进行总体热力学分析,通过自编程序对多级向心透平进行设计研究,完成四级向心透平设计,再对向心透平内部流场和变工况特性进行研究,搭建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四级向心透平实验平台,并对其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研究了多级向心透平系统的热力过程,分析系统能量分布和(?)分布,研究分别以热效率、(?)效率和系统出功为优化目标下多级向心透平系统性能,确定不同热源温度下多级向心透平的优化目标函数,并对MW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多级向心透平进行总体设计。2.开展四级向心透平设计研究,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确定了以载荷系数、流量系数、比转速和速比为多目标优化的设计程序,发展一套将一维设计、叶片造型和三维优化校核有机结合的向心透平设计程序,并完成四级向心透平的设计工作,确定第一、二级向心透平叶轮为闭式叶轮,第三、四级向心透平叶轮为半开式叶轮。3.利用CFD技术对向心透平进行三维流场研究,分析导叶和叶轮流道内马赫数、压力和熵的变化特性,并对导叶出口参数进行分析,其与设计值基本吻合,导叶损失区集中在喉道和叶片表面,叶轮损失区集中在叶顶截面和尾迹区。对向心透平变工况特性研究表明,向心透平的转速和膨胀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4.搭建了首个MW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四级向心透平实验台,包括四级向心透平实验件、齿轮传动系统、能量耗散系统、压力调节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等,该实验台满足高转速、高膨胀比多级向心透平的实验要求。对四级向心透平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系统启动特性和总体性能,其启动时间在5min内;进口压力7.0MPa,实验各级透平的等熵效率分别为80.0%87.9%82.2%89.1%,总效率为84.4% 更多还原
十九种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及部分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 高玉琼; 【导师】 赵德刚; 【作者基本信息】 贵州大学, 农药学, 2008 博士
【摘要】
植物挥发油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组分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化学组成的复杂性,成为目前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热点之一。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温和、湿润的气候,滋养着许多天然植物,全省药用植物占全国药材品种的80%,是中国主要中药材产区之一。特别是贵州地方少数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意义。本论文选用贵州少数民族用药姜科植物珊瑚姜、菊科植物艾纳香、萝藦科植物黑骨藤、蓼科植物头花蓼、海桐花科植物山栀茶,常用植物药材豆科植物鸡血藤及黄芪、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兰科植物环草石斛、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蓝果树科植物喜树枝,龙胆科植物秦艽,伞形科植物独活、羌活,茜草科植物巴戟天,茄科植物转基因烟草等19个植物材料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及部分生物活性研究。采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上述植物挥发性成分,采用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提取植物挥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及化学结构。采用液体培养、琼脂培养及菌碟法对提取样品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利用浸叶和喷雾法对提取样品进行小菜蛾毒力作用研究。以小鼠、大鼠为实验动物,对由秦艽、独活、羌活、槲寄生、土茯苓、黄芪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进行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获得结果如下:植物挥发油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266个物质,包括萜类,有机酸、酯,芳香类,脂肪醛、酮,脂肪烃,脂肪醇,黄酮等化合物。珊瑚姜挥发油主要含桧烯,松油烯-4-,β-倍半水芹烯。艾纳香挥发油主要含芳樟醇,长叶烯,香橙烯,氧化石竹烯,β-蒎烯,β-石竹烯,L-樟脑,L-龙脑。黑骨藤挥发油主要含反式茴香脑,芳樟醇。头花蓼挥发油主要有1-辛烯-3-,2-己烯醛,γ-古芸烯,2-庚烯醛,壬醛。山栀茶挥发油主要含十二醛,1-十二醇,十二酸,十四醛。大血藤挥发油主要含δ-荜澄茄烯,α-杜松醇,δ-杜松醇,α-紫穗槐烯,α-枯杷烯。巴戟天挥发油主要含L-龙脑,α-姜烯,2-甲基-6-对甲基苯基-2-庚烯。土茯苓挥发油主要含棕榈酸,萜品烯-4-,亚油酸。环草石斛挥发油主要含壬醛,己醛,芳樟醇,β-蛇床烯,3-己烯醇,辛醛。槲寄生挥发油主要含柠檬烯,萜品烯-4-,芳姜黄酮,苯甲醛。喜树枝挥发油主要含4-松油醇,1-己醇,壬醛,棕榈酸,Betula。秦艽挥发性油主要有棕榈酸,棕榈酸乙酯。独活挥发油主要有β-水芹烯,α-蒎烯;羌活挥发油主要有α-蒎烯,β-蒎烯。黄芪挥发油主要含萜品烯-4-,棕榈酸,亚麻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油酸乙酯。广西鸡血藤与贵州鸡血藤含有27种相同成分。对转EuFPS基因烟草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挥发油成分中检出癸醛和1,13-十四二烯,对照未检出此两种物质,表明EuFPS基因对烟草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深度研究以及转基因植物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挥发油样品初步抗菌及抗虫试验筛选,选择了珊瑚姜、艾纳香挥发油进行MICEC50LC50的测定,结果珊瑚姜挥发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4160μl/L;小麦赤霉病菌的回归方程为Y=3.7940X4.0832r=0.9705,EC50247.80 mg/L;水稻稻瘟病菌的回归方程为Y=1.1651X+2.6716r=0.9090,EC5099.64 mg/L;水稻纹枯病菌的回归方程为Y=1.2878X+2.3909r=0.9964,EC50106.16 mg/L;对小菜蛾72hLC504274 mg/L。艾纳香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 2080μl/L;小麦赤霉病菌的回归方程为Y=2.7417 X2.3149r=0.9850,EC50465.60 mg/L;水稻稻瘟病菌的回归方程为Y=2.3021 X0.2715r=0.9636,EC50194.92 mg/L;对小菜蛾72hLC504107 mg/L。结果表明珊瑚姜和艾纳香挥发油对水稻稻瘟、水稻纹枯、小麦赤霉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及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毒力作用,珊瑚姜和艾纳香是贵州少数民族用药材,药用资源丰富,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对中药复方制剂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显示,该制剂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并能降低模型小鼠的血尿酸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用药安全。为该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更多还原
多孔介质储气研究
【作者】 孙艳; 【导师】 周理;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 2007 博士
【摘要】
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一项紧迫任务,天然气进而氢气被认为是合适的选择。气体在机动车上的存储是解决车用气体燃料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吸附被认为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对碳纳米管储氢的报道很多,结果却大相径庭。本论文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碳纳米管对氢气的系列吸附等温线,并与活性炭上的储氢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氢气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很小,常温10MPa下吸附量只有0.2wt%。液氮温度下吸附量有所增加,但还是低于DOE标准。本论文以提高储氢容量为目的进行了多项尝试,其中包括活性炭表面的酸碱改性、SBA-15负载金属钯等。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吸附储氢的机理,指出:临界温度以上的物理吸附遵循单分子层吸附机制,比表面积和储气温度是吸附量的决定因素,材料的其它特征和性质对储氢容量没有实质性影响。以提高甲烷的有效存储容量为目的,本论文研究了多孔介质湿储甲烷的方法。结果表明,预吸水的多孔介质对甲烷的吸入量较干燥样品有大幅提高,BY-1活性炭为例,其对甲烷的吸入量可提高63%。随后进行的充放气研究表明,湿储过程中的热效应远低于吸附天然气温度的波动。对影响甲烷储量的诸多因素,如温度、载水量、填充密度、孔径分布等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甲烷湿储机理的分析证实了水存在条件下甲烷储量的提高是由于微孔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考虑到氢氧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对氧源装置体积的严格限制,本论文研究了氧气在高比表面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测定了氧气跨越临界温度的系列吸附等温线。实验温度为118313K,压力为010MPa。并从实验数据计算了吸附热。以Gibbs定义和绝对吸附量模型为基础的过剩吸附量等温线模型很好地描述了氧气在活性炭上跨越临界点的大温度范围吸附平衡数据。实验结果显示了对氧气吸附存储的可行性。二氧化碳以水合物形式进行深海填埋是解决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考察了水存在条件下多孔介质对二氧化碳的固定作用,测定了预吸水的炭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入等温线,分析了二氧化碳吸入量的影响因素。实验证实了水存在条件下CO2吸入量的提高是由于在微孔内生成了水合物。作者还测定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气在预吸水活性炭上的平衡等温线,计算了固定态混合气中各组分的含量,为二氧化碳深海填埋及可燃冰开采的实际需要提供了基础数据。 更多还原
从豆粕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作者】 左玉帮; 【导师】 余国琮; 曾爱武;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 2008 博士
【摘要】
本文采用溶剂提取技术与超临界萃取技术,研究了从脱脂豆粕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过程,并建立了相应的物理传质模型。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提取物中大豆异黄酮的方法。本文先采用乙醇及其水溶液为溶剂,进行了溶剂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实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的正交实验来确定溶剂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经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表明,溶剂提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70℃、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为1:20,时间为4小时,此时总异黄酮提取量为2668.4μg/g。基于Fick扩散第二定律,本文建立了溶剂提取大豆异黄酮的传质动力学模型。由于异黄酮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降解反应,在考虑了降解反应对异黄酮提取过程的影响的情况下,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提高了模型精度。然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异黄酮的提取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采用了乙醇作为夹带剂,全面考察了乙醇浓度、夹带剂含量、原料粒径、温度、压力、二氧化碳流量和时间对异黄酮提取过程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本文又采用了甲醇作为夹带剂进行研究。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为40,压力60MPa,二氧化碳流量10L/h,时间270分钟,此时总异黄酮提取量为2458.8μg/g。基于异黄酮在豆粕颗粒的毛细孔中的吸附-脱附平衡假设,建立了吸附-脱附传质模型。在模型中只有一个吸附平衡常数需要根据实验数据来回归。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更多还原
食品安全领域中重要有机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检测技术研究
【作者】 刘绍从; 【导师】 李淑芬;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大学, 化学工艺, 2007 博士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开展食品,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有关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残留的检测技术研究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食品安全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对四类有机有害化学物残留量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中有害有机挥发杂质—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三氯乙烯和14-二噁烷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SPME/GC)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层的萃取纤维萃取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溶液中的待测组分,HP-5毛细管柱为分离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定量测定。优化了固相微萃取条件,进行了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试验。五种组分的回收率在97.3%103.9%之间。开展了食用酒精和酿酒发酵产品中微量丁二酮和苯乙烯残留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技术研究。选用新型的HP-PLOT U毛细管色谱柱,优化了色谱质谱条件,实现了丁二酮和乙醇的基线分离,25 min内一次完成对食用酒精和酿酒发酵产品中微量丁二酮和苯乙烯含量的分离测定。方法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0%105.0%。分别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测定包装材料中痕量的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物质。以快速溶剂萃取(ASE)技术萃取包装材料中的PFOA及其盐类物质,萃取液经过滤、浓缩后进行LC-MS/MS分析,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或与乙酰氯衍生化试剂衍生化反应后进行GC/MS分析,以全氟癸酸(PFDA)为内标物,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利用建立的方法首次分别测定了14种包装材料,测试结果表明,聚四氟乙烯包装材料中含有约0.13ng/gPFOA及其盐类物质。本研究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FE-HS-SPME/GC/MS)测定海带、海蛤及天津海河水中六种不同形态有机锡含量的检测技术。优化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海蛤样品经超临界流体萃取后,用浓度为2.0%的四乙基硼化钠(NaBEt4)进行衍生化处理,用固相微萃取富集后,进行GC/MS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最低检出限和线性范围满足海带、海蛤和环境水样品中五种痕量有机锡检测的要求。本文还以CH2Cl2CHCl3C6H6C2H4Cl3C4H8O2五种挥发性有机物质的水溶液作为研究对象,Jiu Ai提出的非平衡态SPME萃取方程的适用性进行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结果表明,SPME吸附平衡达到之前,吸附量和样品在基质中初始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该线性范围与所选物系的初始浓度范围和萃取时间有明显的关系。 更多还原
竹叶黄酮和挥发油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作者】 吕兆林; 【导师】 张柏林; 金幼菊; 【作者基本信息】 北京林业大学, 植物学, 2009 博士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竹叶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具有显著的生物学功效,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以来自福建省南屏市的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Mitford Cv.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 Wen)为实验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HPLC-ESI-Q-TOF-MS/MS)手段鉴定了四种竹叶提取液中常量、微量及痕量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建立了简便快捷的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质量监控的二极管阵列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方法,对四种竹叶中总黄酮化合物及主要黄酮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测定,获得了竹叶黄酮类化合物随种类、季节变化的数据资料;优化了无污染溶剂提取竹叶黄酮的工艺,以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竹叶黄酮粗提物进行了纯化;采用体外化学方法及大鼠体内模型评价了不同竹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并结合竹叶黄酮化合物指纹图谱,探讨了其抗氧化机理;用不同提取方法研究竹叶挥发油,以气质联用仪(GC/MS)为分析手段,鉴定了毛竹、苦竹、绿竹和黄甜竹叶挥发油组分结构;建立了竹叶挥发油组分快速、简便的气相色谱(GC)内标定量法,获得竹叶挥发油组分随种类变化的数据资料;研究了毛竹、苦竹、绿竹和黄甜竹叶的挥发油的抑菌效果,并结合竹叶挥发油指纹图谱,探讨了其挥发油的抑菌机理。1.竹叶黄酮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首次使用HPLC-ESI-Q-TOF/MS/MS技术对毛竹、苦竹、绿竹及黄甜竹四种竹种竹叶黄酮化合物结构进行了鉴定,已鉴定16种毛竹叶黄酮化合物(其中Mono-C-glyeosylflavones 5,O-glyeosylflavones 3,Flavonoid aglyeones 1,其他类黄酮化合物7种)、24种苦竹叶黄酮化合物(其中Di-C-glyeosylflavones 4,Mono-C-glyeosylflavones 1,O,C-Diglyeosylflavones 11,O-glyeosylflavones 2,Flavonoid aglycones 1,其他类黄酮化合物5种)、绿竹叶黄酮化合物17种(其中Mono-C-glycosylflavones 5,O,C-Diglycosylflavones 2,O-glycosylflavones 3,Flavonoid aglycones 2,其他类黄酮化合物5种)、黄甜竹叶黄酮化合物25种(其中Di-C-glycosylflavones 2,Mono-C-glyeosylflavones 1,O,C-Diglycosylflavones 7,O-glycosylflavones 1,Flavonoid aglycones 1,其他类黄酮化合物13种)。2.竹叶黄酮化合物的季节变化(1)以月为周期,收集200709月至200806月期间福建省南屏市毛竹、苦竹、绿竹及黄甜竹竹叶,对四种竹叶黄酮化合物的研究发现,从秋季、冬季、春季至夏季,四种竹叶中黄酮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即随着叶片的发育和成熟,总黄酮(TF)的含量也在增加。(2)从秋初到夏初,四种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的变化趋势与其总黄酮的变化趋势相同,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是来自毛竹叶6种黄酮化合物、苦竹叶8种黄酮化合物、绿竹叶6种黄酮化合物以及黄甜竹叶8种黄酮化合物的变化幅度大小不一。3.竹叶黄酮提取工艺研究(1)以热回流提取为竹叶黄酮的提取手段,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到竹叶黄酮提取得率y与各影响因素(提取剂乙醇浓度X1、提取时间X2、液固比X3)间的回归数学模型:y=-12.6432+0.3114X+1.7292X2+0.5018X3-0.0106X1X2+0.1115X2X3-0.0023X12-0.2808X22-0.0459X32,对模型进行主效应、单因素和交互效应分析,竹叶黄酮提取得率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剂乙醇浓度,提取剂乙醇浓度与提取时间之间、提取时间与液固比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而提取剂乙醇浓度与液固比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利用理想点法,对数学模型求解,获得最优的竹叶黄酮提取参数(即乙醇浓度为59.86%,提取时间3.94小时,液固比为10:1;试验验证,预测值和试验值的误差不超过3%。(2)采用最优化提取条件,提取毛竹、苦竹、绿竹及黄甜竹竹叶黄酮化合物,得到黄酮化合物粗提物,其中总黄酮含量3.74%-5.88%,总黄酮回收率58.6%-84.9%,粗提物实物得率6.5%-15.03%。利用选择性好、性价比高的HP-20树脂,对竹叶黄酮粗提物进行柱纯化,黄酮粗提取含量可由4.76%增至20.78%HPLC测定)。4.竹叶黄酮抗氧化研究(1)以每克提取物相当的VC质量表示其总抗氧化能力测试表明,毛竹的总抗氧化能力是0.102 gVC/g粗提物,苦竹是0.088 gVC/g粗提物,绿竹是0.084 gVC/g粗提物,黄甜竹是0.068 gVC/g粗提物:毛竹柱纯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是0.101gVC/g毛竹柱纯化物。以每克提取物相当的槲皮素的质量表示其还原能力测试表明,毛竹的还原能力是0.069g槲皮素/g粗提物,苦竹是0.068g槲皮素/g粗提物,绿竹是0.074g槲皮素/g粗提物,黄甜竹是0.062g槲皮素/g粗提物;毛竹柱纯化物的还原能力是0.131g槲皮素/g毛竹柱纯化物。以IC50表示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试表明,毛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是2.26 mg/g,苦竹是2.46 mg/g,绿竹是2.22 mg/g,黄甜竹是2.67 mg/g;毛竹柱纯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是0.96 mg/g。以8mg/g含量的四种竹叶粗提物计算,黄甜竹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最强,其次是绿竹、苦竹和毛竹。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四种竹叶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以绿竹的抗氧化能力尤为突出。(2)基于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选取绿竹粗提物作为大鼠体内抗氧化测试的原料,将大鼠划分为:①空白组(喂养未加胆固醇饲料和每天灌喂生理盐水);②负对照组(喂养加胆固醇饲料和每天灌生理盐水);③正对照组(喂养加胆固醇饲料和每天灌VE,VE用量为0.0025g/kg体重),④低剂量组(喂养加胆固醇饲料和每天灌100mg/kg体重竹叶提取物),⑤高剂量组(喂养加胆固醇饲料和每天灌400mg/kg体重竹叶提取物),饲养6周后,对肝脏组织检测表明,喂胆固醇饲料及大浓度的竹叶提取物高剂量组大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小,与其他组的差异显著;低剂量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大,与负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差异不显著,与空白组及正对照组差异显著;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高剂量组的值最低,与其它四组差异显著;对丙二醛(MDA)而言,高剂量组值最低,与正负对照组差异显著,与空白和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对肾脏组织检测而言,SOD活力同样是高剂量组最小,与其他组的差异显著;CAT的活力空白组最大,与其他组差异显著;GSH-Px在高剂量组偏低,但差异不显著;MDA在高、低剂量组的偏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其它三组差异显著,负对照组的MDA值最大,其次是空白组,这两组间差异不显著,正对照组的MDA值居于中间,与其它四组差异显著。竹叶提取物显著影响大鼠的肝肾抗氧化酶活力及MDA水平,且提高竹叶提取物含量能明显提升大鼠的抗氧化能力。5.竹叶挥发油研究(1)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SDE)、挥发油提取器(VOD)、超临界萃取(SFE)和索氏提取(SEM)等四种提取方法研究竹叶挥发油,采用SDEVOD提取的化合物以醇、羧酸、烷烃类为主,SFE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羧酸为主,SEM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类为主,SDEVOD提取到的挥发油信息较多。(2)用SDE收集毛竹、苦竹、绿竹及黄甜竹竹叶挥发油,四种竹叶的挥发油实物得率在0.1%-0.3%之间,以苦竹为最大,其次为黄甜竹、绿竹和毛竹。毛竹叶挥发油以羧酸、烷烃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苦竹叶挥发油成分与毛竹叶很相似;绿竹、黄甜竹叶挥发油成分以羧酸、醛和烷烃类化合物为主。(3)用内标法定量研究了竹叶挥发油中7种主要化合物(十二烷酸,十四酸,6,10,14-三甲基-2-十五酮,十六烷酸,二十三烷,二十七烷,9-十八烯醛),十六烷酸在四种竹叶挥发油中的含量最高;毛竹和苦竹中居于第二位的是十二烷酸,而绿竹和黄甜竹居于第二位的是9-十八烯醛;毛竹、苦竹中居于第三位的是6,1014-三甲基-2-十五酮;绿竹和黄甜竹居于第三位的是十二烷酸。(4)研究了毛竹叶挥发油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枯草杆菌(Escherichia coli)、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黄杆菌(Flavobacterium)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8种测试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毛竹叶挥发油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枯草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25mg/mL。综上所述,竹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及挥发油等活性物质,这两类化合物随竹种、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这些资料有利于竹类资源品质甄别及其在食品领域的深加工利用。 更多还原
 芹菜籽油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功能研究
【作者】 刘辉; 【导师】 刘长江; 【作者基本信息】 沈阳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9 博士
【摘要】
芹菜籽为伞形花科草本植物芹菜(Apium graveolens Linn)的种子,在我国资源丰富,且尚未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研究表明,芹菜籽中油脂含量丰富,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散气、消肿、利尿、抗肿瘤、抗衰老等功效。本文采用在我国产量最高的旱芹菜籽为试验原料,对其萃取出的芹菜籽油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最佳的制备技术路线,并明确其生理活性,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芹菜籽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有机溶剂法、同时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研究芹菜籽油的提取工艺;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分离轻重组分纯化芹菜籽油;研究了芹菜籽油的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分析其营养成分;将芹菜籽油微胶囊化;通过动物实验评价芹菜籽油的毒理安全性,研究了芹菜籽油对高脂大鼠的血脂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芹菜籽中粗脂肪含量达19.05%;含有19种基本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230.569mg/g,8种必需氨基酸均含有,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芹菜籽中矿物元素钾含量高达8.6mg/g,镁含量为1.0mg/g,钠、铁含量也比较丰富。2、有机溶剂法提取芹菜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液料比31、浸泡48h、旋转蒸发温度50,提取率达11.47%。同时水蒸气蒸馏法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液料比81、浸泡时间12h、蒸馏时间8h,提取率为4.3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响应面优化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萃取压力21MPa、萃取温度46℃、CO2流量16L/h、分离温度30℃、每次进料300g、萃取2h,工艺优化后芹菜籽油提取率达12.04%3、分子蒸馏纯化芹菜籽油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为:进料温度50℃、蒸发温度111℃、刮膜转速214r/min、进料速率1.6mL/min,在此优化条件下重组分馏出物收率达71.08%。气质联用分析分子蒸馏后芹菜籽油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共鉴定出占总成分91.6%19种主要成分。轻组分化合物被分离在蒸出物中,而不饱和脂肪酸、丁基苯酞、瑟单内酯、角鲨烯等有效成分则分离在重组分馏出物中,且相对含量均有提高。4、芹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不稳定。温度、时间、空气和光照可加速芹菜籽油的氧化速度。加入抗氧化剂可有效延缓氧化速度,四种抗氧化剂抗氧化性顺序为TBHQPGBHTBHA,以抗坏血酸增效,抗氧化效果更好。与Cu2+Fe3+两种金属离子接触,芹菜籽油过氧化值明显升高,Cu2+的影响更大。芹菜籽油应尽量在低温、隔绝空气、避光条件下保存,避免与金属离子的接触,为延长贮藏期可适当加入抗氧化剂。5、气相色谱法测定芹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组成及含量,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六种不饱和脂肪酸达到基线分离,结果表明芹菜籽油中棕榈酸的含量为92.86mg/g,硬脂酸含量为8.46mg/g,油酸含量为98.71mg/g,亚油酸的含量为283.24mg/g,亚麻酸的含量为19.69mg/g,花生酸的含量为34.28mg/g。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芹菜籽油中6-维生素E含量为86.9μg/g,γ-维生素E含量为120.6μg/g,β-维生素E含量为69.7μg/g,α-维生素E含量为132.5μg/g6、以β-环糊精和明胶为复合壁材微胶囊化芹菜籽油的最佳壁材配方为:芯材占壁材含量24.70%,β-环糊精/明胶3.03,固形物浓度18.82%,乳化剂用量0.75%。以最优壁材配方包埋芹菜籽油,通过工艺优化模型得出最佳微胶囊化芹菜籽油的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为32MPa压力下均质3次、进风温度181℃、出风温度80,在此条件下,芹菜籽油的微胶囊化效率达到92.11%,产率为84.46%。制备的微胶囊化芹菜籽油产品溶解性良好,模拟胃液中60min释放率可达90%以上,贮藏稳定性明显优于液态芹菜籽油,电镜扫描观察微胶囊结构均匀呈球形。红外光谱分析微胶囊化前后芹菜籽油的成分基本保留。7、芹菜籽油对小鼠经口LD5010.00g/kg体重,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所测芹菜籽油属实际无毒级,是安全的。8、与高脂模型组比,灌胃不同剂量芹菜籽油显著降低大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载脂蛋白BApoB)含量,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载脂蛋白AApoA I)含量,动脉硬化指数LDL-C/HDL-C显著下降;能有效防止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及细胞坏死,且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并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和肝脏的SOD活性显著提高,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显著下降,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表明芹菜籽油能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脂质过氧化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可以有效提高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抗氧化水平,从而改善血脂代谢。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制备芹菜籽油的工艺条件,分析芹菜籽油中的活性成分,明确了其降血脂的生理功能,为芹菜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更多还原
农作物秸秆在亚/超临界醇中的液化
【作者】 赵炜; 【导师】 魏贤勇;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矿业大学, 化学工艺, 2009 博士
【摘要】
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寻求新的和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迫在眉睫。包括农作物秸秆在内的生物质资源因其产量巨大、洁净性和可再生性而备受关注,开发其高效利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也成为能源领域和资源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以稻秆、麦秆、玉米皮和玉米芯4种农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KOH/γ-Al2O3CaO/γ-Al2O3CaO/γ-Al2O3/Fe3O4为催化剂,以高压釜为反应器,研究了秸秆在亚/超临界醇中的液化。以石油醚为溶剂,比较了索氏萃取、超声波辐射萃取和微波辐射萃取3种方法脱除4种秸秆中蜡份的效果,利用GC/MS分析了蜡份的组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是最有效的脱蜡方法。秸秆蜡份中除含有烷烃、醇、醛、酮和酯以外,还含有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甾醇、棕榈酸、反油酸、维他命E和角鲨烯,其中甾醇、反油酸、维他命E和角鲨烯首次在秸秆中检测到。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秸秆/醇比对玉米皮在亚/超临界甲醇中液化的影响,考察了反应温度对稻秆、麦秆和玉米芯在亚/超临界甲醇中以及玉米皮在亚/超临界乙醇中液化的影响,GC/MS分析了液体产物(LPs)的组成,探讨了LPs组成分布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皮在甲醇中适宜的液化条件为液化温度、液化时间和秸秆/醇比分别是300 oC30 min1:30 g/mL。温度对液化的影响最显著。比较甲醇和乙醇对玉米皮的液化,乙醇作为溶剂液化效果好。在适宜的液化条件下,玉米皮、稻秆、麦秆和玉米芯在甲醇以及玉米皮在乙醇中的转化率分别为87%75%85%94%87%,LPs收率分别为36%30%40%43%43%。秸秆在亚/超临界醇中液化产生的LPs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短链脂肪酸衍生物、呋喃衍生物、环戊酮衍生物、含有取代基的肉桂酸衍生物、芳醛或酮衍生物、苯酚衍生物、苯衍生物,长链脂肪酸衍生物和甾族化合物。秸秆在亚临界醇中液化时,LPs包括木质素侧链断裂产生的含有取代基的肉桂酸衍生物和2,3-二氢苯并呋喃;在超临界醇中,秸秆中的三大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都发生解聚,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解聚加剧。木质素解聚产物低温时以肉桂酸酯衍生物为主,高温时以苯酚衍生物为主。制备并表征了催化剂KOH/γ-Al2O3CaO/γ-Al2O3CaO/γ-Al2O3/Fe3O4,将其用于催化液化麦秆,考察了催化剂对麦秆在超临界乙醇中液化所产生的LPs和固体残渣(SRs)收率的影响。用GC/MS分析了LPs的组成,探讨了催化剂对LPs组成分布的影响。KOH/γ-Al2O3CaO/γ-Al2O3CaO/γ-Al2O3/Fe3O4催化液化麦秆得到的LPs收率分别为86.1%57.8%104.6%,SRs收率分别为14.2%16.3%10.9%3种催化剂催化液化麦秆所得LPs组成主要包括短链脂肪酸乙酯、呋喃衍生物、环戊醛酮、苯酚衍生物、苯衍生物、芳酸衍生物、长链脂肪酸乙酯和甾族化合物。3种催化剂都提高了短链脂肪酸乙酯、环戊醛酮和苯酚衍生物的收率,其中皆以CaO/γ-Al2O3/Fe3O4的提高幅度最大。KOH/γ-Al2O3CaO/γ-Al2O3/Fe3O4提高了呋喃衍生物的收率,KOH/γ-Al2O3提高了苯衍生物的收率。提出了秸秆在亚/超临界醇中的液化机理。测试了麦秆在超临界乙醇中液化得到的LP的燃料性能,分析了LP的组成。结果表明,LP的主要成分包括短链或环状脂肪酸及其酯、呋喃衍生物、环戊烯衍生物、苯酚衍生物、苯衍生物、芳酮、芳酸及其乙酯、长链脂肪酸乙酯和甾族化合物,经提质其主要指标达到了燃料油的标准。 更多还原
基于超临界水热解氧化的有机物资源化研究
【作者】 衣宝葵; 【导师】 马春元; 【作者基本信息】 山东大学, 环境工程, 2010 博士
【摘要】
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严峻挑战,有机废物、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受到普遍关注。超临界水(SCW)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反应介质,具有与有机物互溶、反应速度快、反应效率高等特点,超临界水处理有机废物、废水技术日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外超临界水处理有机物主要分为热解技术和氧化技术。本文对选择的几种代表性有机物进行了超临界水热解和氧化处理试验,得出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的影响规律,并深入探讨了反应过程中主要元素的迁移过程与规律,得出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实际应用提供了试验数据参考。针对超临界水热解、氧化技术目前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设计了超临界水氧化能量转换利用系统,分析了其应用前景。论文详细给出了超临界水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氢键、密度、热导率、扩散系数、介电常数、溶解度、电离度等),根据IAPWS formulation97所查超临界水的物性参数,拟合出超临界状态下密度、导热系数、动力黏度、定压比热等关于温度的二次关系式。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超临界水热解氧化有机物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总结归纳了适合超临界水热解氧化的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等内容。论文研究了木屑、废旧轮胎在超临界水中热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超临界水热解对有机物有着很好的降解效果。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有机物的热解影响较大;升高反应温度、延长停留时间、提高反应压力,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热解率将增大;压力对有机物热解的影响较小;热解压力高于超临界压力后不宜太高,以降低对设备的要求。对超临界水热解后的木屑及废旧轮胎残渣进行元素分析。木屑在亚临界状态下热解已经较为完全,但是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其热解程度进一步加深,残渣中的碳含量也在逐步升高,但是趋势都在逐渐减缓。废旧轮胎在亚临界状态的热解反应率仅有40%,其热解程度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加深,550℃、22.2MPa时反应已经接近完全,残渣中碳含量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含碳量在80%以上。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对废旧轮胎热解的影响较大,充分反映了超临界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木屑超临界水热解后的气体产物主要为C02H2COCH4及一些烃类气体。CO2含量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CO的含量较低,且基本保持不变,CH4含量则是随着温度的升高一直在升高。压力升高,COCH4含量降低,CO2C2-C6烃类气体含量升高。CH4H2是废旧轮胎在超临界水中热解的主要气体产物,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含量迅速升高,400-500℃是CH4生成的主要温度阶段。CO含量较低,450-500℃范围内略有升高。木屑及废旧轮胎在超临界水中热解均无SO2NOx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反应所得的固体产物由于其含碳量较高,经过进一步处理后可作为活性炭使用,热解油可作为液体燃料,气体产物可用作气体燃料。超临界水热解技术是一项能够有效回收能源、处理废物的新型环保技术,必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选择了高浓度造纸黑液进行跨临界水氧化资源化的研究。讨论了温度、压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水氧化对高浓度造纸黑液有着很好的降解效果,在实验条件下,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氧化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升高反应温度、延长停留时间、提高反应压力,黑液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率(COD去除率)将增大;反应温度的影响较大;停留时间、压力对有机物氧化反应的影响较小;碱性环境有利于造纸黑液的氧化降解。以氧气作为氧化剂,对模拟的生活垃圾进行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研究,研究了反应温度、添加活性炭改变含碳量、过量氧气系数对氧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当度高于400,压力高于23MPa,反应时间1min,过量系数为3的反应条件下生活垃圾的二氧化碳转化率达到80%以上。试验发现,在垃圾中添加活性炭可以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10%左右,也证明了活性炭的催化作用。对生活垃圾中CNS元素迁移规律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相产物碳收率增加,固相产物碳收率降低,液相产物碳收率基本稳定;NONO2NH3HCN氮收率均接近0,有一部分N元素转化为N2O气体;有5%-30%的硫元素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液相中,几乎不产生SO2S03气体。试验发现,添加活性炭既能促进氧化反应又可以降低N20气体的生成。因此,超临界水氧化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处理方法。对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的动力学进行了推导,采用状态方程描述高含氧的超临界水体系的P-V-T关系。论文提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的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超临界水氧化能量转换技术,深入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若干工程化问题。针对超临界热解、氧化技术普遍存在的腐蚀和堵塞问题,设计了新型的防堵塞防腐蚀的超临界水反应器,通过选择合适的耐腐蚀材料、特殊结构及工艺的合理设计,可以解决或减轻设备腐蚀和堵塞。通过合理利用和回收热量,可以实现能量自给,甚至可以副产高压蒸汽,以降低处理费用,使其在经济方面合理化;可广泛应用于低污染且需求高品位热源的领域,特别适用城市区域性分布式供热及兼顾有机废水与垃圾的处理。超临界水氧化能量转换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技术,燃料适用范围很广,煤粉、生物质、各类工业有机质,有机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作为燃料氧化燃烧,同时也不会有NOXSOX、二恶英等二次污染物的排放;CO2、无机盐等产物可以方便的集中回收。在质量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基础上,计算得出超临界水氧化能量转换系统系统的有效能量利用率可达到56.4%;处理COD40000mg/L的有机废液的成本为33元/t,其中氧气的费用消耗约占总消耗的71.8%。处理工艺的改进以及氧气生产成本降低或寻找到新的氧化剂及使用方式,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有机废液的处理成本。超临界水热解、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对有机物进行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的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关超临界水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广泛开展,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由于该技术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许多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例如催化氧化研究及其问题探索;水的性质与作用的研究;工程化问题研究与扩大试验等。对有机物超临界水热解氧化过程反应机理、动力学、热力学及能量平衡与综合优化的研究不够深入,仍需大量的基础数据的支持。 更多还原
玫瑰精油系列产品的提取及工艺研究
【作者】 冯庆华; 【导师】 马建泰; 【作者基本信息】 兰州大学, 物理化学, 2010 博士
【摘要】
被称作花中皇后的玫瑰原产于亚洲东部。玫瑰种类繁多、颜色各异、香味浓郁。可用于插花、食品、香料以及药用等,有很好的经济价值。玫瑰的重要用途是提取可用于香水和化妆品的瑰精油。精油是复杂的混合物,包括几百种痕量组分,微量成分在产生玫瑰油特征香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玫瑰油的特征和自然地香味正是这些芳香组分共同贡献的结果。因此,从植物中提取精油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个重要的要求就是保持玫瑰中芳香物质的自然比例。许多不同的技术已用于从玫瑰花瓣中提取玫瑰精油,如水蒸汽蒸馏,溶剂萃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分子蒸馏。苦水是全国最大的玫瑰产业化基地,玫瑰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因提取方法落后,苦水玫瑰精油腊味重,不受市场欢迎。本工作依托本地资源,根据对玫瑰精油检测结果,以苦水玫瑰干花瓣为原料,提出常温低压在无水环境中提取玫瑰浸膏、净油和精油等系列产品新工艺。该工艺第一步,以丁烷为溶剂,采用常温低压条件提取玫瑰浸膏,通过实验研究,确定提取温度1020,提取压力低于0.4Mpa,玫瑰浸膏的提取率达到0.42%;第二步,冷冻离心分离制玫瑰净油,实验结果,物溶比由常规19提升至11.5;最后,在减压条件下旋转蒸发,提纯玫瑰精油,蒸发温度80℃~90℃。因为过程提取温度低,产品组分不发生变化,得到的玫瑰精油在香气、色泽和纯度方面都优于常规提取方法。提取条件温和,易于工业化实现。最后,使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玫瑰油减压旋蒸过程进行了尝试性模拟,采用降膜蒸发模块加气液分离模块模拟旋转蒸发部分,得到了模拟结果。 更多还原
水菖蒲提取物杀虫活性及活性成分分析
【作者】 姚英娟; 【导师】 杨长举; 【作者基本信息】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学, 2008 博士
【摘要】
为了明确水菖蒲对储粮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活性成分,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了水菖蒲提取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活性;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分离、鉴定和杀虫活性测试;研究了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的熏蒸活性;同时,对水菖蒲的超临界CO2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对水菖蒲的萃取温度、压力、时间及夹带剂的用量进行筛选,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用药膜法,设置3种不同浓度比较了水菖蒲乙醇提取物对六种主要储粮害虫成虫的驱避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提取物对6种试虫成虫均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3种处理浓度处理60h,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和长角扁谷盗的平均驱避率均在90%以上,均达到Ⅴ级;而对谷蠹、玉米象和锯谷盗的驱避率为Ⅰ~Ⅴ级。驱避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赤拟谷盗>长角扁谷盗、杂拟谷盗>谷蠹>玉米象>锯谷盗。水菖蒲提取物对试虫的驱避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随着水菖蒲提取物处理浓度的降低,对试虫的驱避效果显著降低。水菖蒲提取物对6种试虫成虫均具有一定的触杀作用,0.31mg/cm2浓度处理96h,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角扁谷盗、锯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56%74.44%10.15%24.44%100.00%100.00%。水菖蒲提取物触杀活性由强到弱依次是长角扁谷盗>锯谷盗>玉米象>谷蠹>杂拟谷盗>赤拟谷盗。水菖蒲提取物对试虫的触杀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强。随着水菖蒲提取物处理浓度的降低,对试虫的触杀效果显著降低。2.为了确定水菖蒲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对水菖蒲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利用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进行活性追踪。结果表明:活性部位为石油醚部位,314.54 gg/cm2的浓度处理4d,对玉米象成虫的死亡率为100.00%。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水菖蒲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1和化合物3。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测定表明,化合物1为β-细辛醚(1,2,4-三甲氧基-5-1-丙烯基)苯),化合物3为菖蒲螺酮(1-异丙基-4,8-二甲基螺[4.5]-2,7-二酮)。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表明,处理96h,β-细辛醚、菖蒲螺酮对玉米象成虫的LD50分别为:28.03μg/cm2158.00μg/cm23.为了确定水菖蒲活性成分β-细辛醚对主要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了β-细辛醚对5种主要储粮害虫的熏蒸作用及对四纹豆象产卵、卵孵化率等的影响。β-细辛醚对玉米象卵熏蒸处理120h,200μL/L的浓度处理后,对玉米象的种群抑制率达到了99.09%。对玉米象幼虫和蛹的熏蒸作用不明显。对玉米象成虫熏蒸24h,KC5049.38μL/L,熏蒸120h,LC5017.82μL/L。β-细辛醚对谷蠹成虫熏蒸24h,KC50102.96μL/L,熏蒸120h,LC504.42μL/L。β-细辛醚对赤拟谷盗低龄幼虫的熏蒸效果要比高龄幼虫明显。当熏蒸浓度为200μL/L,熏蒸120h,蛹的校正死亡率为34.32%。β-细辛醚对赤拟谷盗成虫熏蒸24hKC50125.04μL/L,熏蒸120h后的LC50116.48μL/L。β-细辛醚以200μL/L的浓度处理印度谷螟卵120h,卵的孵化率仅为13.33%。β-细辛醚对印度谷螟幼虫具有一定熏蒸致死作用。β-细辛醚对印度谷螟蛹和成虫的熏蒸作用不明显。β-细辛醚熏蒸四纹豆象卵120h,LC500.95μL/L。对四纹豆象幼虫以200μL/L的浓度处理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1.69%。对四纹豆象蛹的熏蒸作用不明显。对四纹豆象成虫熏蒸24h,KC501.07μL/L,熏蒸120hLC500.73μL/L。为了明确β-细辛醚对四纹豆象的作用机理,研究了β-细辛醚对四纹豆象成虫行为、产卵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β-细辛醚处理后的四纹豆象成虫行为主要表现为:兴奋→失去平衡→击倒→死亡,在实验处理浓度下,接触药剂64h,试虫成虫全部死亡。用β-细辛醚处理后能够显著的减少试虫的交配次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的交配次数减少;不同性别试虫对于β-细辛醚的反应不同,同样的条件下,处理雄虫比处理雌虫对交配竞争能力的影响更大。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雌虫的产卵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雌虫的产卵数显著减少,但同样处理条件下,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雌虫的产卵数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雌虫产卵的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不同处理时间后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处理雌虫与未处理雄虫配对后卵的孵化率和处理雄虫与未处理雌虫配对后卵的孵化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4.对水菖蒲中杀虫活性物质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并以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为对象,对其杀虫活性进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萃取物对玉米象的杀虫活性为主要目标,以萃取物的得率为次要目标,对水菖蒲根茎杀虫活性物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35MPa,萃取时间40min,乙醇用量为150mL/200g。优化后的萃取方案可达到4.12%,优化后的萃取物处理玉米象成虫4d后的LD5027.26μg/cm2,触杀活性明显增加。 更多还原

2016超临界关键词的专利摘要

[发明授权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超临界水热合成方法
授权公告号:CN103094549B 授权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2012103852112 申请日:2012.10.1
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发明人:朱文婷;
http://epub.sipo.gov.cn/images/jtx.bmp 李缜谢佳;杨续来;杨茂萍;
地址:230011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工业园区纬D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超临界水热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适量的去离子水加入原料釜中,通入氮气1h;用高压泵把去离子水打入到管式反应器中,利用加热炉对反应器进行预热,使其压力控制在25MPa,温度控制在400-500℃;(2)按LiTi摩尔比4.0-4.25称取一定量锂化合物和钛酸四丁酯分别溶于适量的乙醇中,分别加入到两个原料釜中,通入氮气1h;用高压泵把前躯体溶液打入至搅拌器中进行预混合,然后转移到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后,于冷却装置中冷却至室温,再经金属过滤器过滤,去离子水纯化、超声、3000rpm离心分离,60℃真空干燥24h,即得钛酸锂。该方法制备的钛酸锂材料颗粒细小、结晶度高、充放电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安全性能好。  全部

 [发明授权使用超临界水的砜裂化
授权公告号:CN103842481B 授权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2012800206003 申请日:2012.02.24
 专利权人: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发明人:O·R·克塞奥卢;http://epub.sipo.gov.cn/images/jtx.bmpA·布朗尼F·M·阿尔-莎拉尼;
US 2009159504 A1,2009.06.25,对比文件:US 2009008295 A1,2009.01.08,;
Alan R Katritzky.Aqueous High-Temperature Chemistry of Carbo-and Heterocycles.
Energy & T.R.Varga.Desulfurizatiion of Aromatic Sulfones with
Fuels.1997,; Fluorides in Supercritical Water.Energy & Fuels.2004,
摘要: 一种使用超临界水、任选在催化剂存在下将砜和亚砜及其混合物裂化的方法,上述物质在原油或其蒸馏馏分的料流氧化脱硫之后回收和分离。

[发明授权佛手参素的超临界萃取方法
授权公告号:CN103120759B 授权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2012105943690 申请日:2012.12.28
专利权人:黄云湖 发明人:黄云湖
摘要: 佛手参素的超临界萃取方法。本发明为从藏药佛手参中萃取出有抗衰老作用的天然活性成份的一种方法,我们把这种天然活性成份称为佛手参素。通过创造一套新的压力、温度、夹带剂等萃取工艺条件与方法,解决了活性成份纯度与萃出率的传统提取难题。以佛手参素为基础配方制成的抗衰老药品、保健品和人体手部、面部护肤品,具有天然、安全、透皮吸收、无副作用等特点。
[发明授权一种超临界乙醇合成纳米片状氧化镍的方法
授权公告号:CN103950998B 授权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2014101621432 申请日:2014.04.22
专利权人: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杨伟;
http://epub.sipo.gov.cn/images/jtx.bmp赵成龙王玉强;陈双喜;王瑛;王胜伟;
摘要: 本发明属于无机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临界乙醇合成纳米片状氧化镍的方法。该方法以无机镍源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其特征为,将无机镍源溶于无水乙醇中,在加入醋酸铵和苯甲醇,搅拌后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打开加热和搅拌开关,待反应温度升高后维持反应;反应结束后,分别收集无水乙醇和气溶胶状的蓝色纳米粉末;将纳米粉末放入管式炉里烧结,通入氮气,反应结束最终得到产品。本发明不需要很高的设备,工艺流程和反应时间都很短,获得高纯、特殊形貌、纳米片状结构的氧化镍,产品分散度高,粒度分布均匀。  收起
[发明授权一种超临界CO2流体从川芎药材中制备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
授权公告号:CN104447648B 授权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2014105836857 申请日:2014.10.27 专利权人:重庆方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唐建华;http://epub.sipo.gov.cn/images/jtx.bmp 毕海林袁启峰;龚聪;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临界CO2流体从川芎药材中制备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步骤为:(1)超临界CO2萃取,(2)反相色谱纯化。通过本发明的制作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备手段繁琐,产率极低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洋川芎内酯A的提取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CN2014800447738 包含表面多孔材料的色谱柱和分离装置及其用于超临界流体色谱及其他色谱的用途/2016.05.04公开/美国麻萨诸塞州沃特世科技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例如用于色谱分离的新色谱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含有所述色谱材料的分离装置;包括其的分离装置、色谱柱和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色谱材料为包含尺寸小于2微米的表面多孔色谱颗粒材料。
CN201510983545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美国山核桃油脂的方法/2016.05.04公开/浙江农林大学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美国山核桃油脂的方法,属于油脂提取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包括美国山核桃仁干燥、粉碎过筛、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减压分离步骤,最终得到美国山核桃油脂;其中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时间2.5h、萃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美国山核桃油脂提取率是73.33%。萃取得到的美国山核桃油理化性质如下:酸价4.5mg KOH/g,碘价104.2g I2/100g,过氧化值2.4mg/g,皂化值168.1mg KOH/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5.17%。
CN2016100377045一种超临界布雷顿与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太阳能发电系统/2016.05.04公开/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布雷顿与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中低温储热系统、超临界布雷顿循环系统及中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所述超临界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布雷顿循环多级透平发电系统、布雷顿循环回热器、预冷器及压缩机;所述中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有机朗肯循环加热器、有机朗肯循环透平、有机朗肯循环回热器、冷凝器及有机工质泵。本发明的太阳能集热温度及热效率较高,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太阳能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蓄热温度较低。
CN2016100868032一种超临界炉内衬氮化硅复相结合碳化硅砖/2016.05.04公开/宜兴市钰玺窑业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炉内衬氮化硅复相结合碳化硅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横截面为弧形,砖体表面开有固定孔。本发明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砖与砖堆砌成窑炉形状,从而铺设于窑炉内防止了窑炉内待烧物与窑炉内壁的碰擦,大大提高了整个窑炉的使用寿命。CN2015109401933一种超临界色谱快速分离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2016.05.04公开/重庆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色谱快速分离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方法,属于分离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目前用液相或者气相色谱分离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要耗时耗材等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节约环保的分离方法,本方法用超临界色谱的方法对目标物质进行分离,采用CO2+辅助剂为流动相,在几分钟内能分离十几种以上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此方法快速,绿色,环保,对实验人员无毒无害,而且重现性好。并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紫外、FID、MS等检测仪器连用,可以实现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快速分离检测。
CN201511003649X应用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制备厄贝沙坦超细颗粒的方法/2016.05.04公开/中国药科大学发明人:王志祥; 张依; 王倩; 刘尚德; 周进莉; 宋雅琴; 王为彦; 高赵华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制备厄贝沙坦超细颗粒的工艺,属于药物剂型和超临界技术领域。厄贝沙坦溶液经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设备体系喷入结晶釜中,在结晶釜内结晶析出“砖型”和无定形态的厄贝沙坦超细颗粒。该工艺通过改变溶剂种类、溶液浓度、溶液进样速率、结晶压力和结晶温度等参数,控制药物的形貌及粒径。通过本发明制备得到的厄贝沙坦超细颗粒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并且药物微粒的溶出度和平衡溶解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全部
CN2015109184787一种超临界CO2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的合成方法/2016.05.04公开/苏州大学
摘要: 本发明属于染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CO2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前驱体的合成方法,本发明以1-氯蒽醌和2,5-二氨基甲苯硫酸盐为原料,K2CO3为缚酸剂,CuI为反应催化剂,氮气保护条件下在反应介质中加热回流6~14h,反应温度为80~140℃,反应结束后经过后处理得到染料前驱体的固体粉末。该方法在合成过程中的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成本较低,且得到的前驱体应用性强,除适合于超临界CO2用蒽醌型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也适合于常规水浴染色用活性分散染料的合成。
CN2015109697294一种同时消除空气污染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2016.05.04公开/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同时消除臭气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其隔间用于收集有机废水附近的废气,内置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的出气管与超临界水氧化反应釜的进气口连;废水罐的出水管与超临界水氧化反应釜的进水口连;超临界水氧化反应釜的出水管与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换热器的出水管与回水加热器的进水口连;回水加热器上设置有废气排出口和排水口以及冷却循环水进水管、冷却循环水出水管,冷却循环水进水管、冷却循环水出水管分别与冷却回流装置的冷却循环水出口、冷却循环水进口连。本发明通过系统隔间的集气设备,将废气导入超临界反应釜,在高效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有效去除废气中的有机物,自动运行,节能减排,成本低廉,结构简单。
CN2016100936701一种基于超临界CO2制备N-乙烯基甲酰胺与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2016.05.04公开/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超临界CO2制备N-乙烯基甲酰胺与丙烯腈共聚物的方法,包括抽真空,通惰性气体除水除气,加入合适配比的反应单体、引发剂、表面活性剂,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并使其处于超临界状态,进行反应得到产物,本发明反应步骤少、原材料易得、分离简单,因而合成成本较低,提高了合成效率。
CN2015109074630
使用超临界流体从生物质产生可发酵的糖和木质素/2016.04.27公开/瑞恩麦特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公开了用于持续处理生物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预处理步骤,其中使所述生物质与第一超临界、近临界或亚临界流体接触以形成固体基质和第一液体级分;和水解步骤,其中使在所述预处理步骤中形成的所述固体基质与第二超临界或近超临界流体接触以产生第二液体级分和不可溶的含有木质素的级分。还公开了用于持续转化生物质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预处理反应器和与所述预处理反应器相关联的水解反应器。
CN2016100382081
一种煤基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双分流高效发电系统/2016.04.27公开/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基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双分流高效发电系统,包括低温回热器、预冷器、主压缩机、再压缩机、高温回热器、锅炉、高压透平、低压透平、锅炉及发电机,锅炉沿烟气流通的方向由依次相连通的燃烧通道、主换热通道及尾部烟道组成,其中,燃烧通道内沿烟道流动的方向依次设有水冷壁及再热水冷壁,主换热通道内沿烟气流通的方向依次设有高温过热器及高温再热器,尾部烟道内沿烟气流通的方向依次设有挡板、省煤器及低温省煤器,挡板的两侧设有低温再热器及低温过热器。本发明能够实现燃煤锅炉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优化结合,并且高温回热器的换热效率、锅炉的热效率及发电系统的效率较高。
CN2016100449306高温高压条件下,超临界CO2
泡沫稳态渗流过程沿程压力测量方法/2016.04.27公开/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
为了解决高温高压稳态的超临界CO2泡沫渗流沿程压力的测量方法哪一测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测量误差小的测量方法,以满足超临界CO2泡沫渗流特性实验中得到压力参数的要求。由压力控制器、流量计、岩芯试样、岩样封堵实验装置所构成的实验装置完成测量。本发明的测量方法的优点:可以运用在多种需要测量沿程压力的实验中,应用领域广;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以解决高温高压下空隙介质渗流特性沿程压力的测量,方便进行下一步实验。 CN2016101030713一种热中子谱混合定位多流区燃料组件及超临界水冷堆/2016.04.27公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中子谱混合定位多流区燃料组件,包括隔热围筒和沿径向依次套装于隔热围筒外部的强隔热组件盒和组件格架,隔热围筒内部为内流区,隔热围筒与强隔热组件盒之间为中间流区,强隔热组件盒与组件格架之间为外流区,冷却剂在内流区内自上而下流动,冷却剂在中间流区内自下而上流动,冷却剂在外流区内自上而下流动。还公开了采用所述热中子谱混合定位多流区燃料组件的超临界水冷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简单,物理设计难度小,减少了结构材料引入,显著提高了燃料经济性、安全性及工程可行性。
CN2015109777091
电磁波纳米超临界萃取生物活性肽和复合细胞因子的方法/2016.04.27公开/广州天来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电磁波纳米超临界萃取植物活性肽及复合细胞因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精选出无劣变、无虫害、霉病的待萃取植物原料;通过自动传送线将待萃取植物原料送到提升机进行漂洗和烘干处理;将烘干处理后的植物原料进行切碎,得到粗碎的植物粉料;将植物物料送到具有高频高压电子磁场的冷凝器中进行以2.45亿次/秒的速度极性变化、震波、撕裂形成电磁波纳米超临界萃取;对取得的萃取物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对消毒、灭菌处理后的萃取物成品,进行真空包装。本发明采用当今植物萃取最前沿的生物工程技术,保证植物萃取物活性肽常数在50mm左右,具有活性物质,可完全被人体吸收,稳定性好,半衰期期延长,应用效果显著。
CN2016100693108
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外置换热器的均匀布风系统/2016.04.27公开/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外置换热器的均匀布风系统,其中,空仓的下方设有空仓流化风风室且空仓流化风风室由多个独立的子空仓流化风室组成,换热仓的下方设有换热仓流化风室且换热仓流化风室由多个独立的子换热仓流化风室组成;均匀布风系统包括在进口灰道中布置的进口灰道吹扫风、在出口灰道中布置的出口灰道吹扫风以及由在各子空仓流化风室中分别布置的子空仓流化风组成的空仓流化风和由在各子换热仓流化风室中分别布置的子换热仓流化风组成的换热仓流化风,在进口灰道吹扫风、出口灰道吹扫风、子空仓流化风、子换热仓流化风的供风管路上分别设置有调节阀门。
CN2014104883795超临界癸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10-癸二醇的方法/2016.04.20公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南化集团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癸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10-癸二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以甲醇作为超临界流体,甲醇与癸二酸二甲酯混合均匀由高压注射泵送入预混合器;氢气由氢气增压系统增至一定压力送入预混合器,然后连续送入装有负载型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在反应压力7~12MPa,氢酯比30:1~150:1,反应温度240~280℃下进行加氢反应。反应体系处于甲醇的超临界状态;所用催化剂为Cu/ZnO/Al2O3催化剂。(2)然后进行汽液分离,收集液相产物,再从液相产物中精馏得癸二醇。本发明的方法,采用甲醇作为超临界流体,无腐蚀性,能够消除癸二酸二甲酯反应过程中传质阻力,氢酯比低,癸二酸二甲酯的转化率及1,10-癸二醇选择性高。 全部
CN2014104894200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驱可溶调剖用发泡剂及其制备方法/2016.04.20公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南化集团研究院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油田用提高采油效率的化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可溶的调剖用发泡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在于疏水链中引入亲二氧化碳的支化环氧烷基、酯基、羧酸根特征基团,使其具有较好的亲二氧化碳、亲水性能。本发明公开的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是以烷基醇为起始剂,引发环氧烷烃聚合,经羧化反应,制得最终产物。该表面活性剂具有以下优点:(1)合成路线成熟易操作;(2)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性高。
CN 2015108831934一种超临界汽轮机预扭型导叶装配方法/2016.04.20公开/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一种超临界汽轮机预扭型导叶装配方法,它涉及一种导叶装配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铆接围带叶片时,由于围带与铆钉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致使焊接的围带容易产生围带与叶片变形现象,给凝气式汽轮机的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本发明的步骤一:安装静子隔板套和本体汽封片;步骤二:车加工本体汽封片;步骤三:清理车加工后的静子隔板套和本体汽封片;步骤四:预扭型导叶片划线并试装;步骤五:第一支预扭型导叶片的正装和固定;步骤六:正装其他预扭型导叶片并固定,同时预留出需要预装预扭型导叶片的轮槽;步骤七:正装预留的预扭型导叶片;步骤八:检查装配后的尺寸是否合格;本发明适用于预扭型导叶装配。
CN 2016100195189一种超临界萃取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2016.04.20公开/山东联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萃取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其步骤如下:(1)将甲醇与CO2膨胀液体进行混合,得到甲醇膨胀混合液;(2)将油与甲醇膨胀混合液加入到静态混合器中,预热混合;(3)将步骤(2)中的油醇混合液降入到管式反应器中,加入5%的硫酸氢钠,使甲醇在超临界状态下进行油脂的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和甘油;(4)将得到的生物柴油减压分离,再次精馏得到纯度较高的生物柴油;(5)步骤(4)中减压分离的甲醇进行精馏得到纯度较高的甲醇,能够重复利用于步骤(1)。本发明提高了反应效率,降低了反应操作条件,节约了生产成本,使得超临界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成为可能。
CN 2016100255531一种超临界机组给水泵汽机保护系统的使用方法/2016.04.20公开/马鞍山当涂发电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机组给水泵汽机保护系统的使用方法,属于给水泵汽机保护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超临界机组给水泵汽机保护系统的使用方法,其逻辑判断模块包括一个给水泵RB动作触发条件;上述给水泵RB动作触发条件为:(1)、在给水泵汽机挂闸后,任取PS/01、PS/02和PS/03中的两个输出信号;(2)、对上述任取的两个输出信号进行取反操作;(3)、上述取反后的两个输出信号均为“是”时,则该给水泵RB动作被触发;上述取反后的两个输出信号至少有一个为“否”时,则该给水泵RB动作不被触发。本发明实现了给水泵汽机保护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均显著提高的目标。
CN 2016100570610一种超临界CO2萃取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方法/2016.04.20公开/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临界CO2萃取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雨生红球藻藻泥和无水乙醇按料液比1.5~4.5:1混合配成悬液,料液比单位为g/mL,将悬液在65-85MPa压力下进行超高压细胞破碎;2)步骤1)中细胞破碎所得样品干燥至含水量小于10%;3)干燥后所得样品制成20-40目的藻颗粒;4)对制得的藻颗粒进行超临界CO2萃取,以无水乙醇为萃取夹带剂,萃取压力为26-30MPa,萃取温度为40-50℃,藻颗粒和无水乙醇的料液比为1:0.5-1.5,料液比单位为g/mL。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能耗低、萃取率高的特点。 全部
CN 2014800503085处理用于产生超临界密相流体的采出水和注入地质层用于烃生产/2016.04.20公开/通用电气公司
摘要: 将水例如采出水处理以使得其更适合油田回收过程。在油田回收过程中,在蒸汽发生器,优选直通式蒸汽发生器(OTSG)中,将经处理的水加压和加热至超临界条件,以产生超临界密相流体,然后将其注入含油地层用于增强石油开采。该处理包括软化和脱碳。水在脱碳之前优选被酸化。可能有去除硫酸根的步骤。软化可通过离子交换或膜分离进行。硫酸根可通过离子交换去除。
CN 2015108889297一种超临界CO2环境中制备的CsPW/Zr-MCM-41催化剂及其应用/2016.04.20公开/盐城工学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CO2环境中制备的CsPW/Zr-MCM-41催化剂,其制备方法是以Zr-MCM-41为载体,采用超临界CO2浸渍技术负载10~60%的杂多酸铯盐。利用该催化剂甘油转化率达到65.2~100%,丙烯醛选择性达到56.8~85.4%。本发明还公开了前述CsPW/Zr-MCM-41催化剂在甘油选择性脱水制备丙烯醛中的应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杂多酸铯盐在载体上分散度高,与载体作用力强,催化剂具有高的水热稳定性,酸性不易流失。同时,与现有产品相比,本发明方法所得产品甘油转化率和丙烯醛选择性高,寿命长。
CN 2014104883494一种新型的超临界CO2萃取装置/2016.04.20公开/海安华达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新型的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它涉及一种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它是由萃取釜(1)、分离釜(2)、精镏柱(3)、CO2高压泵、副泵、制冷系统、CO2贮罐(4)、换热系统(5)、净化系统(6)、流量计(7)、温度、压力控制(保护)系统等组成;所有装置用阀门的阀杆,经特殊热处理,坚久耐用;临界温度低,适用于热敏性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可提供惰环境,避免产物氧化,不影响萃取物的有效成份;萃取速度快,无毒、不易燃,使用安全,不污染环境;无溶剂残留,无硝酸盐和重金属离子。
CN 2015109457638黄麻多糖的超临界提取及其应用/2016.04.20公开/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 本发明属于固体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以黄麻多糖为主要成分的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黄麻叶片和嫩梢具有优异的去除水体中六价铬的性能,是因为这些组织细胞富含果胶等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中的-OH和-NH2等基团是典型的碱性基团,这种特殊结构使得它们对具有一定离子半径的金属离子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具有螯合作用,是一种天然的金属螯合剂。本发明使用长果种黄麻的叶片和嫩梢作为原料,将其中丰富的果胶等多糖类物质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分离出来,所得物质吸附效果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容易实现商品化,增加黄麻这一传统纤维作物的附加值。
CN 2014104881639用于微粉末注射成型的原料配方及超临界脱粘方法/2016.04.20公开/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去除粉末注射成型(PIM)零件中的粘结剂。本发明包括原料配方及其超临界脱粘方法。在脱粘系统中,对二氧化碳(CO2)加热并加压至一定水平,以使CO2转化为超临界状态。超临界CO2用作溶剂以除去PIM零件中的粘结剂。
CN 2015108686894一种低成本低耗能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装置及工艺/2016.04.20公开/赵金树; 王金钟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成本低耗能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装置及工艺,包括CO2储罐、料罐、萃取罐及分离罐,所述的CO2储罐通过管线与液压隔膜罐A内的隔膜胶囊A连通,液压隔膜罐A内的隔膜胶囊A通过管线与萃取罐连通,萃取罐通过管线与液压隔膜罐B内的隔膜胶囊B连通,液压隔膜罐B内的隔膜胶囊B通过管线与分离罐连通,所述的隔膜胶囊与液压隔膜罐A之间的环腔内充有液压油,所述的隔膜胶囊B与液压隔膜罐B之间的环腔内充有液压油。本申请能够使CO2萃取工艺降低能耗,降低设备成本,拓宽此工艺应用范围。
CN 2016100549874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爆炸监测装置/2016.04.20公开/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爆炸监测装置,包括反应釜,具有承压仓,用以存储二氧化碳;加热组件,用以加热承压仓内部的二氧化碳;安装口,设置在反应釜上,与所述承压仓连通;泄放组件,具有一定承压值,密封安装在所述安装口处,在所述承压仓内部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所述泄放组件发生泄放;监测装置,用以监测所述泄放组件发生爆炸时承压仓的温度以及压力;以及注入口,设置在反应釜上,与所述承压仓连通,用于密封注入二氧化碳;控制阀,密封设置在所述注入口处。通过控制阀与注入口的配合,能够精确控制注入的液态二氧化碳的量,从而精确对应发生BLEVE爆炸时,二氧化碳质量与爆炸临界温度的关系。

CN201510860216X超临界辅助双转子连续混炼机与螺杆挤出机绿色再生工艺/2016.04.13公开/安徽世界村新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辅助双转子连续混炼机与螺杆挤出机绿色再生工艺,将废旧轮胎破碎分离得到的橡胶颗粒送入双转子连续混炼机内,在超临界流体环境中,橡胶颗粒受到双转子混炼流场的高剪切、强拉伸作用,促使其低温绿色断硫再生;然后经过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成型,最后经过密封、冷却、干燥处理后得到颗粒状再生橡胶包装入库。本发明借助超临界流体辅助废橡胶颗粒双转子连续混炼机的混炼流场低温/高剪切/强拉伸定向选择性连续绿色断硫再生制备颗粒状复原再生橡胶产品,生产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化学助剂,仅仅依靠机械力化学反应原理,借助于应力诱导打破其中三维网格结构,实现废橡胶颗粒到颗粒状复原再生橡胶产品连续、绿色、安全生产。

CN 201410484985X超声强化超临界萃取油泥的方法/2016.04.13公开/海安华达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强化超临界萃取油泥的方法,油泥和萃取剂进入带有强化超声装置的超临界萃取装置,设定超临界萃取压力及超临界萃取温度,进行超临界萃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采用超声强化超临界萃取技术,从而降低了萃取压力和温度,缩短了萃取时间,最终提高了萃取率。

CN2014105273306由苯酚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一步合成水杨酸的方法/2016.04.13公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苯酚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一步合成水杨酸的方法,属于水杨酸合成技术领域。该方法以负载碳酸钾为催化剂,由苯酚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合成水杨酸。本发明采用负载型碳酸钾作为催化剂,使产物和催化剂分离简单,简化了传统工艺流程,并且省去了传统工艺中的酸洗、水洗过程,属于绿色清洁生产工艺;提高了苯酚的转化率和水杨酸的选择性,实现了连续化生产,苯酚转化率能达到100%,水杨酸的选择性高达99.3%。

CN 2015107249452韭菜子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2016.04.13公开/广州中大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 中山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韭菜子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取粉碎过筛后的韭菜子装入超临界CO2萃取釜中,对系统进行加热或制冷,当达到设定温度时,CO2被打入超临界CO2萃取釜中,控制萃取釜和分离釜压力,开始循环萃取,一定时间后停止萃取,收集物料。本发明提供的超临界CO2萃取沉香种子油的方法,首先运用超临界CO2萃取韭菜子种子油,考察了压力、温度、时间等工艺条件对韭菜子油的收率和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与石油醚提取相比,超临界CO2萃取具有收率高、提取时间短、油的质量高、无残留溶剂、避免使用有机溶剂、无易燃易爆的危险等优点。

CN 2016100401805超临界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给水指令构建方法/2016.04.13公开/山西大学
摘要: 一种超临界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给水指令构建方法,本发明属于超临界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给水控制技术领域,目的是解决传统的煤水比控制的方法存在着不能够实现给煤量与给水量的正确配合,既浪费燃料,又不能使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技术问题,它包括:锅炉焓增修正系数形成的步骤;稳态给水指令形成的步骤;燃料调整给水指令形成的步骤;石灰石调整给水指令形成的步骤;给水流量指令形成步骤;本发明充分考虑了炉膛燃烧过程中石灰石的加入对燃烧工况的影响,能够及时准确的将炉膛燃烧过程中石灰石的加入对燃烧工况的影响回馈到给水指令中,实现煤量与给水量的正确配合,使超临界低热值循环流化床机组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CN 2016100098742一种亚临界超临界压力、温度及相态教学实验台/2016.04.13公开/清华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临界超临界压力、温度及相态教学实验台,包括:一实验箱体;一设置在实验箱体内的蒸气发生筒体,蒸气发生筒体的前、后侧筒端分别密封设置有前、后透明石英玻璃,前透明石英玻璃位于实验箱体的观察窗口内;一位于后透明石英玻璃后侧的光源发生器;一设置在实验箱体内的加热系统;一设置在所述实验箱体内的冷却系统;一设置在蒸气发生筒体上的温度传感器;一设置在蒸气发生筒体上的压力传感器;一与蒸气发生筒体连通的注液阀;一与蒸气发生筒体连通的排液阀;以及一分别与光源发生器、加热系统、冷却系统、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连接的上位机。本发明的实验台测试范围广、承压压力高、操作简单且安全可靠、提高实验效率。

CN105454528A
养颜润肤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上海韬鸿化工科技有限公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养颜润肤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养颜润肤保健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白茶或藤茶或红参粉碎,分别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萃取过程中添加夹带剂,得到白茶萃取液或藤茶萃取液或红参提取液,减压蒸馏、冷冻干燥,得到白茶萃取粉或藤茶萃取粉或红参提取粉;(2)将白茶提取粉12-18份、藤茶提取粉72-78份、红参提取粉8-12份混合均匀。本发明养颜润肤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超临界萃取过程中加入夹带剂,提供了萃取收率,萃取产品溶剂含量低、生产工艺环境污染少,养颜润肤保健茶营养丰富,含有重要的天然有效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养颜润肤功效,见效快。  全部

CN105456155A一种以黑水虻幼虫制备化妆品原料的方法及其应用/2016.04.06公开/太仓安佑生物科技有限公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黑水虻幼虫制备化妆品原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预处理、烘干、粉碎、过筛、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工序。本发明采用的制备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无污染、无残留、环保等特点,提取出的虫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皮肤具有保湿抗皱等功效,可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CN105456310A一种天然止汗剂麻黄根超临界CO2萃取物/2016.04.06公开/王隶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麻黄根超临界CO2萃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止汗应用,属于制药技术领域。该止汗剂是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方法获得的。首先将麻黄根粉碎成最粗粉,然后将粉碎的粗粉装到多层料筒、放入萃取釜中,加入乙醇,最后再用超临界CO2脱除残留溶剂,得麻黄根超临界CO2萃取物。该工艺特点是物料装入多层料筒反向萃取,压力分布均匀,传质快,效率高;CO2对人体、环境友好,流程简单,产品纯度高、产量大,节能增效显著,适于工业化生产。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填补了制备麻黄根超临界CO2萃取物的空白,并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其具有止汗活性。所得止汗剂纯天然,性能温和,对皮肤的刺激性低,环保性好。  全部

CN105456313A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4.06公开/
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山蜡梅叶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山蜡梅叶片由山蜡梅叶15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有很大提高。

CN105456445A一种溃疡胶囊及其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溃疡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小茴香68g,栀子13.6g,瓦楞子34g,陈皮13.6g,水红花子27.2g,仙鹤草112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溃疡胶囊,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溃疡胶囊,取得了积极效果。

CN105456483A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乳腺导管瘤细胞T47D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4.06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乳腺导管瘤细胞T47D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105456484A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横纹肌肉瘤细胞A-204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4.06公开/
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横纹肌肉瘤细胞A-204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105456485A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肥大细胞癌细胞P815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4.06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肥大细胞癌细胞P815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105456558A一种中药组合提取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冠心病药物中的应用/2016.04.06公开/杨美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提取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冠心病药物中的应用,由白花蛇草、油桐叶、瑞香根和藏红花制成,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进行处理收集萃取的挥发油,用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浓缩干燥后加入氯仿与正丁醇混合液,低温静置分层后进行透析膜透析,透析液体进行减压浓缩后处理,用色谱柱纯化后收集活性主峰合并以及处理,得到中药组合提取物。该中药组合提取物作为活性成分在制药学上接受附加剂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药物对冠心病合并有高血压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生,能使SOD活性增高,LPO含量降低,能有效地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全部 

CN105456693A一种制备治疗眼目暴赤肿痛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2016.04.06公开/青岛华之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制备治疗眼目暴赤肿痛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该方法是将麦冬、青葙子、荆芥、蒲公英、珍珠草、马齿苋、地榆、金银花、菊花、葛根和甘草干燥粉碎,取麦门冬粗粉,置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中萃取,保留麦冬药渣,再将青葙子、荆芥、蒲公英、珍珠草、马齿苋、地榆、金银花、菊花、葛根和甘草粗粉合并,加入麦门冬药渣,回流提取得水提取液,将其药渣再经乙醇提取,浓缩得浓缩液,合并水提取液和浓缩液,浓缩后加入麦冬提取物,干燥,过筛,即得。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化生产。且本发明的中药组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抑菌消炎,解毒敛疮的功效。  全部

CN105456700A一种益肾补骨胶囊及其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益肾补骨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石韦88g,金樱子77g,防风28.5g,骨碎补44g,茯苓66g,续断70g,当归63g,党参75g,熟地黄63g,黄精75g,陈皮14.25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益肾补骨胶囊,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益肾补骨胶囊,取得了积极效果。

CN105456746A一种复方鱼腥草片及其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方鱼腥草片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天麻44,香薷222g,鱼腥草528g,连翘66g,金银花66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复方鱼腥草片,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复方鱼腥草片,取得了积极效果。

CN105456763A一种肾康宁胶囊及其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肾康宁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五加皮45g,天竺黄22.5g,薤白225g,黄芪380g,丹参90g,泽泻180g,益母草450g,锁阳337.5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肾康宁胶囊,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肾康宁胶囊,取得了积极效果。

CN105456834A一种用于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江西京通美联药业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该小儿感冒颗粒是以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穗、黄芩、栀子(炒)、苦杏仁、桔梗、前胡、白芷、山楂(焦)、六神曲()、麦芽(焦)、芦根等十五味中药材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提取和微孔滤膜过滤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经环糊精包合、制粒、整粒、分装而成。本发明萃取分离效果好,提取率高,节约能源和成本,且该产品采用包合物制备技术,避免了挥发油类功效成分的挥发和掩盖了产品的不良气味,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患儿服药的顺应性。  全部

CN105456915A一种风痛安胶囊及其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痛安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石菖蒲175g,千金子87.5g,防己150g,通草180g,桂枝87.5g,姜黄100g,石膏300g,薏苡仁200g,木瓜175g,黄柏175g,连翘175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风痛安胶囊,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风痛安胶囊,取得了积极效果。

CN105457093A一种批量化生产聚合物多孔支架的方法/2016.04.06公开/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批量化生产聚合物多孔支架的方法,该多孔支架是通过结合超临界流体挤出发泡法和冷冻干燥法联用制得,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聚己内酯基复合发泡材料的制备;(2)致孔剂相的滤除;(3)壳聚糖三维网络的引入。本发明具有挤出发泡为连续化生产,生产多孔支架的效率高,致孔剂相的引入可显著提高多孔支架的内部连通性,物理发泡剂与致孔剂的连用保证了致孔剂可被迅速滤除且无明显残留的优点,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  全部

CN105457560A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的燃烧器组件/2016.04.06公开/王冰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的燃烧器组件,其包括烧嘴套筒、冷却水套筒及冷却水第一渗透壁,烧嘴套筒包括中心套筒、中间层套筒及最外层套筒,烧嘴套筒的中心套筒、中间层套筒、最外层套筒、冷却水套筒及冷却水第一渗透壁由内至外依次同轴套装安装于反应器的平盖封头及连接法兰内,各套筒之间形成环隙并在下端形成逐级下降的环形出口,中心套筒与自平盖封头垂直插入的顶部物料通道连通,各环隙分别与物料通道及氧化剂通道连通,冷却水套筒与第一渗透壁的底部封闭,其内部形成的环形空腔与侧壁第一冷却水入口连通。本发明的烧嘴套筒可实现物料和氧化剂分别由不同的层段逐步交叉进入反应器,避免过早混合发生回流燃烧,造成反应器腐蚀。  全部

CN105460933A一种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2016.04.06公开/东莞市青麦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农业废弃物核桃壳、栗子壳以及聚氯乙烯树脂作为原料,制备过程包括原料粉的制备、成型、碳化、碳沉积等步骤,尤其是碳沉积过程应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釜,使反应可以均匀彻底的进行,所得碳分子筛孔洞细致均匀,产氮浓度达到99.6vol%(测试时N2的流量为40ml/min),用转鼓测定碳分子筛强度达到99.9%,产品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总反应过程相结合,能够节能40%  全部

CN105461967A一种轻质淀粉基高韧性复合发泡材料/2016.04.06公开/湖南工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质淀粉基高韧性复合发泡材料,该材料由热塑性淀粉、纳米植物纤维、淀粉-聚乳酸接枝共聚物、气凝胶粉末,八臂马来酸酐POSS粒子、淀粉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塑化剂及抗氧剂复合而成,通过超临界CO2为发泡剂挤出发泡加工而成。其中各组分质量比为:热塑性淀粉为100份,纳米植物纤维为10-20份,淀粉-聚乳酸接枝共聚物为35-55份,气凝胶粉末为3-6份,八臂马来酸酐POSS粒子2-4份、淀粉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3-8份、塑化剂及抗氧剂均为2-4份。此复合材料加工采用原位挤出发泡成型,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高韧性的特征,且具有一定的阻隔性,可广泛应用于有特殊要求的缓冲包装领域。  全部

CN105461970A一种生物质复合抗菌发泡材料/2016.04.06公开/湖南工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复合抗菌发泡材料,该材料由羟丙基淀粉、淀粉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淀粉接枝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壳聚糖、防水剂及抗氧剂复合而成。通过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挤出发泡加工而成。此复合材料加工采用原位挤出发泡成型,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较好的强度和韧性,不易破损,且具有较好的防水、防霉变和抗菌性,可广泛应用于均有特殊抗菌要求的食品药品缓冲包装。

CN105466845A一种超临界设备及其腐蚀监测方法/2016.04.06公开/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超临界设备及其腐蚀监测方法,涉及设备腐蚀监测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超临界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超临界设备的内衬的腐蚀情况不能够被准确判断的问题。该超临界设备包括:设备壳体以及设在设备壳体内部的内衬;其中,内衬从外向内依次包括中间保护层、中间指示层以及耐腐蚀层,中间指示层中至少含有一种特征元素,所述特征元素为在所述中间指示层被腐蚀时能够溶出到所述超临界设备内部所盛载的介质中的元素。所述超临界设备腐蚀监测方法用于监测上述超临界设备的内衬的腐蚀情况。本发明提供的超临界设备用于为超临界反应提供反应场所。  全部

CN105467074A测定固体在超临界氨中溶解度的方法及所用装置/2016.04.06公开/浙江大学
摘要:
测定固体在超临界氨中溶解度的方法及所用装置,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氨体系溶解度测定装置,由循环平衡取样系统和样品分析系统组成;循环平衡取样系统包括平衡釜和取样釜两个高压釜,循环装置,针型阀和油浴锅。样品分析系统包括阀门、气体流量计,氨气吸收瓶(集气瓶)以及相对应的滴定装置。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利用上述装置进行的测定超临界氨体系溶解度的方法。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是来源于常温常压下溶液溶解度的测定过程,即取出饱和溶液进行测量,并保证在操作过程中不会产生体系溶解度的变化。本发明采用静态法测定超临界氨体系的溶解度,克服了现有的动态法中阀门堵塞、操作复杂的一些缺点,且相对传统的静态法能获得更为准确的测定实验数据。  全部

CN105467842A一种超(超)临界机组的主汽压力广义智能控制方法/2016.04.06公开/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的主汽压力智能控制方法,包括对锅炉主控制器所需要的变量进行调节,其调节包括:根据实际主汽压力变化率对主汽压设定值和前馈量的控制调节;对于主汽压设定值的调节是:首先获取主汽压力调节滑压曲线,对所述主汽压力调节滑压曲线通过确定一个正向约束值和一个负向约束值,从而形成一个用于调节的压力设定值约束面,然后建立压力设定值在约束面内外的控制规则,通过控制规则确定锅炉主控制器是否对主汽压进行调节。本发明方法在常规的主蒸汽压力控制系统中,克服实际调节过程中的随机误差,实现AGC快速变负荷时主蒸汽压力的稳定调节,有效提高超临界机组的负荷响应速率,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全部

CN105468832A一种超临界水堆堆芯核热耦合迭代方法/2016.04.06公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摘要: 超临界水堆堆芯核热耦合迭代方法,执行完m次中子学计算后执行一次热工水力计算,m为设定的中子学计算迭代次数,m大于5;在执行中子学计算中,引入自适应松弛因子ω并利用功率密度分布迭代函数对第2次至第m次执行中子学计算得到的功率密度分布进行调整,调整后功率密度分布用于下一次执行中子学计算中或热工水力计算中。本发明解决了SCWR堆芯核热耦合计算中迭代计算难以收敛的问题,提高核热耦合计算的计算效率和数值稳定性。  全部

CN105473499A石墨烯、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及设备/2016.04.06公开/韩化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其具有在预定范围内的氧原子含量和在预定范围内的碳/氧重量比从而显示出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阻隔性。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用次临界状态的流体或超临界状态的流体制备具有优异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阻隔性的石墨烯的方法和设备。根据该用于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和设备,如石墨烯氧化物等的杂质可以被有效地除去,由此增加了制备的石墨烯的均匀性,并且因此可以大规模生产高度适用于各种行业的石墨烯。  全部

CN105474256A听觉概况检测系统与方法/2016.04.06公开/智听医疗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揭露分析一位消费者听觉能力的多项系统与方法的范例。其中的一项范例包含一台个人计算机与一台手持式装置,可设定该手持式装置以产生超临界值水平高于20db HL且步幅介于1020分贝的校准过的音频输出、并且显示听觉检测频率范围介于4008000Hz的多种检测频带。可记录该消费者的最低听觉清晰度等级,而且可显示一次听觉概况评分以表示听觉能力与助听器的候选状态。在部份实施例中,可呈现多种限定频带的自然音。本文所揭露的多项系统与方法考虑该消费者环境中所呈现的噪音、考虑迅速调整听觉分析、采用标准个人计算机与最少的硬件,因此特别适用于临床环境外的自行检测,例如在家中或在办公室内。  全部



CN2015109841524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李晶; 杨志华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山蜡梅叶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山蜡梅叶片由山蜡梅叶15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41596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脑神经瘤细胞Neuro-2a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李晶; 杨志华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脑神经瘤细胞Neuro-2a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山蜡梅叶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山蜡梅叶片由山蜡梅叶15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41628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皮肤基底细胞癌细胞A431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蜡梅叶片在制备抑制皮肤基底细胞癌细胞A431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山蜡梅叶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山蜡梅叶片由山蜡梅叶15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有很大提高。
 
CN 201510907497X一种治疗儿童痱子的外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安徽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皮肤外用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治疗儿童痱子的外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苦瓜果实切片,苦瓜籽粉碎,使用碱处理结合超临界萃取的方法,制备苦瓜油和苦瓜混合干粉;将黄瓜果实切片,使用有机溶剂浸泡结合超声提取的方法,得到黄瓜提取物干粉。将  全部
 
CN2015109607391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芩术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武汉市第一医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芩术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巴布剂包括防粘层、含药膏体和背衬层,所述含药膏体由黄芩和白术提取物和适宜的交联剂、黏合剂、抗氧剂、pH调节剂等药用辅料制成,所述生药量为1:1的黄芩和白术提取物是黄芩和白术在30~40MPa萃取压力和25~  全部
 
CN2015108987675一种感冒清片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冒清片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广藿香23.5g,垂盆草23.5g,金樱子47g,羌活235g,南板蓝根470g,大青叶235g,穿心莲23.5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感冒清片,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感冒清片,
 
CN2015109861119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骨肉瘤细胞HOS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王静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骨肉瘤细胞HOS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61157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绒癌细胞JEG-3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王静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绒癌细胞JEG-3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61161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甲状腺鳞癌细胞SW579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陈志祥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甲状腺鳞癌细胞SW579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61231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甲状腺导管癌细胞TT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陈志祥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甲状腺导管癌细胞TT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61250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胎盘绒毛癌细胞JAR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陈志祥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胎盘绒毛癌细胞JAR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9861284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横纹癌细胞A673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2016.03.30公开/济南新时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陈志
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蜜桶花片在制备抑制横纹癌细胞A673细胞增殖药物中的应用及蜜桶花片的制备方法。所述蜜桶花片由蜜桶花1700g作为原料药制成,采用超临界萃取制备而成,使得麦角甾苷含量有很大提高。
 
CN2015108930770一种天麻胶囊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麻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肉豆蔻88g,佩兰66g,羌活100g,独活45g,杜仲(盐炒)66g,牛膝60g,附子(制)11g,当归90g,地黄160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天麻胶囊,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天麻胶囊,取得了积极效果。
 
CN2015108904719一种补肾宁片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补肾宁片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肉桂66.6g,青皮133.2g,海马266.4g,枸杞子66.6g,淫羊藿66.6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补肾宁片,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补肾宁片,取得了积极效果。
 
CN201510898768X一种藿香正气胶囊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黑龙江江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藿香正气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薏苡仁146g,芡实73g,鹅不食草36.5g,广藿香195g,紫苏叶73g,白芷73g,白术(炒)146g,陈皮146g,法半夏130g,厚朴(姜制)130g,茯苓60g,桔梗146g,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减压干燥,用高能纳米冲击磨粉碎成纳米干膏,加入功能性辅料,制成藿香正气胶囊,崩解时间显著缩短,疗效显著优于市售藿香正气胶囊,取得了积极效果。
 
CN2015108705359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控制系统/2016.03.30公开/王冰发明人:王冰; 赵志花; 尚刚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控制系统,其包括氧化剂输送管路、燃料输送管路、物料输送管路、反应器、气态产物排出单元、液态产物排出单元及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传感器、现场执行部件、控制器、上位机,现场执行部件与控制器通过输入输出模块进行连接,传感器、控  全
 
CN2015107936426一种制备高性能活性炭的方法/2016.03.30公开/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发明人:宋宏芳;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备高性能活性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石油焦与磷酸溶液按浸渍比为1:2充分混合后,采用捏合机在140-180℃下捏合1-10h,得到石油焦磷酸混合物;(2)将混合物置于高压釜内,调节温度和压力,使磷酸进入超临界流体状态,利用超临界流体作用于石油焦,  全部
 
CN2015109945167一种锅炉汽包排污水的浓缩结晶处理系统及方法/2016.03.30公开/华北电力大学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站水处理及资源能源循环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炉汽包排污水的浓缩结晶处理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由汽包、排污控制阀、增压泵、反应器进水控制阀、超临界水分离反应器、加热器、减压阀I、排盐控制阀、减压阀II和盐类收集装置组成。本发明在无外加任  全部
 
CN2015108732430一种小区全地下式污水和固体垃圾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2016.03.30公开/王冰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区全地下式污水和固体垃圾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地面下一层的膜富集单元、垃圾预处理系统、超临界反应系统,设置于地面下二层的污水处理池、垃圾储料池,以及设置于地面中控室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传感器、现场执行部件、控制  全部
 
CN2014105201685超声波复合超临界水氧化处理食品工业废水的方法/2016.03.30公开/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狗不理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人:胡爱军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声波协同超临界水氧化处理食品工业废水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食品加工行业中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废水罐、过滤池、废水高压柱塞泵、液氧罐、氧化剂高压柱塞泵、加热器、超声装置、超临  全部
 
CN2016100151547一种低温低能耗高效率提取沙棘籽中原花青素的方法/2016.03.30公开/北京宝得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邹元生发明人:邹元生; 谭志超; 王辉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低能耗高效率提取沙棘籽中原花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联合使用室温闪式提取技术,低温负压热泵技术乙醇回收浓缩装置,低温负压带式干燥装置三项技术提取沙棘籽中的原花青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超临界CO2萃取沙棘籽油后的沙棘籽粕用食用乙醇做溶剂  全
 
CN2015103464568一种轻质高强韧环保复合发泡材料/2016.03.30公开/湖南工业大学发明人:陈一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质高强韧环保复合发泡材料,该材料由聚乳酸、纳米植物纤维、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弹性体、气凝胶粉末,POSS粒子、聚乳酸熔体强度增强剂、塑化剂及抗氧剂复合而成,通过超临界CO2为发泡剂挤出发泡加工而成。材料中按质量份数比聚乳酸为100份,纳米植物纤 
 
CN2015109574913一种超临界CO2染色专用偶氮型活性分散染料/2016.03.30公开/苏州大学发明人:龙家杰; 章燕琴; 魏晓
摘要: 本发明属于染料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CO2染色专用偶氮型活性分散染料,该活性分散染料为二氯均三嗪型,制备时,以2-氯-4-硝基苯胺和苯胺类衍生物为原料合成染料前驱体,染料前驱体再与三聚氯氰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最终得到活性分散染料。该染料的反应活性较高  全部
 
CN2014105095737具有热致变色功能的SiO2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发明人:张学同; 危勇; 王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热致变色功能的SiO2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该气凝胶包含主要由SiO2形成的凝胶网络骨架及分散在所述骨架中的变色微胶囊,所述气凝胶具有纳米多孔结构,其孔径分布为10nm-50μm,且该气凝胶的密度为0.05-0.90g/cm3,比表面积为100m2/g-1200m2/g,热致变  全

CN2016100019030亚临界或超临界水电化学强化液相催化生物质裂解的方法/2016.03.30公开/昆明理工大学发明人:瞿广飞;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临界或超临界水电化学强化液相催化生物质裂解的方法,该方法以亚临界或超临界水为介质,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对生物质进行处理,通过电解水产氢,使生物质裂解和溶解,将固体生物质分解转化为低分子量的生物油;本发明中亚临界或超临界水一方面传热给生物  全部
 
CN2016100019045以离子液体和超临界CO2为介质的生物质电化学液化方法及装置/2016.03.30公开/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离子液体和超临界CO2为介质的生物质电化学液化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方法以超临界CO2为介质,在催化剂、离子液体、水的存在下对生物质进行处理,通过电解水供氢,促进生物质裂解生成生物油产物;方法中生物质受热均匀,木质纤维素化学键断裂,生成离子对中  全部
 
CN2015108005563一种L-酪氨酸的制备方法/2016.03.30公开/宁波市远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发明人:王裕祥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L-酪氨酸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中L-酪氨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短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发酵培养得到发酵液,将发酵液进行离心、超滤得超滤液,调整超滤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将表面活性剂和超滤液加入到超临界萃取器中,表面活性剂与  全部
 
CN201510292222X高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利用系统/2016.03.30公开/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温透平、低温透平、余热回收器、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冷凝器、压气机;高温透平的进气口依次连接余热回收器、高温回热器、压气机、冷凝器,冷凝器的进气口再依次连接高温回热器、高温透平的出气口,形成高温  全部
 
CN2014104083766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法分离石油重质油评价方法/2016.03.30公开/申请人:徐大鹏发明人:徐大鹏; 冯英
摘要: 本发明属于石油分离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法分离石油重质油评价方法。该方法步骤石油重质油依次经过萃取段和分馏段,分馏段为装填高效填料的分馏柱,分馏柱顶部温度柱底温度,石油重质油从萃取段上部的进料口一次加入,与底部进入萃取段的超临界  全部
 
2014800432874用于生产热塑性发泡制品的方法及热塑性发泡制品/2016.03.30公开/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发明人:侯赛因·A·巴格达迪
摘要: 用于制造低密度发泡制品的方法包括将期望量的热塑性聚氨酯泡沫珠材置于注射模具(28)的型腔内并且封闭所述模具;在连接至所述模具的挤出机(12)内使选自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及热塑性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熔融聚合物与以下组合以形成混合物:基于聚合物重量最高约15%的  全部



届超临界流体国际研讨会[ISSF2012]会议主题

Biomass and Energy-Related Conversions生物质和能源相关的转换

Nano- and Particle Technology纳米粒子技术

Polymers/Materials Applications and Processes聚合物/材料的应用和流程

Thermodynamics-Phase Equilibria-Fluid Properties热力学相平衡的流体性质

Separation Processes分离过程

Reactions in Critical Fluids在临界流体的反应

CO2 Reme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二氧化碳整治和环境方面的

Supercritical Fluids-Ionic Liquids/Coupled Media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耦合媒体

Natural Products, Nutraceuticals, and Food-Related Materials天然产品,保健品,食品相关材料

Process Design and Economics工艺设计和经济学

Application to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中的应用

Hydrothermal Processing & Inorganic Materials热液处理及无机材料

Pharmaceutical-Medical Applications医药医疗应用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Critical Fluids临界流体的工业应用

Green Chemistry/Engineering and Supercritical Fluids绿色化学/工程和超临界流体

海峽文獻交流
((((繁體字論文摘要)  

  
超級綠色2004 第三屆超臨界流體技術
用於能源與環境國際會議
         Super Green 2004: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 20041023-26 中國天津)
一、會議背景
    綠色化學與化工是當今國際化學與化工科學研究的前沿,超臨界流體技術被譽爲超級綠色(Super Green)新興技術,受到各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關注。2001年夏天,一些從事超臨界流體技術的國際知名學者在美國Idaho大學進行學術討論,並決定聯合發起組織以“超級綠色-超臨界流體技術在能源和環境中的應用”(Super Gree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爲主題的國際會議,組建了超級綠色國際學術組委會。於200211月和200311月先後在韓國水原市慶熙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舉行了超級綠色 2002”超級綠色 2003”國際會議。兩次會議的參加者均達到百餘人。大會邀請了多名國際知名學者與專家做大會專題報告,同時也通過分會報告(oral)與論文的壁報展示(post)形式進行了廣泛學術交流,使兩次會議獲得成功。該組委會決定在中國舉辦下一屆國際會議,由天津大學負責組織, 將於20041023日-1026日在天津大學舉行。
二、會議宗旨、內容與形式
   本次大會的主辦單位爲天津大學和中國化工學會化學工程專業委員會(超臨界流體技術專業學組);協辦單位爲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支援單位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教育部科技司和天津科學技術委員會;將邀請10位化學化工界的兩院院士組成顧問委員會。大會組織主席爲李淑芬教授(天津大學),韓布興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和沈忠耀教授(清華大學)。
   大會的宗旨是通過提供超級綠色國際會議平臺,交流超級綠色技術在能源、環境、醫藥、化工等各領域研究的新成果,進一步推動超級綠色技術的發展。
    會議內容包括超級綠色技術在各領域研究的理論、應用以及工業化成果。會議形式包括大會特邀報告、分會專題報告及討論、壁報展示等。研究專題如下:
l       超臨界流體技術在能源和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l       超臨界流體技術用於核廢物和有害三廢的處理
l       超臨界流體技術在新材料加工中的應用
l       超臨界流體技術用於藥物和天然産物的加工
l       分析型與製備型超臨界色譜的理論與應用
l      超臨界流體技術的基礎理論和産業化應用研究
附錄1
Supergreen2004 大會邀請報告

編號

題目

I-1

兩條清潔溶劑生産工藝路線的商業化情況分析
A.A. Clifford (英國利茲大學UK, University of Leeds)

I-2

超臨界流體生産工藝商業化
Jerry W. King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I-3

超臨界二氧化碳製備催化劑納米微粒
Chien M. Wai (美國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

I-4

超臨界二氧化碳在核化學工程的應用
Youichi  Enokida (日本名古屋大學, Nagoya University)

I-5

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從豆油除臭劑中分離維生素E

  Motonobu Goto (日本熊本大學, Kumamoto University)

1-6

超臨界水中合成有機、無機及生物分子雜化物
Tadafumi Adschiri (日本東北大學, Tohoku University )

I-7 

超臨界技術在韓國的商業應用近況
Ki-Pung Yoo (韓國松岡大學,Sogang University)

I-8

液體/超臨界二氧化碳在處理放射性污染物的應用技術研究
Kwangheun Park (韓國慶熙大學,Kyung Hee University)

I-9

利用超臨界流體對納米粒子的設計
Youn-Woo Lee (韓國漢城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I-10

濃縮二氧化碳中錒IV VI鹽、複雜化合物的形成和萃取工藝
Andrew Shadrin (俄羅斯Khlopin鐳研究院, Khlopin Radium Institute)

I-11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除去水溶液中的苯酚和氯代苯酚
喻家俊 (臺灣逢甲大學,Feng Chia University)

I-12

超臨界技術在化學反應、材料處理及微乳液製備中的應用
韓布興(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I-13

國內單位,待定

I-14

超臨界二氧化碳在中草藥和天然産物處理中的應用:應用實例和前景展望
李淑芬(天津大學)

中藥現代化最早公開的文獻之一

   
多功能超臨界流體萃取工藝裝置提取青蒿植物有效成分(摘要)
    (本文曾1994615--16日在北京“國務院二招”由國家科委出面組織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超臨界CO2萃取技術與學術交流會”上公開發佈
)

一、
前言
 
我國菊科蒿屬植物,遍佈全國各地,資源極其豐富。在藥用上有價值的主要品種爲: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青蒿(A.apeacea Hance苦艾(Artemisia annua L)茵蒿(A.incana Drnce)、牡蒿(A abponica Thunb)野艾(A.vulgaris L),其化學成分大同小異,提取黃花蒿植物有效成分新工藝,還可用於其他蒿屬植物提取。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以青蒿素爲母體合成的蒿甲醚,爲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是當前治療瘧疾首選藥,成了我國醫藥工業出口創匯的主要産品之一。青蒿素的提取,目前工業生産上採用溶劑法,收率低,僅0.2%(相當於50%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且黃花蒿植物中其他有效組分未能提出。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分步選擇性萃取黃花蒿中各有效成分,最早是由專門研究天然物化學的
專家趙樹年教授1983年初提出來的,1988年底,雲南超臨界流體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組的主要成員趙樹年教授丶劉複初教授與王鎮堃高級工程師三人,爲了尋求産業化的合作,曾親臨當年生産青蒿素的雲南植物藥廠,向當時該廠的陳廠長與楊付廠長詳盡介紹了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分步選擇性萃取黃花蒿中各有效成分的可行性。

二、完成工業化開發的技術基礎
   
雲南超臨界流體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組從1978年底開始專門研究超臨界流體應用技術,現已在理論探索、工程設計、生産操作實際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驗和生産裝置從2毫升、2立升、4立升、20立升過渡到目前已實現的1300立升生産裝置。在1300立升超臨界多元流體加工裝置上可對動、植物産品脫臭、予破壁、脫脂、與滅菌保鮮,又能保存酶的生物活性,並已完成峰花粉脫性激素的工業化生産。

三丶新工藝的特點與優越性
新工藝的特點
1 提取青蒿酊。用於製備食品香精及驅蚊炕炎止癢香水等。 提高青蒿素的提取率和産品的質量,縮短生産周期。
2 提取青蒿酸和其他新的成分,如甲基青蒿素、母菊奧(Chamazulene)、苦艾內脂,β-胡羅蔔素等
3 利用提取的青蒿酸和其他組份用簡捷的方法合成青蒿素或其他倍半萜內脂。據報道,這類化合物有明顯的抗癌活性。
4 將青蒿素及其他提取物配製成抗菌消炎外用的療效化妝品,用於治療皮膚病,擴大産品的用途。
新工藝的優越性
可以大幅度提高資源的利用度、提高産品質量和收率、擴大品種、降低成本、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降低青蒿素的生産成本,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四、主要工藝技術參數:
1、提取青蒿酊(分子量小於280的揮發性成分),選用1號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劑,萃取溫度30~35℃,萃取壓力8~12Mpa
2、提取青蒿素 {分子式C15H22O5.,屬倍半萜內酯.無色針狀結晶,mp156~157℃,[a]D17+66.3 (C=1.64,CHCCL3)},選用2號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劑,萃取溫度30~50℃,萃取壓力12~25Mpa
3、提取青蒿酸 選用3號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劑,萃取溫度30~35℃,萃取壓力20~25Mpa
4、以黃花蒿陰乾葉組成的複方原藥,選用4號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劑,進行重組萃取,萃取溫度30~35℃,萃取壓力20~25Mpa,以其萃取物製備的複方廣譜性小兒退燒沖劑和傳統工藝製備的複方廣譜性小兒退燒沖劑相比,按原藥劑量計,前者僅需後者的三分之一,即可達到相同的療效

五、這一新工藝的擴展性
    可對其他植物、動物及海洋生物中的有效藥物成分進行分步選擇性萃取,對更多的富含極性成分的複方中藥新藥及中成藥進行超臨界多元流體重組萃取。學術意義,、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均較好。
          (本文作者:高級工程師王鎮堃; 高級藥劑師王 ; 衛生學系系主任田 昆教授)
      

  超臨界多元流體對海洋生物資源深加工的産業化 (王振錕)  

    人類生活的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積是海洋,海洋動、植物品種有二十多萬種,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開發及利用海洋生物食品及藥品的國家之一。遠在公元前三世紀《黃帝內經》中,就有烏魚骨作藥丸,飲以鮑魚汁治療血枯的記載。列入中藥的有昆布、海藻、海馬、玳瑁等。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質,一般分子量較大、極性成分的物質較多,這可能和海水的比重大、海底的壓力高有關。目前發現易於用超臨界CO2萃取的天然香料有近六千種,幾乎均爲陸地生物,屬海洋生物的僅有龍涎香(Ambergris)與海狸香(Castoreum)兩種並且分子量也較大。單純的超臨界CO2一般難以用於海洋生物資源的深加工,因此開發超臨界多元流體深加工海洋生物資源具有重大的意義。
   目前可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深加工海洋生物有代表性的産品:
      一、生物鹼類海洋毒素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可直接從海洋河豚類Fugu sp.的卵巢及肝臟中萃取而得,具有劇烈的毒性,其局部麻醉作用強度爲可卡因的16000倍。
  石房蛤毒素(saxitoxin, STX):可直接從海洋貝類大石房蛤Saxidomus giganteus中萃取而得,其毒性爲氰化鉀的1000倍。
     二、海洋甾體類
  海洋甾體類可直接從海洋中的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中萃取而得。在甾體母核上形成的甾類化合物有十餘種,在C17位側鏈上形成的甾類化合物有數十種。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物活性。    
    三、海洋動物萜類
  從海綿動物Luffariella uariabijis中萃取出來的二倍半萜內酯manoalide,具有抗癌作用,美國FDA已批准在臨床上使用。有趣的是陸地上的人參、沙參、黨參等植物類藥材中含有三萜皂甙,而海洋中的海參、刺參、瓜參、阿氏輻肛參、蕩皮海參等動物類食品中也含有三萜皂甙,並且都可用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其總皂甙。
  
  四、海洋動物類脂類
  前列腺素:在低等海生動物柳珊瑚中含有前列腺素高達1.5%,比人體和陸地動物生殖系統中的含量高出幾百倍到幾千倍,用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的生産成本僅爲化學合成法生産成本的5%,具有較強的技術及經濟競爭力。
   鯊烯:鯊烯(Squalene)是生長在500-1000米深海環境中鯊魚肝臟裏的不飽和脂肪酸烯烴,在鯊魚肝臟裏的含量高達80%。這類大洋性鯊魚生活在幾乎沒有氧氣的深海裏,肝臟占體重的25%,鯊烯是鯊魚能量的源泉。由於鯊烯具有良好的滲透性、擴散性及殺菌功能,人類內服或外塗均可攝取大量的氧,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迅速恢復疲勞,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及保健化妝品原料。鯊魚是海洋中最古老的動物,近年來鯊烯已用於作治療藥物,內服可治療高血壓、低血壓、貧血、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等;外敷治療扁桃腺炎、氣管炎、感冒、結核、風濕病、神經痛等。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比單純採用超臨界CO2萃取可降低基建投資及生産成本。
  EPADHA:深海魚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簡稱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簡稱DHA)具有許多生理功能。EPA具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作用,可預防和改善動脈硬化,防止高血壓;DHA具有促進腦細胞生長、改善大腦機能,益智健腦、預防老年癡呆、提高生命質量功能。目前這一類産品大多是EPADHA和十八碳一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的混合脂肪酸,並有特殊的一般人難以接受的腥異味,可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精餾或超臨界流體尿素包絡分離精製、脫除腥異味,EPADHA的純度可分別達到95%以上。   
   
五、海洋苔蘚動物草苔蟲類大環內酯:從海洋苔蘚動物草苔蟲類Bugula neritina 中萃取出的草苔蟲素Ⅰ(briostatin),具有較佳的抗癌作用,將成爲一種新的抗癌藥物。
   六、海洋藻類保健食品及藥品
海洋藻類品種繁多,昆布可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在常溫條件下,進行脫臭、滅菌保鮮、膨化、矯味與加香,製備爲系列保健食品;一些海藻品種可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在常溫條件下萃取β-胡蘿蔔素及EPADHA;一些海洋巨藻每天可生長60釐米至1米,全長達數百米,從中提取的物質,可應用於300多種藥物製劑中。(本文曾于2000/2/8在本网站发布过)


  超臨界多元流體精製海洋生物高檔保健醫藥品的創業投資[核心技術的受權專利證書號第563849,專利權人王振錕]  

專案簡介:高檔海洋生物保健醫藥品産業化開發(功能、特點、用途、技術指標)
本專案選取精製高鈍EPADHA及神經酸, 再進行合理組方製備高檔海洋生物保健醫藥品,EPA爲二十碳-5烯酸,DHA爲二十二碳-6烯酸,神經酸爲二十四碳-15烯酸,三者分子中所含的雙鍵數目不同, 導至其生理活性功能也不同。它們是人體的三大必需高級多烯不飽和脂肪酸,其廣泛存在於許多深海魚油中,也存在于海洋藻類和某些陸地植物中。藻類植物生産的EPADHA有許多優點,但含量低目前還有一些工程問題有待觧決,尚不具備産業化開發條件。
   EPADHA及神經酸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EPA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作用,可預防和改善動脈硬化,防止高血壓;DHA具有促進腦細胞生長、改善大腦機能,益智健腦、預防老年癡呆、提高生命質量功能。神經酸占脊髓脂肪酸含量的50%,可用於對神精傳導障礙疾病患者如偏癱、癡呆、植物人患者的輔助治療。DHA對兒童有健腦和提高智商的作用,EPADHA對老年人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站病的作用。全球當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高純EPADHA及神經酸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壓、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度、增強血紅細胞的可塑性、防止動脈硬化等,還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本功能性食品爲人體神經營養必須的活性物質,對補充人體所須營養物,修補損失的神經組織具有替代缺少的功能性食品。 開發本功能性食品填補國內空白,對一般的人群,特別是對心腦血管疾病中風、神經組織受損傷的患者是一福音。
  目前,全世界每年産魚油量約100萬噸,其中包含20萬至30萬噸EPADHA及神經酸。我國有很長的海岸線,魚油資源十分豐富。但開發起步較晚,加工技術相對落後。雖然國內市場上已經有多種EPADHA的魚油産品出售,由於受分離提純等技術的制約,包括巨人腦黃金、小聰聰母液、多靈多魚油、魚油多烯酸軟膠囊等尚屬魚油的初級混合物産品,EPADHA及神經酸的含量不高;目前市場上還缺少高純的EPADHA及神經酸産品。魚油的組成複雜,其中某些雜質性成分還對人體有害。據瞭解,市場上EPADHA含有量在40%左右的魚油産品價格爲人民幣0.4-0.5萬元/kg,而且因爲純度低以及某些有毒組分的負作用存在,價格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美國和日本等廠商出售的含有99%EPADHA的高純産品,市場售價高達人民幣60萬元/kg
   本專案課題組從1983年開始進行了大量的研討工作,並在自行設計的多功能多元流體的加工裝置上,進行過爲解決超臨界多元流體精密精餾産業化中存在的邊壁效應和放大效應動態類比試驗。我們認爲目前國內外普遍採用的高真空蒸餾法、分子蒸餾法、硝酸銀絡合法、單純超臨界CO2萃取以及最近有關単位倡導的工業化色層製備工藝,均存在著諸多的敝端和不足,不宜用於高純EPADHA及神經酸産業化開發。
 
  技術性能:採用超臨界多元流體精密精餾新技術直接分離高純EPADHA及神經酸,系在常溫條件下操作,産品不易氧化及降解,中間餾份可反復回收精餾,具有良好的分離性能,易於實現大規模的産業化生産。昜於實現連續化精餾,能耗少,生産成本低,質量穩定,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大的競爭力。超臨界多元流體在全封閉循環系統內操作,對環境及産品無任何影響。這一新技術填補了國內超臨界多元流體精密精餾開發技術的空白,國外也僅是完成了試驗室的研究工作,尚未實現工業化生産,這是一個自主知産權的高新技術産業化開犮的專案,這一專案開發成功後還可用于其他熱敏性天然物的精製,特別是可用於從海洋生物中提取高純前列腺素及高純鯊烯等高附加值的産品。
   研製的最終目標性能指標本專案的最終研製目標是自經費落實後1年內擬以富含(25%)EPADHA的深海魚油與富含神經酸的天然脂肪爲原料,分離製備含量達96%以上的高純EPADHA及神經酸産品。生産規模爲每天10公斤及50公斤的裝置各一套。
自經費落實後6個月內,開始辦理申報海洋生物醫藥許可證及保健食品許可證的手續。
  市場前景:針對美國、日本等世界上發達國家的企業家正瞄準這個領域,並以迅猛之勢搶佔我國市場;針對我國海洋生物醫藥及保健食品行業在這個領域幾近空白,利用高科技手段,從魚油及天然油脂中分離純化,製備高純的EPADHA及神經酸的工業化開發,尤其顯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重大的經濟效益。
   投入産出據估計,如果我國每年能生産含EPADHA70%以上及神經酸96%以上的高純魚油産品20000kg,則至少可以創造160000萬元以上的産值,而相應規模的投資僅需人民幣1200萬元(其中兩套超臨界多元流體精密精餾裝置投資僅爲250萬元人民幣)。投入産出比1133;全員勞動生産率1333萬元。
以年産10000kg高純(99%)高純EPADHA及神經酸産品進行估算。 投産後年産值可達10億元。 
  
合作方式技術轉讓與技術投資相結合的合作方式。 
“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精餾”專利技術尋求合作推廣
 我網站負責人王振錕高級工程師在長期從事高壓、高真空精密精餾産業化開發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用於熱敏性多組份天然有機化合物分離精製的“超臨界多元流體萃取精餾裝置”,己於20037月獲得了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專利證書號第563849號,這一萃取精餾裝置,可廣泛用於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單碳鏈脂肪酸、類脂類等非極性熱敏性成份的分離精製,天然香料精油的高效脫萜,天然藥物極性成份的分離精製,煙草有效成份的分離精製,茶葉有效成份的分離精製,煉油廠與焦化廠高沸點餾份的分離精製。望能和上述有關的生産廠及高壓容器設備製造廠合
作推廣。

國家知識産權局網站超臨界發明專利头二十项摘要檢索[http://www.cnipr.com/zljs/gb2312/zljs-biaodan.asp?db=all]
在國家知識産權局公開的全部有關超臨界的發明專利檢索的頭二十項專利剖析來看,對瞭解我國的超臨界專利概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國內申請的發明專利和同時期國外公开的發明專利相比,在創新性與技術水平上,並不比國外落後,特別可喜的是國內申請的發明專利所涉及的軟體與硬體系統,基本上都是國內自主開發的,沒有受到國外超臨界技術的束搏和影響:其中國內申請的十二項,國外企業申請的八項,國內企業申請的一項,職務發明十七項,非職務發明三項,大專院兩項,科研單位五項,在這二十項發明專利中已有十一項失效,有效發明專利僅九項,本網站負責人王振錕 獲得受權的發明專利兩項并分别于1993年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第二批)项目及2003年列为国家级重點星火计划项目,进行了产业化开发。

記錄號

申請號

專利名稱  

1

85102396

超臨界(或液體)二氧化碳提取鮮花頭香精油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發明人】張鏡澄
【摘要】本發明屬於超臨界(或液體)二氧化碳抽提技術在鮮花精油分離上的應用.$本發明的特徵是不直接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抽提鮮花香料,而是使用吸咐劑吸咐鮮花開放過程中散發出來的香氣,然後用超臨界(或液體)二氧化碳抽提被吸咐劑所吸咐的精油的二步法,分離鮮花精油.從而可以降低操作成本,增加鮮花精油産量,並且生産出具有鮮花特有香氣的頭香精油

2

87103942.7

超臨界抽提沙棘油的方法
【申請人】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發明人】  武練增; 劉東勳; 楊煌
本發明涉及一種CO#-[2]超臨界氣體抽提沙棘油的方法,其特徵是以沙棘籽或沙棘果渣爲原料,以CO#-[2]爲抽出溶劑,在壓力10~30Mpa,溫度32~45的超臨界狀態下抽提,在32—45℃ 下逐級降壓,沙棘油與CO#-[2]自行分離,CO#-[2]再迴圈使用。該法流程短,設備簡單,易放大,油收率達90%,産品無殘毒。  

3

87102560.4

煤的超臨界氣體連續抽提方法及其裝置
【申請人】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發明人】  武練增; 朱亞傑; 楊煌; 劉東勳; 沈滿珍  
【摘要】  本發明是煤的超臨界氣體連續抽提的一種方法。主要解決了過程連續化的問題,它包括煤漿連續進料的泵送系統,超臨界氣體連續抽提裝置,高溫高壓下定時排渣系統及溶劑、燃料油的連續回收分離系統。該方法可用於煤、油葉岩等化石燃料的超臨界抽提。  

4

88106856.X

用液體或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來提純和分離異氰酸酯縮合物的方法
【申請人】罗纳·布朗克公司
【發明人】安德烈·布林德; 熱拉爾·科拉斯; ·羅班; 費雷克·薩吉
【摘要】  本發明涉及提純和分離含有游離NCO基團的異氰酸酯縮合物的方法,該異氰酸酯縮合物由過量芳族二或聚異氰酸酯和至少一種含有至少兩個可與NCO基團反應的基團的對抗物獲得,上述對抗物可以是芳族二異氰酸酯,其特徵在於採用液態或超臨界態惰性氣體處理含有游離NCO基團的上述縮合物粗品。這樣便可獲得游離芳族二異氰酸酯含量很低的聚異氰酸酯。  

5

89100853.5

用超臨界流體除去咖啡因的方法
【申請人】通用食品公司  
【發明人】索爾·諾曼·卡茨  
【摘要】  一種從鮮咖啡豆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它包括:連續不斷地將基本上不含咖啡因的超臨界流體從裝有鮮咖啡豆提取器的一尾端投入,連續不斷地將載有咖啡因的超臨界流體從提取器的另一尾端排出;周期性地排出一部分已脫去咖啡因的咖啡豆,同時將一部分未脫咖啡因的咖啡豆加到提取器中;將載有咖啡因的超臨界流體送入逆流水吸收器中,超臨界二氧化碳是優先選擇的超臨界流體。本發明的方法比不連續性工藝效率更高,生産出的脫咖啡因咖啡更好。  

6

90101353.6

超臨界流體色譜儀附件
【申請人】孫雲鵬; 孫明華  
【發明人】孫雲鵬; 孫明華  
【摘要】  一種色譜儀附件,特別是超臨界流體色譜儀附件,該附件是由微機控制泵單元,進樣閥、色譜柱、阻力器等部件構成,由微機控制步進電機,使CO#-[2]流動相攜帶試樣送入色譜柱進行分離、檢測,由於以超臨界流體CO#-[2]爲流動相,具有一定極性,許多低揮發性物質在其中都有一定溶解度,從而附在氣相色譜儀上可以擴大其檢測範圍。該裝置除可安裝在現有氣相色譜儀上組裝成超臨界流體色譜儀外,還可用於整機生産超臨界流體色譜儀。  

7

89109182.3

利用超臨界流體脫除咖啡中咖啡因的方法
 【申請人】通用食品公司  
【發明人】索爾·諾曼·卡特茲; ·艾倫·斯彭斯; 邁克爾··奧布賴恩; 羅納德··斯基夫; 傑拉爾德··沃格爾; 拉維·普拉薩德  
【摘要】一種從生咖啡豆中萃取咖啡因的方法,其中將基本上不含咖啡因的超臨界流體連續地送入裝有生咖啡豆的萃取容器的一端,並從相對一端連續地排出載咖啡因超臨界流體。周期性地卸出一部分脫出咖啡因的咖啡豆,同時向萃取容器加入一部分新的未脫咖啡因的咖啡豆。將載咖啡因超臨界流體送入逆流水吸收器,優選超臨界二氧化碳作超臨界流體。用反滲透濃縮來自吸收器的富含咖啡因的水,得到97%或純度更高的咖啡因和一種含酸性非咖啡因固體的滲透液,後者加到工藝中以改進産率和提高萃取率。  

8

89109382.6

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對花粉進行脫臭保鮮
【申請人】雲南大學化學系  
【發明人】劉複初; 王鎮(現名王振錕; 李紹虞; 謝家敏; 趙樹年  
【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在低於40℃的條件下,對花粉進行脫臭,保鮮並保留其酶的生物活性和營養價值的生産工藝,在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中,應用高效吸附劑,在溫度低於40℃及壓力爲6-22兆帕(Mpa)的條件下,通過二氧化碳流體對花粉進行連續萃取和吸附,即可獲得脫臭,保鮮花粉。該産品符合衛生要求,保存半年無明顯變化,用於製作花粉食品(花粉蜜),口感良好。  

9

90109459.5

一種在裝有多孔塔盤的萃取器中用超臨界氣體從液相中萃取非極性物質的方法
【申請人】埃尼蒙特阿戈斯塔股份公司   
【發明人】吉卡特·帕特; 考司默·弗蘭克  
【摘要】  從液相中萃取非極性物質是在安裝有一組多孔塔盤的塔中進行的。它是使用超臨界氣體,以逆流流動方式,使超臨界氣體組成的分散相上升,經過降液管使連續相向下流動。$這種萃取方法特別適用於在所述的鏈烷烴的最後磺化工藝時,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未反應的鏈烷烴。  

10

91106366.8

毛細管超臨界流體色譜脫溶劑的方法及其脫溶劑分流進樣系統
【申請人】山東省化學研究所   
【發明人】孫傳經; 叢樹芬; 徐秀芝; 田洪孝  
 【摘要】  本發明屬於毛細管超臨界流體色譜中脫溶劑的方法及其分流進樣系統領域。脫溶劑的方法是採用常用的液相色譜中的六通閥採樣,溶劑在定量管中定溫蒸發脫除大部溶劑的方法。分流系統是由進樣閥、分流阻力器、毛細管阻力器、對接連接器、加熱器等組成的。其特點是分流阻力器是用直徑爲0.3毫米的不銹鋼管內插0.1毫米的鋼絲5至10根組成的一種多孔阻力器。本發明的脫溶劑方法對柱效和定量無影響,分流進樣系統,流路暢通,定性精度爲1%,穩定性好,配料分析定量誤差不大於2%。  

11

91103477.3

超臨界(或液體)二氧化碳萃取及精製小麥胚芽油工藝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廣州市南方麵粉廠  
【發明人】張鏡澄; 古振華; 金波; 陳列; 黃赤軍  
 【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超臨界(或液體)二氧化碳萃取分離小麥胚芽油的方法。現有的方法是將高壓含油二氧化碳一步降壓或一步降壓放空解析,所得之油還需精製或污染環境且成本高。本發明採用將二氧化碳逐步降壓並調節溫度的多步解析法,可在萃取過程中同時精製胚芽油,具有操作簡便,二氧化碳可迴圈使用的特點。   

12

92111235.1

數控超臨界抽油機
【申請人】北京市西城區新開通用試驗廠   
【發明人】石行   
【摘要】一種數控超臨界抽油機,是用數控全速稀土同步電機和動力源,配以數控可調逆變電源,可編程控制器和週邊的傳感裝置作控制設備的硬體,再輔以相應的誘發油井自噴的控制軟體,使抽油機處於按照誘噴程式及參數下即時隨機調整其工況的條件下運行,保證其處於最佳狀態操作並誘發油井自噴而停止抽油機運行,直至自噴行將結束時自動使抽油機再次啓動。如此不斷間隙運行,能耗極低,泵效超過100%,並延長設備使用年限。  

13

94102372.9

超臨界CO#-[2]抽提高純度卵黃磷脂的方法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發明人】武練增
【摘要】本發明提供一 種超臨界CO#-[2]抽提高純度卵黃磷脂的方法,按如下步驟進行 :(a)以蛋黃粉爲原料,CO#-[2]爲抽提劑,在25—35MPa45—75℃的超臨界條件下,抽提2—5小時,將中性質脂抽提出,得到去除中性質脂的蛋黃粉;(b)將上述蛋黃粉在常溫下以食用乙醇爲抽提劑,用抽濾法取得抽提液;(c)將該抽提液經減壓蒸餾或噴霧乾燥法得到高純度的卵黃磷脂。本發明降低了抽提壓力,縮短了抽提時間,産品純度高,在整個工藝過程中不會造成不必要的磷脂損失。  

14

95111643.6

超臨界流體析晶法制取猛炸藥微顆粒的工藝
【申請人】華東理工大學  
【發明人】周展雲; 蔡建國; 楊忠文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超臨界流體析晶法制取猛炸藥微顆粒的工藝,該法主要包括以丙酮環己酮作溶劑,以超臨界CO#-[2]流體作析晶劑,先將HMX溶解于溶劑中形成一透明的溶液並置高壓結晶釜中,然後將超臨界的CO#-[2]流體通入釜中,使HMX以微晶態形式從溶劑中析出,從而制得本發明的産品。  

15

95113026.9

無臭大蒜素超臨界CO#-[2]萃取法
【申請人】金紹黑  
【發明人】金紹黑  
【摘要】  本發明無臭大蒜素超臨界CO#-[2]萃取法是用CO#-[2]在超臨界狀態下對無臭大蒜素進行提取,在降壓過程中CO#-[2]與無臭大蒜素自然分離,從而獲得無臭大蒜素的萃取方法。它克服了以往水蒸汽蒸餾法和有機溶劑萃取法的不足,成本低廉,無毒、不燃燒,使用安全,且萃取産品有效成分完整,純度高,以及保持了萃取産品的天然色澤和芳香,優點和積極效果顯著。  

16

94193963.4

全氟化聚合物在超臨界CO#-[2]中的溶液
【申請人】納幕爾杜邦公司  
【發明人】G·T·迪伊; ··土敏埃洛  
【摘要】在高溫和高壓下,將高熔點的全氟化四氟乙烯聚合物溶於超臨界二氧化碳中。該溶液可用於製造泡沫體、紡粘或類紙纖維網或用於聚合物的提純。  

17

94193685.6

超臨界蒸汽加壓迴圈流化床鍋爐
【申請人】A.阿爾斯特羅姆公司  
【發明人】P·K·古恩德  
【摘要】 一種迴圈流化床鍋爐,包括一個流化床燃燒室(14),一個用來使流化固體重復迴圈通過該燃燒室的重復循環系統,許多能承受超高壓的管道(58)配置在燃燒室(14)的周圍,以使位於該燃燒室底部的進口集管(54)與該燃燒室頂部的輸出腔(56)之間的冷卻液迴圈流動。一個水、蒸汽分離器(66)把蒸汽導向過熱器(70)中,在正常工作期間該水、蒸汽分離器被旁路。  

18

94194667.3

使用超臨界流體形成顆粒的方法,由該方法形成的氣溶膠顆粒,及含有氣溶膠顆粒...
【申請人】吉萊特公司; CF技術公司  
【發明人】S.F.羅瓦內特; W.E.麥戈文; W.; I.M.克魯茨; A.L.卡裏洛; J.M.莫斯  
【摘要】 這裏敍述了製備氣溶膠的方法和由該方法獲得氣溶膠。作爲一方面,還描述了氣溶膠形式的防汗化合物,以及包括此類鹽(防汗化合物)的防汗組合物和除臭組合物。該方法包括:讓含有所要加工的材料的溶液與一種物質接觸,該物質被選擇來沈澱材料和被選擇後要求與溶液的溶劑體系混溶。在材料沈澱下來後,材料可用沈澱物質洗滌,一直到它基本上不含溶劑體系爲止。然後,含材料沈澱物的沈澱物質被調節處於其臨界點以上和在其臨界溫度以上排出超臨界流體。此外,引入單獨的離析物質來置換沈澱物質,或沈澱物質/溶劑體系混合物。然後保持離析物質在其臨界點以上,和在其臨界溫度以上排出。本發明提供間歇的或連續的方法。   

19

95191428.6

用超臨界流體處理隱形鏡片的方法
【申請人】博士倫公司  
【發明人】拉賈恩·博瓦; 弗蘭克·塔斯伯; 丹尼斯·哈恩  
【摘要】通過向鏡片提供超臨界流體,處理由可聚合材料製成的隱形鏡片的方法。    

20

96105251.1

超臨界多元流體加工茶葉的方法及産品
【申請人】王鎮(現名王振錕
【發明人】王鎮(現名王振錕
【摘要】 本發明屬於一種加工茶葉的方法及産品,特徵是在一套超臨界CO2萃取裝置上,採用對CO2變化壓力(8—32MPa)、溫度(20—60℃)、添加不同的流體品種(N#-[2]Ar,40—90%濃度的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醇等水溶液或在這溶液中再添加1—50%重量的甜菜堿)及其添加量的多少(占迴圈CO2重量的5 120%),先把茶葉體積膨化5—20%,再分別把茶葉加工爲精製茶、茶葉酊、咖啡因、脫咖啡因茶、花茶、保健茶、茶多酚及食品或飼料添加劑 

   
海峽文獻交流   (简化字论文摘要)  

台湾新闻报导南纬实业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整产业规划】
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未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整的商业化机组出售,拥有实验机组的地方,有德国西北纺织实验室(30升可染容积)、美国北卡纺织学院实验室(11升)以及台湾37升。南纬实业申请资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整产业规划:首先独立设计制造可染容积40升的机组,第二阶段则开发可染容积250升的机组,最后预计2005年3月开发出符合商业运转需求、可染容积500升的机组。
【环安中心与金属中心200212月共同举办「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与发展研讨会」】
【台湾新闻报导】随着科技发展,及人类追求洁净、环保、高品质及省能源等需求下,超临界流体技术及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物质在正常状态下有固态、液态及气体等三种状态;但如果将水或二氧化碳等介质加压、加温到一定程度,则液态和气态会合而为一,形成超临界流体状态。1978年德国建立世界第一套工业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可萃取出咖啡豆中之咖啡因,此后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更为蓬勃发展,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如茶中咖啡因萃取、啤酒花萃取、香辛植物与中草药有效成份分离等工程。台湾净米技术则由五王粮食公司及奥地利NATEX公司合作,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2000年成功推出「义美出好米」的包装米。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清洗食米,可以完全渗透米粒组织,去除米粒所含农药、重金属,同时杀死细菌与虫卵。
   
研讨会议程内容包括:(一)超临界流体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及欧美日超临界流体设备发展现况,(二)利用超临流体技术在制备米级微粒、米级光触媒、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多孔性生物可分解高分子薄膜等,(三)超临界流体中反应及其再生技术、精密洗净技术及在放射性废弃物处理应用、染色技术应用、逆流层析技术应用等,(四)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水技术与发展及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有害废弃物之处理,(五)21世纪科技米-义美出好米等。
  [台北2003年5月16日电] 台北今天宣布取得金属中心技术转化压力容器设计技术、洗净系统设计技术及金属中心再授权Raytheon公司superScrub工件除脂技术。金属中心分别自美国Raytheon公司与奥地利Natex公司引进工艺与设备制造技术,已成功开发出台湾第一台100立升超临界二氧化碳洗净雏型机。

  台湾学术文文摘
利用包埋法与共价键结法以固定胰蛋白酶于溶胶-凝胶基材之研究[庄玉君周礼君]
本研究期望制备mesoporous溶胶-凝胶以固定trypsin,预期蛋白质分子可以经由mesopore进入与trypsin结合,便可达到切大分子蛋白质效果,但是另一方面,trypsin可能自溶胶-凝胶材料孔洞中流失,所以利用共价键结将trypsin固定在溶胶-凝胶材料上。预期发展mesoporous的溶胶-凝胶材料,采用的制备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包埋方法,再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方式干燥,发现活性有增大并且没有流失的现象,但超临界萃取无法将水完全萃取出来,因此并未成功制备aerogel,所以此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第二种方法是将PEG (MW=300) (Polyethylene glycol) 加入silica sol中,为了避免trypsin自溶胶-凝胶材料孔洞中流失,所以先利用共价键结以glutaraldehyde与溶胶-凝胶的前驱物(ATPES)trypsin作结合,材料中添加PEG会产生相分离,可以增加溶胶-凝胶的孔洞性,预期可以制备mesoporousmacroporous溶胶-凝胶的材料。但是由BET的结果显示此材料并非mesoporous的材料;然而,实验结果意外的发现此化学键结固定方法,不但没有让trypsin失去活性,反而增加其活性(Km= 4.80×10-4MKcat=3.64×103min-1),比利用包埋法的活性(Km=1.18×10-3MKcat=9.60×102min-1);最后一种方法先利用PEG(MW8500)为模板,制备出mesoporous的材料,再将trypsin修饰在Sol-Gel的表面,便可达到制备mesoporous 溶胶-凝胶的材料并以化学键结的方法固定trypsin。此研究的结果证明大分子的蛋白质可以经由mesopore进入与trypsin结合,达到切大分子蛋白质效果。

应用超临界流体酶反应下合成结构性脂质[陈兴旺林昭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取代传统的有机溶剂,藉由脂酶IM-60催化利用皂化及尿素包含浓缩鲱鱼油所得之80.3%游离态n-3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水解玻璃苣油所得含32.1% n-6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之甘油酯进行酯化反应。本研究探讨各种操作参数对反应之影响,求得在温度50℃、压力1500 psig的操作下,反应于第6小时达到一平衡状态。为了排除甘油酯抑制影响,最佳基质添加比例为甘油酯与PUFA含量比1 : 4;而为了增加PUFA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于反应中加入10%的乙醇作为反应之共溶剂。在七次的加压释压操作后,发酶因为表面微水层受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而使其失活其相对活性仅存原先之45%。从实验结果发现,藉由超临界流体高扩散及低黏度的特性,可减酶与基质间的质传阻力,提高反应转化率。此外,在酵素动力学方面,以乒乓机制及基质抑制说明脂酶之催化作用,并推导出与反应最佳条件相比仅2.11%误差之动力学模式。

超临界层析之设计与应用[陈芷琪许瑞祺]
本研究结合文献资料与实际操作经验设计超临界层析设备,包括管件安装的方式、压力与流量的控制。另一方面,针对丙酮/甲苯溶液的分离,利用容量因素探讨超临界层析中,温度、压力、动相流量及修饰剂添加对丙酮/甲苯溶液分离的影响。甲苯/丙酮两成分之超临界层析,在1400psi~2000psi60℃之条件下分离效果最佳。填充管柱内粒子大小为5μm,线性流速0.96cm/sec时达到最佳分离效率。添加少量(5% V/V)乙醇作为修饰剂,可以有效提高甲苯与丙酮之分离度。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配合溶胶-凝胶法制备ITO粉末之探讨[罗仁杰卢信冲]
在溶胶-凝胶法中,当配出均匀、稳定的溶胶溶液后,多以加热干燥来去除溶胶溶液中的溶剂,以得到干燥的干胶粒子;以溶胶-凝胶法制备铟锡氧化物(ITO)粉末的过程中,加热干燥会造成锡成份的挥发,改变原先的氧化铟、氧化锡比例,并且使氧化物粒子聚集,粒径变大,影响最终粉末的性质。本研究之目的,即在以溶胶-凝胶法制备ITO粉末的过程中,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来干燥溶胶溶液,取代原本加热干燥的方式。除此之外,并将探讨不同超临界干燥条件对形成之ITO粉末之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较高的干燥压力(大于3000psi)、适当干燥温度(80),较低进料浓度0.25M时,可制备出近似圆形、次微米级之ITO粉末。 在操作条件的探讨上发现,随着干燥的压力上升,铟锡氧化物前驱物之粒子的粒径较小、 锡成份较不易挥发、而且原料中的杂质如氯成份残留量亦随之减少。而在较高干燥温度下制备之粉末,经煅烧后铟锡氧化物之结晶性较强,而温度高时粒子较无聚集之现象,但温度于100℃时,锡成份会有明显之逸散。另外进料的浓度会影响干胶粒子之形态,低进料浓度时,粒子粒径、形态较为一致,并且与高进料浓度之粒子成长机制不同,研判应会影响其结晶性。

以溶胶凝胶法包埋脂肪分酶进行(S-Ibuprofen 酯类前驱药合成[纪嘉儒陈志平]
本实验主要是以不同置备方式之溶胶凝胶技术,将Candida rugosa脂酶包埋在溶胶凝胶载体内,藉以固定酶,并催化酯化反应。分别以油相悬浮法制备包埋脂肪分酶之溶胶凝胶颗粒、溶胶凝胶法包埋脂肪分酶制成粉末、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溶胶凝胶粉末,包埋固定化脂肪分酶,而其中最有效的置备方式为溶胶凝胶法包埋脂肪分酶制成粉末。再以实验设计法寻找此方法之最适固定化条件,其最适条件(活性)分别为:PVA (乙烯聚合物酒精) 2 mL酶量150 mg、水解时间30 minR20PTMS (Propyltri- methoxysilane) =12 mmole,可得到比活性0.0123 mmol/hr/g,镜像选择性42。由上述最佳固定化条件催化酯化反应,并以实验设计法寻找出最佳的酯化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分别为醇浓度: 25.92毫米、酸浓度: 8.74毫米、反应温厂酶度: 48.3℃酶量: 135 mg、水分含量: 0.86 ﹪,并可得最佳比活性0.0168 mmol/hr/g。为了再提升比活性与镜像选择性,使用分子模印(分子小鬼-rinting)的方式固定酶并不冲洗酶,更可达到高比活性(0.0184 mmol/hr/g)与镜像选择性(59)

有机废弃物在超临界水中之气化与氧化[林顺益梁明在2002]
[
摘要]使用批式反应器分别将油污泥、生物污泥以及甲苯置于临近或高于临界点的水中热解 气化,其温度控制在360~420℃,并使得最后平衡压力为26~33 MPa,其气体产物的主要成 份为C1~C4的碳氢化合物、氢气与CO2。油污泥和生物污泥热气化的气体产物以甲烷的含量最多,平均约50 %C2C3C4的气体组成平均分别约为18 %11 %7 %;氢气的含量平均约10 %CO2含量平均约6 %。甲苯热气化的气体产物则以氢气的含量最多,约51 %CO2约占26 %C1约占15 %C2约占5 %C3约占2 % C4约占1 %以下。在生物污泥及油污泥的气化实验当中,镍触媒的添加对生物污泥的气体产物组成的改变不明显;然而,镍触媒对油污泥的气体产物组成却会产生显著的改变。在氧化的研究当中,使用过氧化氢或氧气或空气分别将甲苯及二甲基甲醯胺(DMF)于临近或高于临界点的水中进行氧化。甲苯的实验是以批式反应器进行;DMF的实验是以连续式反应器完成。在反应结束后,分析液体产物中甲苯及DMF浓度以决定其破坏去除率(Destruction and Removal Efficiency ,DRE)。影响破坏去除率的参数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密度、反应物之重量分率、氧化剂比例等。研究发现破坏去除率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密度及氧化剂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增加进料甲苯之重量分率将降低破坏去除率。以空气作为氧化剂,在进料空气量对DMF之重量比大于6.77时,其破坏去除率可达99.9 %;本研究对于事业废弃物的回收、废水处理以及水在热裂解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以冷媒R134a萃取铀金属螯合物[何静玟余 艇2002]
[
摘要]核能发电所产生的高放射性核废料仅约核燃料总量的3%,剩余的97%为可回收再利用的新能源-铀及钸。现今最普遍的核燃料后处理流程需将核燃料溶解于浓硝酸,并以含螯合剂之有机溶剂萃取,因而会产生大量废液。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F-CO2)来取代传统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在收集过程中泄压便可气化而与萃取物分离,达到浓缩的效果,大幅地减少样品处理体积,是目前主要的发展。本实验尝试以液态冷媒1,1,1,2-tetrafluoroethane R134a)取代SF-CO2,操作压力比SF-CO2降低约100个大气压以上,螯合剂除了使用有机磷试剂类,也选用不含氟的β-diketone类螯合剂,实验证明此两类螯合剂所形成之螯合物于 R134a中皆有很高的溶解度,且使用TBPO (Tributylphosphine oxide)萃取铀,回收率最高 可达96.3%。另外,为了减少大量浓硝酸的使用,先将螯合剂结合硝酸形成错合物,溶解于 R134a直接进行铀萃取,实验发现萃取效率最高能达90.9 %,证明以此方法可避免浓硝酸之 直接使用,所以又进一步的达到R134a的应用价值,在萃取安全性上得到改进。

  应用活性碳吸附剂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柑橘皮精油之研究[萧婉如林哲彦2002]
[
摘要]柑橘类是台湾产量较多的水果种类之一,生食、果汁加工外,每年丢弃的果皮可观,如将果皮收集萃取精油,达到资源再利用减少垃圾量。精油可用于食品及化妆品工业上。本研究以椪柑皮作为材料。以往传统精油萃取的方式,各有优缺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精油 品质的要求提高,以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柑橘精油,避免溶剂残留污染环境,并提高精油品质柑橘皮精油含150种以上化合物,其中95﹪以上是帖烯类(terpenes)属于非极性 化合物,而在帖烯类中的90﹪以上是碳氢化合成的1,8-二烯帖(d-limonene),然而1,8- 二烯帖(d-limonene)的香气平弱,且难溶于水,又易于储藏过程中氧化变质,造成柑橘 精油变味及不安定。含氧帖烯包括醛、醇类与酯类及有机酸对香气特性十分重要。柑橘精 油为提高帖烯氧化物比例,通常去除碳氢帖烯。Paola,D.1995)研究以硅胶作为吸附剂 ,先吸附含氧帖烯再洗出,以此法固然可以分离柑橘精油中的碳氢帖烯类。但是该方法仍 存有若干缺点:需要提高操作温度到60℃进行脱附洗出,不利于精油的品质。同时吸附、 脱附也造成操作时间增加及溶剂的使用量。针对上述文献的缺点,本研究以超临界流体二 氧化碳萃取柑橘皮粉末,并添加活性碳吸附剂去除碳氢帖烯类。本研究发现萃取柑橘皮精 油的最佳条件是12MPA25℃、流速1ml/min。添加活性碳吸附剂有助于提高柑橘精油中含 氧帖烯类化合物的含量,但添加量会随温度、压力、流速的不同而有差异。当压力升到 12MPA以上时,因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改变,溶解能力随之改变,而使含氧化合物成分易溶入超临界的二氧化碳中,因此,随温度压力的升高,萃出含氧帖烯类的能力越好。

  以超临界流体制备生物可分解的多孔基质[余敏芝许瑞祺2001]
[
摘要]本研究是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快速泄压膨胀制程以制备生物可分解的多孔聚酯类基质(包括PDLLAPLLAPLGA50:50PLGA85:15四种聚合物),探讨制膜所用的溶剂及超临界操作条件如压力、浸渍时间及泄压时间对基质形态的影响。并利用DSC探讨经超临界流体处理后基质的热性质,以XRD鉴定其是否有结晶性,再以万能拉力机去量测其机械强度,最后再探讨基质的体外降解行为。SEM结果显示,超临界操作条件对基质外部及内部形态均有所改变。基质的孔径会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而经快速泄压却可以得到高孔隙度但孔径较小的基质。若在很慢速泄压时,基质很容易发生塑化反应,导致表面原有的孔洞产生凝合现象而闭合。此外,基质的孔洞会随着浸渍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直到超临界二氧化碳完全渗透扩散入膜内达到饱和为止。铸造溶剂对无定形聚酯材料之形态没有太大的影响。由XRDDSC结果得知对于无定形的聚合物经不同的超临界操作条件处理后其Tg均会降低且产生结晶性质。此外,以超临界流体所制备的多孔、相互连结网状结构基质之机械强度比其它制备方法来得更坚韧。在体外降解方面,PLGA50:50聚合物的降解及侵蚀速率比PLGA85:15来得快,而多孔的PLGA50:50基质的降解速率又比致密PLGA50:50薄膜还快。PLGA50:50聚合物经降解后之PBS溶液的pH值均由中性变为酸性。

  超临界相甲醇合成反应新制程开发[李启民卢赞生郑武顺2001]
[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开发新的甲醇制程技术,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氢化反应来作为实验方法,比较一般气相甲醇制程的优缺点,由于超临界均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故试图找寻第三项成分来降低临界压力以期容易达成操作环境,利用高压相观察方式来了解超临界态下之相行 为,在相观察结果发现当CO2到临界点时会有类似流体流动的情形产生,而H2CO2混合加入C6H12有降低临界压力的趋势;在甲醇合成反应的部分本实验使用商业ICI51-8的触媒,分别对三种不同的进料比例(H2 /CO2=310.333),在不同压力(50250atm),与不同温度(150200250℃)下探讨甲醇的生成速率,实验结果可知压力温度的提升对反应结果均有良好的帮助,而在进料比例方面唯有H2 /CO2=0.333,在高压时可达超临界相其甲醇生成速率较一般气相反应高出甚多,而在进料部分加入了C6H12对于H2 /CO2=0.333,可在较低的压力之下达到超临界状态,进而提升甲醇的生成速率。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聚酯、聚丙烯纤维染色之研究[林奘民许瑞祺2001]
[
摘要]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酯、聚丙烯纤维进行染色是一种新的染色技术,此技术系利用二氧化碳处于临界压力与临界温度的状态下,对纯的分散性染料溶解后进行染色,本研究即针对染料种类、染色压力、温度、时间、搅拌、染料浓度等操作条件,探讨对聚酯、聚丙烯 纤维物染性的影响,以先升温再升压及搅拌的方式使二氧化碳进入高压染色槽中将染料溶 解进行染色。结果显示,不含分散剂之纯的分散性染料可得较佳染色结果,染着量较高, 染色坚牢度4级以上,布面目视染性均一无染斑,染色压力超过3000psi时,纤维可以完全 去除色差及染斑的问题,而3500 ~ 4000psi的压力可以得到最大的染着量,染色温度则与 传统水染时相似,以120~130℃为宜,超过140℃以上,布面收缩严重,布料手感硬化,染 色时间为60min,搅拌将会增加二氧化碳、染料与聚酯、聚丙烯纤维的接触机会,提高纤维 的均染性、染着量及坚牢度。此染色方法对纤维的结晶及热性质无影响,染料分子进入纤 维分子内部之非结晶区,而非只是存在纤维表面上,染色后聚酯纤维强度降低约0.3g,伸 度提高4~5%,均匀度U%提高0.2~0.3%,但其平均值及CV%皆符合CNS标准,不影响聚酯、聚丙烯纤维的基本特性,藉由适当的操作条件,超临界二氧化碳将能更容易的被使用在实际的染色工程中。

  松针及蜂胶抽提物抑制人类血癌细胞株生长之研究[黄雯雯何伟真2001]
[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市面上常用且可能具有改善癌症之天然物对人类血癌(HL-60U937K562)等细胞株之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转。所试验之天然物包括大陆产蜂胶(Propolis from China)、巴西产蜂胶(Propolis from Brazil)、台湾产赤松(Pinus densiflora )松针及台湾五叶松(Pinus morrisonicola)松针之抽提物(分别简称为RPSFP)以及 Pycnogenol(法国海滨松Pinus pinaster树皮抽提物)。实验结果发现上述天然物皆具抑制人类血癌细胞增殖的效果,其中蜂胶、松针抽提物及Pycnogenol对此三类细胞之抑制作用呈剂量暨时间依存性关系。 大陆产蜂胶95﹪酒精粗抽提物对HL-60U937K562细胞之IC50(抑制细胞增殖达50﹪之浓度)分别为30.32300.1690.21 μg/ml,巴西产蜂胶酒精粗抽提物之IC50分别为150.48350.35180.09 μg/ml,赤松松针酒精抽提物(RPS)之IC50分别为166.0793.96177.29 μg/ml,台湾五叶松松针酒精抽提物(FP)之IC50则分别为209.01100.18199.07 μg/ml,而PycnogenolIC50分别为200.0240.26100.98 μg/ml。进一步以超临界流体等不同方法抽提之各种蜂胶抽提物中,发现以大陆产蜂胶经超临界流体萃取后所剩余残渣再以95﹪酒精抽提所得抽提物 (M-ReE) 对上述血癌细胞株有较好的抑制效果,IC50分别为16.8024.306.20 μg/ml。以细胞周期分析发现RPSPycnogenol能够使HL-60G0/G1期细胞族群比例显著增加,同时伴随有sub-G0/G1凋亡族群增加的现象。RPS50100 μg/ml)及Pycnogenol低剂量(50125 μg/ml)处理下,会使HL-60细胞呈现NBT阳性反应、NSE阳性反应、并增加CD11b表现量,显示其具有促进分化之能力。然而RPSPycnogenolU937K562并无促进分化之现象。高剂量(150200 μg/ml RPSPycnogenolHL-60细胞均具毒杀作用,在分别以RPSFPPycnogenol 个别的IC50处理下,三种血癌细胞均呈现细胞核断裂与凋亡小体产生、增加phosphatidylserine翻转至细胞膜外侧,核DNA断裂成180 bp梯度片段及Caspase 3被活化现象。此外,以Caspase 3抑制剂前处理一小时,可有效降低由RPSPycnogenol所诱发的Caspase 3活化及生长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显示松针抽提物及Pycnogenol抑制三种血癌细胞之生长与Caspase传导之细胞凋亡路径之诱发有关。当RPSPycnogenol剂量高达250 μg/ml对正常人类Con A活化之单核白血球细胞 (PBMC)或人类其它正常细胞株并无显著毒杀作用。因而据此推论RPSPycnogenol具有选择性使血癌细胞凋亡及分化的能力,颇具未来发展为治疗血癌疾病相关药物之潜力,值得进一步研发

  应用界面活性剂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亲水性物质[陈育川余 2001]
[
摘要]反微胞的形成为改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极性物质的一个策略,但是几乎所有商业上可购买到的界面活性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皆不理想。然而,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加入有机修饰剂可以有效改善这些界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在本研究我们测量了七种商业上可购 买到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我们发现其中DDABdidodec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和AOTsodium bis-2-ethylhexyl sulfosuccinate)在压力高于225 bar、修饰剂乙醇浓度20%v/v的状况下可以有高于18000 mg/l的溶解度。如此高的溶解度可确保界面活性剂于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形成反微胞,进而溶解亲水性物质。我们成功地使用AOTDDAB萃取出离子性染料(亚甲蓝和甲基橙),但蛋白质-细胞色素C的萃取未能成功。另外,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Tetraethylene glycol n-lauryl ether证明能成功萃取出离子性染料。由于非离子性界面活性剂比离子性界面活性剂具有更低的极性,所以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具有较佳溶解度。因此我们可以在更低的操作压力及修饰剂浓度下进行亲水性物质的萃取。

  以冷媒R134a萃取金属螯合物[谭诚明余 2001] [摘要]水溶性的金属离子在添加适当的有机螯合剂作用后,可用有机溶剂从水中萃取出,然而萃取过后的大量有机溶剂,变成新的问题待处理。超临界流体可以取代传统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且在收集的过程一经泄压便可气化与萃取物分离,达到浓缩的效果,大幅地减少样 品处理体积。本实验尝试以液态冷媒R134a1,1,1,2-tetrafluoroethane)取代受到广泛应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将操作压力条件降低了100个大气压以上,同时保有足够的溶解能力。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极性物质的溶解力不高,必须使用氟化的样品才有显著的溶解力,或是加入修饰剂以提升萃取物的溶解度,这个问题在使用R134a时获得改善。近来有研究指出添加接口活性剂能够增进萃取效益,甚至可以由接口活性剂与水形成的微乳液直接萃取金属离子,而不必添加螯合剂,在本研究中亦证实可行,这对于萃取复杂基质中的金属离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吸收光谱测得的收集液浓度,经过计算完成定量工作,得到的信息包括溶解度、分配系数,以及样品中的萃取回收比例。

  蜂胶超临界二氧化碳分馏物抗氧化与保肝能力之探讨[连彦惠王璧娟余哲仁2001]
[
摘要]本研究探讨蜂胶经超临界二氧化碳分馏后各分馏物之抗氧化与保肝能力。乙醇与蜂胶以10:1 (v/w) 混合经24小时萃取后得蜂胶乙醇萃取液 E,再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分馏,分馏条件如下:温度60℃,压力分别为2015105 MPaRF1F2F3分馏物。分析蜂胶乙醇萃取液与四种分馏物之总酚类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抗氧化力与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随着分馏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分馏物在2mg/mL浓度时抑制MDA生成的能力依次为E115%),R110%),F173%),F258%),F354%)。而清除DPPH的能力为R93%),E75%),F156%),F247%),F327%)。当分馏物浓度为1mg/mL时,抑制O2‧—生成率可达73%以上,而分馏物浓度为2mg/mL时,清除O2‧—自由基的能力皆>65%。至于捕捉‧OH方面,各分馏物能力相近,约为60%。分馏后使总酚含量降低,但使总类黄酮量增加。由体外抗氧化能力实验可筛选较具抗氧化力的蜂胶超临界二氧化碳分馏物,总括来说,E与分馏物R的抗氧化效果较佳,F2其次,但F3清除O2‧—自由基的效果较佳。蜂胶超临界分馏物对不同肝损伤诱导剂保肝能力之探讨,用大鼠初代肝细胞经分离后以四种诱导剂如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tert-butylhydroperoxide (t-BHP) acetaminophen (APAP) D-galactosamine (D-GalN) 诱发肝细胞损伤,探讨不同浓度 102550100 300μg/mL 之蜂胶分馏物保护四种诱导剂的肝细胞损伤模式中对大鼠 初代肝细胞之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的诱导剂所诱发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不同,故蜂胶分 馏物对大鼠肝细胞保护效果也不尽相同。总括来说在t-BHP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模式,显示蜂胶分馏物浓度于2550μg/mL等低浓度即可对对于t-BHP诱导的肝损伤具保护效果;肝细胞存活率在50%以上 (P<0.05)。而低浓度分馏物时 (25μg/mL) 尤其是F2t-BHPCCl4诱导大白鼠肝细胞毒性时,保肝效果为最显著(P<0.05)。配合t-BHP诱发大白鼠急性肝炎模式,探讨口服给予五天不同浓度(50 100mg/kg bw)的蜂胶超临界二氧化碳分馏物,再以单一计量t-BHP诱导氧化性伤害,对大鼠体内血清转胺酵素、脂质过氧化、抗氧化酵素(SODCAT)与麸胱甘肽相关酵素(GPx, GRdGST)活性之影响。结果显示,在血清转胺酵素方面,大鼠注射t-BHP后,其SGOTSGPT值明显增加(P<0.05),而ERF1F2100mg/kg bw时皆能降低SGOTSGPT(P<0.05)。肝脏中的脂质过氧化方面以诱导组的脂质过氧化物TBARS为最高(P<0.05),然而ERF1F2F3100mg/kg bw皆可减少TBARS的生成量。另一方面,诱导组血球与肝脏中的抗氧化酵素及麸胱甘肽相关酵素活性会呈现代偿性的增加(P<0.05),而诱导组大鼠肝脏中GRd活性显著的降低(P<0.05),喂食E 100R 100可抑制GRd活性。透过t-BHP诱发大鼠急性肝炎实验模式筛选较具有保肝效果的蜂胶超临界二氧化碳分馏物,总括来说以ERF1的保肝效果为最佳,F2其次,而F3的保肝效果不佳。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冬虫夏草菌丝体及其萃取物之抗氧化与保肝能力 [林圣智张基郁洪淑娴林丽云杨明华2001][摘要]冬虫夏草为一虫生真菌,是麦角菌科虫草真菌(Cordyceps sinensis)的子座及其寄 生于鳞翅目蝙蝠蛾幼虫的复合体。是我国珍贵药材。由于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因此目前 产业界尝试以发酵法来大量生产菌丝体,以降低成本。至于虫草菌丝体的化学成份是否与 冬虫夏草有相似药理作用,提取方法、溶剂不同对其抗氧化性与抗肿瘤的能力是否有影响,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配合反应曲面设计来萃取冬虫夏草菌丝 体中机能性成分,并和甲醇、乙醇及水等溶剂萃取物做比较。另外进一步将冬虫夏草菌丝 体甲醇粗萃取物以硅胶管柱层析进行初步分离,进行抗氧化性及抗肿瘤细胞试验。结果显 示,其中冬虫夏草菌丝体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4500psi, 60℃萃取3小时可得58.47mg/g 菌丝体最大萃取率,且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冬虫夏草菌丝体,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而 增大。抗氧化性方面,去氧核糖(deoxyribose)降解试验中,不同溶剂之萃取物皆可抑制 deoxyribose的分解,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对氢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之增大,其清除能 力大小依序为BHT>甲醇萃取物>乙醇萃取物>水萃取物>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经硅胶管柱层析分离所得的CS-A~CS-E各区分亦能抑制deoxyribose的分解,其中CS-B在对氢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表现上优于BHT,而CS-A则仅次于CS-B,且在浓度为400~800µg/ml 时优于BHT。在还原力方面,结果显示除了对照的BHT很强的还原力以外,在不同溶剂之萃取物之还原力均极小,但仍可发现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还原力有随之增大趋势。在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方面,乙醇萃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最高,为91.5%,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最弱。经硅胶管柱层析分离所得的CS-A~CS-E各区分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BHT=CS-BCS-CCS-DCS-ACS-E。在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方面,以乙醇萃取物的螯合能力最高,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之螯合能力最低。甲醇萃取物经硅胶管柱层析分离所得之区分中,以CS-B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最大,其螯合能力为43.80%,在浓度为10000&micro;g/ml时,其螯合能力依序为CS-BCS-ACS-ECS-DCS-CBHT 抗肿瘤试验中,以MTT染色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形,来探讨冬虫夏草菌丝体萃取物对C6MG-63癌细胞的抑制生长情形。结果显示,粗萃取物中以甲醇萃取物抑制效果最佳(抑制53.7 C6癌细胞及70.6MG-63癌细胞的生长),其次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抑制55.5C6癌细胞及55.2MG-63癌细胞的生长)。而甲醇硅胶层析之各个区分亦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以CS-A效果最佳(抑制87.4C6癌细胞及73.6MG-63癌细胞的生长) 关键词:冬虫夏草菌丝体、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抗氧化、抗肿瘤细胞活性、MTT染色法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聚酯 .聚醯胺66与聚丙烯纤维之研究[张丕勋廖盛焜2001]
[
摘要]本实验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uid, 缩写为SCF)作为织 物染色的传输媒介,利用升温及加压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达到其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以上 的条件,成为超临界流体。藉由其高密度与低黏度的特质,使疏水性染料分子直接溶解于 二氧化碳之中,再扩散进入纤维内而染色。以三支分散性染料C.I. Disperse Red 60C.I. Disperse Yellow 3C.I. Disperse Orange 76对聚酯、聚醯胺66以及聚丙烯织物进行染色的结果显示染料扩散的行为符合自由体积论,藉由温度的提高以及二氧化碳对纤维的塑化作用,使纤维分子链的自由体积增加,进而使染料分子易于进入纤维内而染着。织物色差分析结果则显示;压力、染色温度、染料浓度与持温时间四个条件以温度对染色结果的影响最大。实验结果亦显示,分散性染料系直接溶于二氧化碳中,和以分散剂分散在水中的现象不同,染料在二氧化碳中对织物的渗透性较水中佳,且在持续染色与逐步减压的过程中会产生染料被二氧化碳带出来而回到二氧化碳相中的情形,与水染的情形不同。溶解度参数的观念亦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聚丙烯纤维,因为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参数与聚丙烯纤维的溶解度参数之间的差比水小,因此与纤维的亲和性比水高,因此可在1015分钟的时间内携带染料快速的渗透进入纤维内,而不需添加任何帮助渗透的助剂,且能克服聚丙烯纤维不能染色的问题。经由DSC扫描热分析仪以及广角x-ray绕射的分析结果则显示,聚酯与聚醯胺织物在压力250 bar120℃以下的温度染色,他们的结晶区主结构不会产生变化,且单位质量的熔 化热与x-ray绕射曲线的结晶峰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热在此条件范围 内对织物结晶区的微细构造以及物性的影响不大。而聚丙烯织物的DSC热分析以及x射线广角绕射分析的结果则显示,二氧化碳对聚丙烯的塑化效应比聚酯、聚醯胺66织物明显, 120℃以上的高温会导致聚丙烯纤维结晶区构造发生变化,产生明显的热收缩,影响织物 的物理性质。总体而言,聚酯与聚醯胺66纤维适合的染色范围在压力250bar、染色温度120 130℃,而聚丙烯纤维的染色温度上限是10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系统中添加少量亲染料型的共溶剂如二甲基甲醯胺和二甲基亚&#30904;,可以有效的提高染料与纤维之间的吸附性,提高纤维的染着量,但需使用沸点高于染色温度或低挥发性的溶剂,避免发生溶剂气化的情形而将染料带离纤维,造成染着量的降低。以合成的反应型分散性染料染聚醯胺66纤维,根据ATR红外光谱和甲酸溶解织物以呲啶溶液萃取分析的结果,证明聚醯胺66纤维之末端胺基可以和乙烯砜染料之乙烯砜基产生质子转移的加成反应,有效提高染色的耐水洗牢度到45级。而耐日光坚牢度和典型非反应型分散性染料染色的织物相比,也有所提高。染着量的实验结果则显示出,具有极性羟基或胺基的染料染着量皆比较高,而在二氧化碳中溶解度较高的橙色2号与橙色3号染料染着量较低,说明染料对聚醯胺66纤维的亲和力对织物的染着量影响较染料的溶解度大,是决定染色结果的重要因素。DSC热分析的结果则显示,聚醯胺66织物在压力250 bar120℃以下的温度染色,对织物结晶区的微细构造以及物性的影响不大。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物上的应用(杜秀满 王立钧 桂椿雄)
 [
摘要] 早在1978年已有人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商业化来萃取咖啡豆中之咖啡因捈草中之尼古丁以及一些天然香料中之辛辣成份。而近数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体之成份研究更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乃至目前商业化超临界萃取工厂纷纷成立。又最近国际间因对中药药效的肯定,而热衷于对中药材中具有药效的成份加以分离研究。国内现今对天然物成分的萃取均以传统萃取方法,如Soxhlet extraction或浸泡法,不仅费时且易有溶剂去除不易及可能在处理过程中造成成份遗失或变质之困扰。若改以超临界流体萃取则不仅可以克服此一问题,同时可更快速及有效的萃取,并且可与其他仪器直接连线分析,使成份化合物的遗失降至最小,同时可有最大分析灵敏度等多项优点。 本实验选取中药材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及月桃(Alpiniaspeciosa K.Schum)来作超临界流体萃取之对象。除对超临界流体萃取与传统方法作一比较外,还与GC层析仪(gas chromatography)直接连线作成多种不同的分析仪器装置,如off-line SFE-chromatography on-line SFE-GC等。比较在不同萃取条件下所得之结果,及比较各种不同的分析仪器装置,如SFE 之限流器(flow restrictor) 口径大小及GC分析retention gap 口径大小与温度之高低对实验结果之影响等。且另以精油标准样品作评诂此套萃取分析仪器装置的再现性及回收率试验。希望能设计出一套不仅省时方便且高效率的仪器分析技术,来应用在复杂基质如天然物的萃取分析工作上。

  论文名称: 以分子蒸馏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分离浓缩鱿鱼内脏油中n-3   型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乙酯(梁哲豪 孙璐西 叶安义)
[摘要] 鱿鱼内脏油虽然胆固醇含量很高,但富含具有防治心脏冠状动脉疾病之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本论文以鱿鱼内脏油为原料,经精制和乙基酯化后 ,分别利用尿素区分法、分子蒸馏法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等制备含高浓度 EPA和 DHA 的乙酯,并降低其胆固醇含量。鱿鱼内脏精制油以0.5N乙醇钠乙醇溶液进行乙基酯化可制备脂肪酸乙酯,其中当试剂用量为乙醇:精制油=20:1(莫耳比) 时,于60下反应十分钟可完成;于室温下则 需二小时。鱿鱼内脏油乙酯由50开始,以10或20升温进行循环式分子蒸馏至150为止,可使EPA 和DHA 之浓度提高2~5倍,其胆固醇含量则降低至原料之1/10 以下,若先 经尿素区分再进行分子蒸馏则效果更佳。压力1500~2500psig,温度313.2~328.2K 之超临界二氧化碳中,16 ̄0、18 ̄1、EPA 等乙酯之溶解度,于定温下,随压力之增加而上升;于定压下,随温度之上升而下降;而定温定压下则碳数愈大者溶解度愈小,且各乙酯之溶解度可由Chrastil所提出的溶解度方程式描述。利用乙酯之溶解度方程式可定义溶解度和分离效率模式,以分别预测不同压力和温度二氧化碳对鱿鱼内脏油乙酯之萃取速率和分离效率。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区分鱿鱼内脏油乙酯时,可利用管柱型萃取槽于存在温度梯度下区分,且区分进行中可先于分离效率较高的条件下萃取,等较短链乙酯被萃取出来后,再改变条件使溶解度加大,以兼顾乙酯之分离效率并缩短萃取出EPA 和DHA 所需时间。于本研究之操作条件范围内,鱿鱼内脏油乙酯以分子蒸馏法区分之操作速率一般比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快;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之分离效率则依不同操作压力和温度条件而异,可大于或小于分子蒸馏法,但分离效率愈高之操作条件其萃取速率愈慢

  论文名称: 实验计划法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玉兰花精油之研究 ( 刘国盛 桂椿雄)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具有低萃取温度、高的扩散能力之特性 将精油中热不稳定的物质快速而完整地萃出保留香味故能有效地萃取 出精油而提高产率。因此本研究以一次一变因法及田口式实验设计法配 合最大斜率路径法,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探讨玉兰花精油产率的最佳化。在一次一变因法方面,结果显示粗精油的产率最高可达6.76﹪ ,比传统任何萃取的方式,远高出许多,且将其存放于冰箱中五个月并不会变色。所得之粗精油其成份经GC-MS鉴定后含有3-Methyl-butanoic acidBenzyl methyl etherLinalool oxide LinaloolPhenyl ethyl alcohol ,2,6-Dimethyl-3,7-octadiene-2,6-diol ,4-Hydroxy- benzaldehydeVanillin Squalene 等九种主要的化合物。在实 验计画法方面将采用田口式的L12(211)直交表做配置以粗 精油产率、 Linalool产率、Linalool oxide产率为反应值经由变异数分析可知收集 槽的温度影响萃取的产率最大再由最大斜率路径法结果得知粗精油 产率在最大斜率方向有随萃取温度、二氧化碳密度上升而有一直增加的 趋势其最大粗精油产率为11.84 %,亦远比传统任何萃取的方式来得 高。至于Linalool产率方面由应答曲面预估在萃取温度66.6C、二氧化碳密度0.632/毫升会有最大值。一次一变因法及实验计划法均显示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玉兰花粗精油可比任何萃取方式得到较高的产率,而使用实验计画法更能节省实验时间获得一完整的萃取方法,确保最高产率条件的正确。

论文名称:利用超临界层析法来分离二甲苯同分异构物( 蔡正雷 谈骏嵩)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为分离二甲苯同分异构物,并找出最佳分离的操作条件。所使用的方法,为利用二氧化碳在高压时对二甲苯同分异构物有很特殊的现,即当压力大于500psi ,二氧化碳对二甲苯同分异构物有v昝好的溶解能力,而在常压时完全不 溶解。本研究主题为分离甲苯同分异构物,其欲分离的二甲苯同分异构物均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二甲苯为聚酯纤维的单体,间二甲苯为间苯二甲酸的原料,邻二甲苯为 邻苯二甲酐的原料。本计划中所使用的吸附剂为高硅沸石(Silicalite),其使用之 克数并与Santacesaria(1982,1985)中所用的克数做了一比较。本实操作之范围为:温度50℃~℃、压力500psi~1300psi以及流量5.0mmin~20.2mlmin。目前发现最适当的操作条件有下:温度为85℃,压力为 700psi 以及流量为15.0mlmin ;其它之固定变数为:(1)固定床中之吸附剂为高硅沸石(Silicalite),(2)间一对二甲苯混合物进料量为1.0ml-- 3.0ml),为一脉冲(Pulse 进料型式。在上述操作条件下进行130分钟, 若将压力升至1500psi ,则整个分离制程可在四小时内完成。

论文名称: 利用超临界流体及薄膜合并法以分离乙醇水溶液(徐志华 谈骏嵩 )
[
摘要]
  本论文主要目的为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配合薄膜法以降低6%乙醇水溶液中之乙醇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 以二氧化碳配合薄膜分离乙醇水溶液时, 若操作温度及压力远离二氧化碳的临界点时, 加入二氧化碳配合薄膜的程序对乙醇之分离效果相当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之后再以纯薄膜分离的串联结果。但若操作温度及压力在二氧化碳的临界点附近, 且二氧化碳流量大于水溶液流量时本程序之分离效果优于薄膜分离程序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程序之串联结果, 例如操作温度及压力分别为31.5℃及1100psia以及二氧化碳流量对乙醇水溶液流量比为10, 本程序之乙醇排除率可为纯薄膜分离程序之乙醇排除率的1.6 , 及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的1.7 倍。若所处理的乙醇水溶液浓度较低时, 此效果更为明显。其增进乙醇排除率的原因可能是操作在临界点附近时, 二氧化碳分子会包围乙醇分子而形成分子集团(Cluster) 使之较不易透过薄膜, 因此对乙醇水溶液排除率增进效果优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与薄膜分离程序效果之总和。故凡能以薄膜分离法处理, 而又可被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质均可考虑以此方法来增进其分离效果。就提出的分离程序可使用两种模式来模拟: 一为以超临界流体萃取后再行薄膜分离的两段程序模式; 另一个为修正极化模式, 其为同时考虑相变化及极化层现象的薄膜程序之吸附扩散(Sorption-Diffusion)模式。模拟程序所需要的气- 液相平衡值可以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式及修正后之不对称Mixing Rule 计算得到。以此两模式模拟实验结果时得知若操作条件远离二氧化碳的临界点时, 两段程序模式模拟所得的乙醇排除率与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为2.1%, 修正极化模式则为2.4%。若模拟在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时, 31.5℃及1100psia, 两段模式的平均误差为24.5%,修正极化模式则为11.1%,显然不论用两段式模式或修正极化模式都无法适切地模拟出操作温度及压力接近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的结果。

论文名称: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猪油中之胆固醇(庄志仁 孙璐西)
[摘要]
  猪油为国人喜爱食用油脂之一。在台湾每人年消费量约4.50公斤,仅次于黄豆油,占油脂消费量之四分之一,却含有高量胆固醇约(100 mg/100g )。摄食过量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可能会有不良生理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理想萃取溶剂之大部份优点。流体可借着压力和温度之适当调整将混合物之不同的组成分区分开。因此本研究拟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萃取猪油中胆固醇之溶剂,在各种不同压力和温度组合下,分别以溶解度之计算值建立区分效率预测模式,寻求适当之区分条件,以期将胆固醇自猪油中萃取出。本研究以连续流动法测定胆固醇和猪油在压力 20004000 psig,温度 313.2 333.2 K CO2中的溶解度值。结果发现胆固醇溶解度在0.0721.133 g/L,猪油在0.666.916 g/L 之间。相同条件下,除2000 psig333.2 K外,胆固醇溶解度皆比猪油低。定温下升压,胆固醇和猪油溶解度皆随压力及密度上升而增加。在定压下升温,胆固醇溶解度可随温度升高而有上升或下降之不同变化,可发现其交错压力约在2650 psig左右;猪油溶解度则随温度上升而减少,由其溶解度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其交错压力约在45005000 psig 之间。两者之溶解度皆可由Chrastil方程式描述。萃取率和分离效率可以由预测模式之总溶解度计算值(CAL-SOLt)与分离效率计算值(CALS)值来预估。则在CO流体密度愈大之操作条件,可得愈大之萃取率,但有愈小之分离效率。反之,则有相反趋势。经3000 NL CO萃取后可降低猪油中之胆固醇含量28.8﹪,可得约62﹪之产品收率。萃取后猪油之脂肪酸组成余C14:0C16:1C18:0 有变化外,其余则无改变。若要增加胆固醇之去除效果则须再进一步以温度或压力梯度方法,或添加entrainer CO2中等方法为之。

论文名称: 应用状态方程式于超临界萃取之计算(陈平锦 陈延平)
[
摘要]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简称为SCFE)是一具 有效率与经济价值的新分离技术,由于其本身包含多项优点,所以已逐渐 受重视。目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的范围极广,如在特用化学品、食 品工业、医药工业、石油工业等方面。其应用的例子包括:去除咖啡豆中 的咖啡因,去除烟草中的尼古丁,香料的萃取,活性碳再生,油脂的提炼 及萃取煤炭中的液态燃料等等。相平衡量测是探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 工作,而欲成功的设计与操作一超临界流体萃取程序,则需视是否能提出 准确的理论模式来预测相行为和计算溶质的溶解度。在我们先前Sheng et al.(1992)Chen et al. (1993)的研究中,利用Huron-Vidal的混合 规则,应用PatelTeja(1982)所提出之三次状态方程式,在无限大压力 下,结合UNIFAC液态模式,并于此混合规则中加入一剩余体积的修正项之 方法,对于含有芳香烃的固体分子,及生化物质固体分子在超临界二氧化 碳中之溶解度计算,获致良好之结果。在此篇研究中,主要是承续以往的 计算方法,利用Patel-Teja Peng-Robinson两种状态方程式分别与 UNIFAC液态模式结合之方法,将这一理论模式扩展至固体混合物或加入一助溶剂的三成分超临界溶解度计算,证明先前所提出之计算模式,可适用于三成分系统之计算。以下将本研究如何求得混合规则参数做一说明,主要是在无限大压力下利用由状态方程式所求得的Helmholtz自由能与由 UNIFAC模式所求得的 Helmholtz自由能相等之关系式,可计算求得状态方程序中的混合物能量参数am,至于计算状态方程式中的混合物体积参数bm 时,则必须加入一体积修正项。本篇针对不同的系统即包含一种超临界流体与一种固体溶质的二成分系统,包含一种超临界流体与二种固体溶质的 三成分系统及包含一种超临界流体与一种固体溶质与一种助溶剂的三成分系统,发展出不同的体积修正项。本篇研究应用了含体积修正项的混合规则,将其用于超临界萃取之计算上,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超临界萃取计算过程中,我们建议应用一个体积修正项的方法,来求取状态方程式中混合物的体积参数,这个体积修正项的计算又只需应用与纯物质有关之特性资料,使此理论模式具有预测性。这篇报告不只证明此理论模式可适用于不同的状态方程式,更可成功的用于不同形式的三成分超临界萃取之 相平衡计算。

  论文名称: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进行酶水解反应(涂纪诚; 谈骏嵩;熊光滨 )
[
摘要]
  目前在市面上贩售之具有对称中心( Chiral Center )的药物或农药,大部份为等量存在的对称异构混合物( Enantiomers ,又称为Racemates ) 但是往往只有其中一特定对称体具有药性,而另一对称体不具药性,有时甚至产生副作用。传统上,大多数以化学合成法来生产光学活性物质,但近年来以酶法进行光学转换之技术已被证实深具潜力。主要原因系由于酶法具有:高专一性、步骤简单、高度光学转换活性、污染性低、酶可由微生物发酵方法来生产等优点,也因此成为先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项 目。超临界流体的性质一般来说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且其相当敏感于温度及压力的变化。最初这些性质仅知可应用于一些天然物的萃取或一些化学物质的分离,但最近的研究已指出亦可应用于酶反应系统,此因超临界流体具下述优点:低粘度、高扩散系数、低表面张力等。纯光学活性之MBMPBMPA为合成心脏血管用药Captopril 之中间体,在Captopril 有机合成制程中,所使用之中间体可为S MBMPS BMPA,但其e.e.值必须在95% 以上。本研究主要是应用超临界流体,以酶水解MBMP对称异构混合物( R,S 型混和 )生成S 型的BMPA,其反应如下: (+-)Methyl-3- benzoylthio-2-methylpropionate( 简称 MBMP ) + Water ?  (+-)3-Benzoylthio-2-me- thylpropionic Acid( 简称BMPA ) + Ethanol利用脂肪酶将MBMP催化成BMPA的水解系统中,由于 MBMP在水中 的溶解度非常有限,经充份的搅拌将MBMP打散成无数的油相小颗粒,分布于水中,反应则在油相和水相的界面进行,使得基质扩散至簿尴瑶頞?/TD> 力很大,若是能克服此一界面的质传阻力,则必能提升反应速率。为解决此一界面质传问题,进行一系列实验上的研究,包括批次操作、连续操作及回流操作。在进行批次操作时,因为二氧化碳相和水相共同存在,MBMP会被超临界二氧化碳所萃取,对反应较为不利。为解决二氧化碳相和水相共同存在之问题,采用连续操作进行实验,但是连续操作之滞留时间过短及水量过少,使得反应的转化率不若批次操作之结果,并且以水为反应介 质时,填充的玻璃棉并不能有效挡住酵素。为解决连续操作之问题,采用回流操作及固定化酶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适度的增加压力能够打散MBMP和水的界面,增进MBMP在水中之溶解度,减少质传阻力,对反应较为有利。

  论文名称: 超临界状态下之吸附及扩散现象(赖庆智 谈骏嵩)
[
摘要]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介绍超临界状态下之吸附及扩散现象。第一章"绪论", 本文先就超临界二氧化碳之物理性质及微量物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之物理性质作一简要之概述, 以了解超临界状态下异于液态或气态之特性。在第二章"超临界状态下分子扩散系数", 本文改良传统之毛细管层析技术量测乙酸乙酯、甲苯、酚、咖啡因等物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之分子扩散系数。传统之毛细管层析技术主要采用一细长之不锈钢管, 观察脉冲进料因径向分子扩散影响狭窄脉冲变宽的程度, 藉以推算分子扩散系数。本文则采用内壁已涂布一层可吸附物质之毛细管来量测分子扩散系数。 改良后之毛细管层析技术可解决传统技术不允许吸附现象存在之限制, 藉吸附现象可增加脉冲变宽的程度, 更有利于分子扩散系数之量度。在第三章"超临界状态下之有效扩散系数", 本文以批次式吸附速率实验来量测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甲苯在活性碳颗粒内之有效扩散系数。实验中发现所测得之有效扩散系数远大于仅以分子扩散现象所预估之值, 故推论甲苯于活性碳颗粒内之质传可能存在显着的表面扩散现象。实验中并发现当活性碳放置篮转速大于 1500 rpm , 活性碳颗粒内部可能发生强制对流现象, 而加快颗粒内之质传速率。由于在量度超临界状态下之分子扩散系数及有效扩系数时都有吸附现象伴随产生, 为了解超临界状态下之吸附现象, 在第四章"超临界状态下之吸附现象", 本文先从吸附平衡热力学着手, 探讨吸附平衡随温度、压力变化的情形。实验中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酚及咖啡因在毛细管上吸附分布率之对数值会随二氧化碳密度线性递减, 由其斜率可推算出酚及咖啡因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之部分莫耳体积。实验中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甲苯在活性碳上的吸附平衡关系当二氧化碳密度及活性碳上的吸附量固定时, 甲苯在超临界相之平衡莫耳分率的对数值会随温度线性递增, 由其斜率即可推算出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甲苯吸附在活性碳上之定容吸附热。

  论文名称: 疏水性纤维行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之研究(林彦嘉 廖盛焜)
[
摘要]
  以超临界流体对纺织材料进行染色是一种新的染色技术,此技术系利用流体处在临界压力与临界温度的状态下,对有机染料具有极佳的溶解性故可取代水为媒介,对疏水性材料进行染色。本研究即针对影响材料溶解之各项因子诸如:染色压力、温度、染料浓度等,探讨其对疏水性纤维织物染色性的影响。染色步骤系以同时升温升压的方式进行,液态的二 氧化碳由高压气瓶供应进入压缩马达加压,之后将流体进入染料容器中将染料溶解,之后带有染料分子的流体就进入高压釜中进行染色。结果显示:染色压力在3000psi-3500psi时可以得到最大的表观浓度值,染色温度与传统水染相同以120℃为宜,当染色完成进行释压时,采取分段泄压的方式,增加流体、染料与织物接触的机会而提高织物表观浓度值与均 染性。并可藉由调整染料浓度来控制色相的深浅。而在以超临界流体染色结束后不须经由水洗以及烘干的手续,且亦不会影响纤维的热性质。藉由适当的操作条件,超临界二氧化碳将能更容易被使用在实际的染色工程上,以除去传统染色时染色用水之水质处理及染色废水处理的困扰。

论文名称: 超临界混合流体萃取银杏叶的内酯及黄酮类(丘国隆 张杰明)
[摘要]
  本研究探讨半连续式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一氧化二氮(SC-N2O)和四氟乙烷(SC- R134a),分别萃取银杏叶中内酯和黄酮类的可行性。萃取压力范围24.2~31.2 MPa,温度范围为333~393K。高效能液相层析仪的RIUV侦测器,分别定量分析萃出液中的内酯和黄酮醣苷的水解黄酮醇量。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干超临界流体分别在密度为0.8440.8281.131g/mL时,均无法出银杏叶中的内酯和黄酮。当进一步在三种流体中顺序添加10mol%乙醇混合萃取时,数据显示SC-CO2中的内酯萃出量大于SC-N2OSC-R134a者,且随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及乙醇添加莫耳分率增大而增加,但黄酮仍少量萃出。当银杏粉粒径较小时,质传效果较佳,使得内酯在SC-CO2中的萃出量较大。最后,在31.2MPa333K300公升的SC-CO2萃取已预先添加(Wdry leaf : VEtOH = 1:2) EtOH的银杏叶时,可得985μg/ g的内酯,即等于91%的索式萃出率,但黄酮类的萃出量仅1342μg/g,仍低于4631μg/g的索式萃出量。市售四种银杏药剂的分析结果,显示德国原料台湾产制的每克剂锭中含有较高的银杏内酯及黄酮类。

论文名称: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去除包种茶茶叶之咖啡因(何君慧 蒋丙煌)
[
摘要]
  本实验目的为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去除包种茶茶叶中之咖啡因,且要尽量保留儿 茶素类,以制造低咖啡因之茶叶。实验操作变因包括二氧化碳流速与用量、操作温度与压 力,以及茶叶水润湿率。研究结果发现,当超临界二氧化碳流速增加时,咖啡因之萃取率 亦随之增加,所以得知咖啡因之萃取率主受外部质传之影响。因为溶剂之流速增加,在固体表面所造成之剪力(shear stress)较大,可增加film coefficient,降低外部质传所受之阻力,而提高外部质传之速率,即可增加萃出率。而对儿茶素类之萃出率在实验流速5- 12.5 ml/min范围中,以12.5 ml/min者最低。二氧化碳用量方面,增加用量可增加咖啡因和酯型儿茶素类之萃出率,但对非酯型儿茶素类并无显着之影响。以二氧化碳/茶叶之重量比为88:1,是实验范围中表现最佳之条件。以上述二氧化碳使用量,溶剂流速设定为12.5 ml/min,操作温度为313oK,压力为25 MPa之条件下,可去除约43 %之咖啡因,儿茶素类仍有70 %被保留,且保留之儿茶素类以酯型为 主。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剂萃取包种茶茶叶中之咖啡因,咖啡因之萃取率主要受到萃取时之操作温度与压力之影响,而茶叶润湿率之影响并不显着。在儿茶素类方面,非酯型之EC萃取率受到茶叶之润湿率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之影响,而操作压力之影响不显着。然而,茶叶之润湿率、以及操作温度与操作压力对同样之非酯型之EGC萃取率均有显着的影响。在酯型儿茶素类方面,ECG的萃取率不受茶叶之润湿量、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之操作温度与压力之影响。然而,EGCG之萃取率却只受到茶叶之润湿率影响,可能与其具有高极性之性质有关。综合以上之结果,将包种茶茶叶磨碎至粒径80 mesh,加25 wt%水润湿均匀后,在操作温度333°K、压力25 MPa、流速12.5 ml/min881之二氧化碳/茶叶重量比之条件下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咖啡因与总儿茶素类有最大之分离率。以此条件,可去除包种茶茶叶中50 %之咖啡因,而总儿茶素类之保留率高达94%

论文名称: 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蔬菜残留农药之方法开发研究(陈怡如 陈美莲)
[
摘要]
  由于长期食用有农药残留之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蔬果之残留农药检验相当受重视。为能准确、有效且快速检测蔬果之残留农药,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不断的在改进与创新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良好的萃取剂,因此,本研究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蔬菜之残留农药,以残留农药检出率高的小叶菜类蔬菜为对象,针对残留性强的有机氯类农药中的α-安杀番( a-Benzopin)与β-安杀番(b-Benzopin)以及使用广泛之合成除虫菊类农药之赛灭灵( Cypermethrin)与弟灭灵(Deltamethrin)进行分析检测。经实验结果显示,设定萃取条件在萃取压力2800 psi,萃取温度50℃,10分钟静态萃取与30分钟动态萃取时间以及添加30μL甲醇修饰剂时,α-安杀番的平均萃取回收率是83.83 ±5.86%β-安杀番是85.64±6.17%,赛灭灵为92.17±6.06%,而弟灭灵则为91.21±11. 20%。利用本研究之方法可检验出市售的A菜中有α-安杀番与弟灭灵之残留,显示本研究之分析方法适用于小叶菜类蔬菜残留农药之检验。但在样本干燥除水的过程会导致萃取回收率降低,未来应再对于样本的除水方法加以改进。以超临界流体进行蔬菜残留农药之萃取,可避免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节省有机溶剂的使用 ,并能自动化完成萃取。该方法与传统上使用有机溶剂作为萃取剂之农药多重残留分析法相较之下,显得既快速又简易,且回收效率高。未来,可再扩大分析其它种农药类,使超 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具有多重农药残留萃取分析的功能。

  论文名称: 二氧化碳萃取红参须萃出油及其皂甙类之成分(王煌忠 张杰明)
 [摘要]
  自古以来人参在中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具有各种疗效,甚至作为抗癌治疗试剂,探讨人参的有效成分对其医学应用上有很大的帮助。传统上,人参是以热水、甲醇、乙醇等有 机溶剂萃取其中有效成分。本研究探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人参抽出物及其皂素类的可行性。实验采半连续萃取方式,温度控制在308 K~333 K,压力控制在10.4 MPa~31.2 MPa的范围内操作,定温升压,萃出油产率随密度上升而增加。但定压升温,萃出油产率在高压(24.2MPa以上)随萃取温度升高会增加,但低压范围(10.4 MPa以下)却随之减少。非平衡状 况且相等二氧化碳使用量时,高流速之萃出油产率较高,证明流速仅影响人参粉粒外部质传阻力。甚至添加46 %95 %乙醇之共溶剂时,比较二氧化碳萃取和传统萃取之人参萃出油率与人参皂甙含量,结果显示CO2+ 95%乙醇共溶剂的效果是最接近传统的萃取效率。最后,333 K31.2 MPa,及顺序添加95%乙醇共溶剂及95%吸收剂时,每克人参中最大可萃出约0.1克含153ppm皂素之人参抽出物。最佳的酒精索式取时,每克最大可萃出0.25克含2028ppm皂素之人参抽出物。

  论文名称: 利用超临界溶液结晶技术分离2,3-2,6-二甲基之研究(王德政 戴怡德);  
[
摘要]
 2,6二甲基是高品质合成纤维的主要原料,但是它通常和各种二甲基异构物同时存在于反应产物中,而且这些异构物难以利用传统的蒸馏、吸附或溶剂萃取等方式加以分离。所以吾人便发展一新的分离程序,期望能获得高纯度的2,6-二甲基 本研究是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剂,结合超临界萃取与晶体成长技术,开发一新的分离技术以分离2,3-2,6-二甲基,其特色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于由萃取罐和结晶罐所组成的系统中,藉由温度的改变使萃取罐和结晶罐中的溶质溶解度改变,并将压力操作于交叉区内,利用交叉区特性使其一溶质于结晶罐中因过饱和而持续成长,另一溶质则因未饱和而留于溶液中,如此便可同时进行混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结果显示萃取罐内可以获得高纯度的2,6-二甲基产物 ,而且产率高于65%,而结晶罐中则由于泄压时溶质(包含2,3-2,6-二甲基)析出。仅能得到纯度约80%的2,3-二甲基产物。

论文名称: 淀粉水解酶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中反应之研究(陈亚雷 刘怀胜)
[
摘要]
  本实验探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中,进行淀粉相关酶(包含β-amylaseisoamylase)水解淀粉的反应,并与常压系统中的淀粉水解反应做一比较。另外,本实验也探讨β-amylase 作用时,温度为50℃与pH4.5时有最佳产率。 根据实验结果β-amylase在常压下反应最适pH值为5.2,在超临界系统中为5.7;而β-amylaseisoamylase系统常压下反应最适pH4.5,在超临界系统中为5.0。搅拌器转速方面:若以soluble starch当作反应基质,常压下最佳转速为250 rpm﹔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中则为150 rpm。当以 Amylopectin starch为反应基质时,常压下最佳转速为750 rpm﹔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中为500 rpm﹔但随着溶液粘度的下降,亦应将搅拌器转速适当降低。 分别置于常压与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中做一比较。分别以其最佳的缓冲溶液pH值和搅拌速率来操作,当我们使用低黏度的soluble starch溶液当作反应基质时,无法显现出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功用;但是若使用高黏度的starch amylopectin 溶液当作反应物质,则可明显看出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统中的反应速率比常压系统的反应速率快,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溶液的浓度增高而更加显着。

论文名称: 超临界流体染色法对细丹尼聚酯织物染色之研究/The Research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Dyeing Method for  Fine Denier Polyester Fabric/(王佐仁 廖盛焜)  
[
摘要]
以超临界流体对纺织材料进行染色是一种新的染色技术,此技术系利用二氧化碳在临界压力与临界温度的状态下对有机染料有极佳的溶解性来进行染色,Saus已证实它适用疏水性纺织材料的染色,但是一些影响染料溶 解的因子却未曾被讨论,本研究即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染细丹尼聚酯织物,以探讨最佳染色条件,本研究是以实验级的超临界流体染色设备进行,设备具有一具容量为180毫升的高压釜,而染色的操作系以同时升温升压的方式进行,结果显示,染色压力超过3000psi,样本可以去除色差及染斑的问题, 3500psi的压力可以得到最大的染着量,染色温度以120~130C为宜,染色完成释压时,若使用多次释压 - 再升压的操作,将会增加流体,染料与织物的接触机会而提高样本的均染性及染着量,因为样本的染着量与染色时所用的染料浓度有线性的关系,因此可以用调整染料浓度来控制色相的深浅,且织物的pH=5,对染色最有利,除此之外我们也证实将样本压吸DMFDMSO可以提高样本的染着量一倍左右, 而且以我们所建议的条件染色对聚酯纤维材料的结晶性质及热性质的影响皆不明显,且样本在染色后也不需要还原洗及烘干的处理,藉由适当的操作条件,超临界二氧化碳将能够更容易的被使用在实际的染色工程中以除去传统染色工程中废水处理的困扰.而此项新技术也将在环保意识提高的前提下越来越受到重视.

  论文名称: 对苯二甲醇,对苯二甲醛与对苯二甲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溶解度量测与关联(傅君豪 李亮三)
[
摘要]
  本篇论文在测量对苯二甲醇, 对苯二甲醛及对苯二甲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从实验中得到对苯二甲醇在200-280 bar313.15-338.15°K 的完整数据, 并以状态方程式, Chrastil 的经验式及 Zlger-Eckert 的半经验式做关联, 其中状态方程式和 Zlger-Eckert 的半经验式, 因临界性质和沸点资料的缺乏, 无法得到理想的结果, 而经由 Chrastil 的经验式关联的参数, 其计算溶解度绝对平均误差小于6%, 可在不同温度下做溶解度的预测.  本论文由容解度数据及方程式的关联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 在本实验系统中, 溶解度和化合物中官能基的极性强度成反比, 所以以溶解度 对苯二甲醛>对苯二甲醇>对苯二甲酸, 第二, 物质的临界性 质和沸点对热力学模式的计算影响很大, 其中沸点最好有正确的实验数据, 可减少估算临界性质, 蒸气压和离心因子时的误差.

  论文名称: 高压操作下固定床中之质传行为(傅孟翔 谈骏嵩)
[摘要]
  本文分成三个子题目探讨高压操作下固定床中的质传行为。第二及第三章以高压操作下进行氢化反应的滴流反应器为研究主轴,分吃探讨氢气于混合溶液的溶解度、总液相占据率及轴向分散。第四章探讨在超临界 流体脱附程序中,流体、固体间的界面质传阻力、颗粒内部扩散及吸附平衡对质传行为的影响。在第二章〞高压操作下氢气于正己烷及二环戊二烯混合溶液中之溶解度〞中,本文分别于313°K343°K、及363°K三个温度 2.07MPa5.52MPa六个不同压力及三种不同液相进料比下,使用连续式操作法量得氢气-正己烷-二环戊二烯三元系统之相平衡组成数据。依据文献所提供之氢气纯物质的逸压系数将 Peng -Robinson 状态方程式中氢气的温度相依函数加以修正,其在含氢气的二元系统中可以有效的改善 Peng -Robinson 状态方程式估算氢气溶解度时所产生的偏差,应用在本文所量度的含氢气三元系统上亦较原始Peng-Robinson 状态方程式确认。并藉由此状态方程式计算出氢气于正己烷及二环戊二烯混合溶液中的亨利常数。在第三章"滴流反应器的液相占据率及轴向分散"中,本文以脉冲式进料之动态法于高压操作下量度滴流反应器中的总液相占据率及液相轴向分散系数。三种不同粘度的碳氢化合物(正已烷、环己烷及正戊醇) 氢气分别为量度系统的液相及气相流体。文中并探讨液相质流率、粘度、密度及填充颗粒大小等系统变数对总液相占据率及液相轴向分散系数的影响,同时提供适用于低液相雷诺数区域的总液相占据率及液相轴向分散系数的关系式。在第四章"以致密流体脱附活性碳上之苯酚"中,分别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一氧化二氮及 HFC-134a 在固定床操作下脱附强极性吸附质(苯酚),其中以超临界一氧化二氮的脱附速率最快。在三种流体操作下,皆显示流体与固体间的界面质传阻力在脱附苯酚的程序中并不显着。文中以两种数学模式拟合实验所得脱附率曲线。由拟合得到的有效扩散系数来看,流体密度越大,内部扩散所造成的质传阻力越大。

论文名称: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猪只内脏中之游离胺基酸及鹅肉之胆固醇与磷脂质之研究(蓝佩菁 林亮全
[
摘要]
  本文试验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溶剂,加入乙醇为极性助萃剂,探讨猪内脏中游离胺基酸之萃取量,并探讨不同助萃剂浓度和时间对萃取量之影响。另探讨饲精中添加不同油脂来源之白罗曼鹅,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其肌肉中之胆固醇与磷脂质。猪内藏以单独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无法萃取出游离胺基酸;而添加乙醇为助萃剂时 ,渐有游离胺基酸被萃出。游离胺基酸萃出量,则随时间延长而仍有游离胺基酸会被萃取出来。猪肝以添加40% 乙醇为助萃剂、萃取时间 2小时可得最经济之游离胺基酸萃取效果。 猪肺以添加30% 乙醇为助萃剂、萃取时间 3小时可得最经济之游离胺基酸萃取效果。 猪脾以添加30% 乙醇为助萃剂、萃取时间 3小时可得最经济之游离胺基酸萃取效果。 游离胺基酸萃出量以脾脏为最高。 4300psi3300psi 之超临界二氧化碳并用乙醇助萃剂萃取,确实可自猪只之内脏 ─肝脏、肺脏、脾脏中萃取出胺基酸。且以 3300psi压力之萃取率,肝脏、肺脏、脾脏依次为151313813032mg/100g ,较之以4300psi 压力者为高。饲量中添加不同油脂来源之白罗曼鹅,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其肌肉中之胆固醇及磷脂质萃取量,随添加油脂之饱和程度降低而降低;以添加油脂饱和程度较高之椰籽油组,胆固醇及磷脂质之萃取量最高,分别为5.02709.13mg/100g ,添加油脂饱和程度较低之大豆油组最低,分别为1.36286.98mg/100g

  论文名称: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分子筛13X的吸附与脱附(赵冠渊 汪上晓)
[摘要]
  陈正兴于199年量测了二氧化碳在活性碳上之吸附研究,在次临界温度状况下,当操作压力在流体的饱和蒸汽压附近,因吸附剂孔洞内发生气液共存造成吸附量的大量提升而产生不连续点,在脱附时,由于凝结的液体要蒸发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有迟滞回路(Hyteresis Loop)的出现,在孔洞内发生气液共存,孔洞必须足够大使液膜形成,因此吸附剂内如无足够的中孔洞(mesopore),迟滞回路不会发生,为证明上述观点,本研究以一 孔洞分布较为狭窄的分子筛13X当吸附剂,以体积法实验装置来量测大压力范围下,温度从284K314K之二氧化碳在分子筛13X之等温吸附与脱附曲蜗u。在超临界温度,吸附曲线会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至一饱和值,而后逐渐下降,脱附过程无迟滞回路的产生。在次临界温度,吸附曲线会在 饱和蒸汽压附近产生不连续点,且在脱附过程并无迟滞回路的产生。在平板状无孔洞状况下的SLD模式,适合拟合较大孔洞的吸附剂,对于具有细窄孔洞的吸附剂并不适合,改良过后在夹板及圆柱孔洞内的模式比原模式 更适合来拟合分子筛13X,虽然还是无法定量的分析吸附曲线,但已可以更逼近我们的实验数据了。

论文名称: 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脂原料于绍兴酒酿制之探讨(钟耀年 刘益善)
[摘要]
  绍兴酒是曲酿酒类的一种,也是台湾省烟酒公卖局的畅销酒类之一 。绍兴酒的制作除酒曲使用部分小麦所制之麦曲外,其余原料皆为 白米 ,故原料米之品质对酒之优劣有决定性影响。糙米米糠中所含营 养物质丰富(如蛋白质、脂肪等),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及色素对酒液之色香味有不良影响。因此酿酒用米须经精白,但绍兴酒中胺基酸 成分比其它酒类要高,所以原料中之蛋白质要保存,而会影响风味之 不良成分则要去除。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理想萃取溶剂之大部分优点。若以超临界二 氧化碳来脱脂,则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对不饱和脂肪酸之溶解度比饱 和脂肪酸高,且不会萃出蛋白质,故不但可以避免不饱和脂肪酸对香 气之影响,也可避免精白过程之耗损,提高原料米的利用率,更可保存原料米中蛋白质及胺基酸,而保有绍兴酒之特有香味.本研究拟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来萃取酿酒原料之油脂,期望能将原 料中油脂成分降低,提高原料之油脂饱和度,并探讨压力与温度对超 临界二氧化碳脱脂的影响。接着以脱脂后之原料酿酒,以了解超临界 二氧化碳脱脂对绍兴酒之制成是否有正面的效果。其主要成果分述如下:
   (1)
本实验以连续流动法测定酿酒原料在压力 40005000psig,温度 4060℃之 CO2 中的油脂萃出量及溶解度。结果发现在 4500 psig60℃的条件下,不论是糯糙米、蓬莱糙米或碎小麦在 油脂萃出量 、溶解度与脱脂糙米之含油量及饱和度上,均具有最佳的 效果。糯糙米之值分别是 0.3147g0.1474g/l2.23﹪及 0.375。蓬莱糙米之值则为 0.4283g0.2006g/l3.38﹪及 0.224。碎小麦之值则为 1.0206g 0.4780g/l1.27﹪及0.233。另外以 SC-CO2 脱 脂对原料米之外表会产生较多破洞,但对内部构造没有影响。      
  (2)
曲菌主要的酿酒有淀粉分解 (α-amylaseglucoamylase) 及酸性蛋白质分解酶 (acid proteaseacid carboxypeptidase)。以各种不同原料制曲后,各酶力值中,米曲以原白米曲及 SC-CO2 糙米曲表现为佳,麦曲则以原小麦曲及 SC-CO2 小麦曲最好。脱脂白米曲的酶力均比原白米曲低,但脱脂糙米 的酶力则比未处理者高很多 。小麦经超临界二氧化碳脱脂处理后, 使其曲中之淀粉分解酶活性降 2030﹪,酸性蛋白质分解酶  活性提高 3050﹪。
  (3)在酿成酒之成分分析上,加入 SC-CO2 麦麸曲之处理酒其色度较高,吸光度可提高 5070﹪,有加速熟陈的效果,但麸曲之蛋白质分解酶活性较低,故酒中胺基酸含量较其它处理低;以糙米为 原料之处理 酒其酒精度最低,但总酸度最高。其余酒液成分大致与对照酒相当。
  (4)在将酒液以 GC 分析之挥发性香气成分上,经气相层析仪分析后,除酯类中之 Ethyl lactate 含量降低与 Ethyl caprate Ethyl paltimate 含量增加有一致的效果外,其余均互有高低。各处理酒之乙酸乙酯以处理一(含现用的米曲、醪米饭及脱脂麦曲)与处理五(含脱脂精白米曲、脱脂麦麸曲及脱脂精白醪米饭)的含量较高,而以处理四(含脱脂精白的米曲、醪米饭及脱脂麦曲)与处理六(含脱脂糙米曲 、脱脂糙米醪米饭及脱脂麦曲)较低。         
 (5)最后在品评结果上,各处理酒依品评员之喜好顺序排列后,经统计分析发现其差异虽不显着,但由其排序中仍可看出使用脱脂麦 曲 (处理一) 或脱脂麦麸曲 (处理二与处理五) 的绍兴酒其品评结果较对照酒佳,显示使用 SC-CO2 脱脂后的麦曲或麸曲所酿成之绍兴 酒,确可改善绍兴酒的品质。

  论文名称: 超临界流体技术萃取中药材,茶叶,贝类中有机氯化合物残留量之分析研究(邓慧卿 凌永健)
 [摘要]
  传统对于生物样品之制备方法包括液-液分配法、索氏萃取法、固相萃取法、胶渗透层析法等,这些方法的一般缺点为耗时,且须耗用大量溶剂,故本研究拟发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及线上净化方式,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之较佳萃取效果及GC/ECD低侦测极限的优点,快速简易地分析来分析市售常用中药材、茶叶、贝类中有机氯污染物之残留量。本论文分为两大部份: I、中药材及茶叶中长效性有机氯农药残留量之分析 。本实验选用修饰剂种类、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萃取时间、动态萃取时间、吸附剂数量等变因作为最适化萃取条件之探讨,结果以纯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压力250 atm、萃取温度50 ℃、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填充2 g硅酸镁之线上净化方式为最适化萃取条件。以此最适化萃取条件来分析市售常用中药材、混合科学中药制剂及茶叶中之十六种长效性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并探讨其适用性。贝类中长效性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残留量之分析。本研究主要目的即为国际贝类监测计画,建立台湾地区性贝类中之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分析方法。利用第一部份超临界流体萃取之条件,以寻找最佳净化方式,兼顾萃取回收率及脂类干扰之去除。分析台湾西南沿海、马祖及金门地区、大陆厦门沿海地区所采集之贝类,调查台湾沿海受有机氯污染物污染之情形,并探讨方法之适用性。

  论文名称: 在超临界流体中进行聚合反应之研究(华寿崧 胡德)
[摘要]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处理高分子上, 近年来受到许多化学家与高分子学者的重视。由于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聚合反应之溶剂具有优于其它一般溶剂的性质, 例如: 质传速率为一般溶剂的百倍; 挥发性高 , 不易残留; 于窄化所得聚合物之分子量分布范围大小及藉由温度、压力等条件的调整可控制所得聚合物之平均分子量大小。由于以超临界流体作为溶液聚合法之溶剂具有这些优异的特性。本论文之研究目标即利用超临界流体的上述特性, 探讨在超临界一氧化二氮及超临界丙烷中进行苯乙烯沉淀聚合反应的情形, 并比较个别条件之优劣处; 由实验结果发现确能有效窄化所得聚苯乙烯之分子量分布范围及可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所得聚苯乙烯的平均分子量。并尝试利用金属莘触媒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殊高压环境下聚合对位性聚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