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水和土地不是父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的借款。——古印度格言。
  水是万物生长的源泉。然而近年来我们的母亲河却频频告急。枯水、断流、干旱、荒漠化、洪水、水污染已成为频繁出现的名词,而在这些名词背后的则是我们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
  如果以子孙的生存环境恶化来换取今天的GDP增长,那么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么沉重的罪责呀!
   
2012425日,温家宝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讲话,称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0.06.30/23:50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创新开发
 
   王振锟(http://www.sfst.net.cn; 联系电话013099434390)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超临界多元流体技术可迅速、完全和安全的综合治理内陆湖的优越性, 可实现治理对象的资源化,变废为宝
关键词: 超临界 超临界多元流体 超临界水 超临界水氧化 内陆湖
  
遵行“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环境保护决定的文件精神, 特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召开的循环经济与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高峰会上,公开发布我们对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创新开发研究成果与计划实施方案, 敬请参加会的领导专家代表予以指导。
  
 (一) 生态溶媒及溶质的超临界多元流体
   
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该流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之上的一种特定流体,它兼有液体、气体溶媒与溶质的特点,既是一种很好的分离溶媒,又是一种良好的反应介质,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与超临界水, 超临界二氧化碳常用于萃取脂溶性的天然有机物中的有效成分,超临界水则用于大型热电站发电可有效降低能耗。由于超临界水, 临界二氧化碳的介电常数较低, 属于非极性溶媒, 在应用上受到极大的限制,1974PeterPanzer经试验发现,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内夹带少量的有机溶剂, 可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有机物的溶解度, 从此就把被夹带的这一少量有机溶剂称之为夹带剂(Entrainer),其夹带量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定义为不超过主熔媒的15%,所使用过的夹带剂品种至今仍局限在十种左右, 每次夹带的夹带剂往往是单一品种。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试验室条件下测定的夹带了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的理化参数, 无法考虑到工业应用上的更关键的边壁效应与放大效应问题, 在产业化进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超临界多元流体(Supercritical multi-element fluid)技术应运而生,超临界多元流体技术最早是由云南省专门从事超临界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王振锟高级工程师率先提出来的, 其把“超临界多元流体”定义为“在超临界水或超临界二氧化碳状态下,多种高效均质互溶或高效均匀混合的多元溶媒组成的超临界多元流体, 其中至少有一主要组份是处在超临界状态下, 这一超临界多元流体, 不仅是优良的分离溶媒, 而且还是具有多功能作用的生物、化学反应介质。”  王振锟高级工程师曾先后在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上发表过“超临界多元流体传质·反应过程开发(Ⅰ、Ⅱ、Ⅲ、Ⅳ、Ⅴ、Ⅵ)”的六篇论文,系统地论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超临界水萃取、超临界水氧化及其夹带剤(Entrainer) 应用技术的局限性。而“超临界多元流体新技术” 则可更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环保、新能源、稀贵金属、纳米材料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无三废污染的国际化的保健食品开发、国际化的中成药开发、新兴城市的生活废水有效处理、农副土特产的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处理、生物新能源开发、内陆湖的综合治理、传统工业污染物的零排放……, 更是其它开发技术难以凑效           对超临界多元流体的认识, 我们还可回归到从地球的诞生进化历史来理解,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时,地球表面覆盖着1,200℃温度与10Mpa压力, 地球大气以大量水蒸汽、一氧化碳及氮气为主体,组成超临界多元流体;到45亿年前,由于宇宙能量的放散,地表温度的下降,导致大量水蒸汽的凝缩,全球浸沉在海水中,当时的海面温度是150,大气压为1Mpa,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氮气组成;在此后的5亿年间,经过地球核心内部超临界多元流体传质反应作用,地壳大规模变动,生成大陆的高山和河流,火山气体中的盐酸形成酸性雨不断溶解地表岩石,金属离子流入海中,被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所吸收形成碳酸盐的地壳,当时的地表温度是30,大气压为0.1Mpa,在此温暖的条件下,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的生命。在后来的40亿年间,,二氧化碳在地球生命体的诞生演变进化过程中及生态平衡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超临界水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应用技术,具有巨大的可持续性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因此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以及以水、二氧化碳为主体组成的“超临界多元流体”, 不愧称之为“生态传质溶媒及溶质”。
 
 (二) 国内外治理内陆湖的技术进展及存在问题
    内陆湖泊被污染主要原因:内陆湖周边城市人口膨胀;不合理的传统工业产业化开发;生态建设开发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难以保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酸性雨的污染;大规模盲目围垦;湖区用水过度;城市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乡村农药、化肥的过度超标使用,造成了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每年排放的污水约500亿立方米,其中一半以上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投巨资兴建了大量常规生化二级污水处理厂后,虽然在解决水环境污染、缓解水资源紧张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不应忽视,内陆湖泊、景观水体和近海的富营养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元素并没有在污水处理厂内得到完全去除, 甚至还带来COD的二次污染。
   
在回归自然观念浪潮的推动下, 国内外环保科技人员又重新开始认识到生物稳定塘、湿地系统的污水自然处理技术的优势。自然处理系统(Natural Treatment Systems)分为稳定塘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系统(Aquatic Systems)是通过水水生生物系统(菌藻共生系统和水生生物系统)对污水进行自然处理的设施。土地处理系统(Soilbased System)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对污水进行净化的设施。自然处理系统目前特别适宜治理一些远离城市、市政污水管网不完善的地区,如风景旅游区、度假村、疗养院、别墅区等这类分散排放的污水,常规的二级生化处理技术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自然处理技术,可以节约资金,就地解决水污染问题,保护水环境。
   
自然处理技术,对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和水污染严重的大型湖泊如滇池、巢湖、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白洋淀等则难以凑效, 人们不尽要问日本的琵琶湖,也是内陆湖,当年的湖水污染不是跟我国的这些湖泊的情况很相像吗? 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在综合治理琵琶湖的过程中, 虽然也在零星分散的污染源头采用了自然处理技术,但不是单纯依靠自然处理技术,日本综合治理琵琶湖,前后已历时数十年, 投资数百亿美元,显然日本综合治理内陆湖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不宜照搬。
   
目前国内外许多大专院校以及各国政府所属的科研单位,耗巨资进行重复研究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单纯超临界水氧化(SCWO) 技术, 姑且不论工艺设备工程等诸多问题在技术上的可靠性, 仅只所需的基建投资及运行费用就令专家学者叹为观止, 今以滇池为例, 流入滇池的城市生活污水每天40万吨, 年处理量约1.5亿万吨, 用单纯的超临界水氧化(SCWO) 技术处理, 除可回收纯净水外, 有机质全部氧化为污染大气环境的二氧化碳, 似乎可称之为得不偿失。
  
 (三)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技术基础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包括源头污水处理、湖底污泥处理、水体蓝藻红藻处理、酸性雨宏观调控、生态化肥农药开发、传统工业的零排放工艺开发。治理目标是污水处理资源化、污泥处理资源化、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与工业有机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严防突发人畜恶性病毒病菌传染病的传播。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包括超临界水多元流体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两大体系。
3.1
超临界水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中的应用
3.1.1
城市生活污水的超临界水多元流体连续制氢新工艺: 根据超临界多元流体的定义………产业化的目标是获取更多清洁氢能源, 不仅可实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零费用, 还有望实现城市生活污水的资源化, 增加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经济收益
3.1.2
污泥淤泥的超临界水多元流体连续制氢新工艺: 主要用于处理含有机质较多的污泥淤泥, 其机理和3.1.1节介绍的相同, 亦可混入城市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3.1.2
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的超临界水多元流体连续制氢新工艺: 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发酵酒精厂、味精类氨基酸发酵厂、柠檬酸类有机酸发酵厂、化学法造纸厂、化学法皮革厂及肉联加工厂等轻工行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由于组份各不相同,不能用统一的工艺设备进行处理, 经处理排放的废水, 往往不能达标,而且处理费用也较高, 环保部门很难监测与管理, 但这些工业废水的共同特点是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 因此可以考虑推广超临界水多元流体连续制氢新工艺。和火法燃烧发电工艺相比, 能量转换率高, 尾气无污染大气环境的SOxNOx气体排放。
3.1.4超临界多元流体水氧化(SCWO)工艺在综合治理内陆湖中的应用: 超临界多元流体水氧化工艺,就是在超临界水氧化(SCWO) 技术的基础上, 选取分步萃取氧化反应,添加多元催化剂的超临界水氧化等改进措施, 旨在降低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压力与温度, 减少投资及操作费用。超临界水氧化(SCWO) 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odell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可以快速把一切有机物, 完全氧化为水、二氧化碳、氮、氯化物、硫酸盐和磷酸盐等无毒的无机物成份,无论它们是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甚至是炭疽热、非典、禽流感病毒。几乎立即被氧化破坏与灭杀。在综合治理内陆湖中, 可开发一种移动式的超临界多元流体水氧化(SCWO) 装置, 在遇到一些突发危急事件而严重危及内陆湖安全时,能迅速、完全和安全的摧毁一切化学或生物的毒素。
3.1.5
交联聚丙烯酸钠树脂类高强吸水剂在综合治理内陆湖中的应用: 交联聚丙烯酸钠树脂类高强吸水剂,具有吸取自身重量200倍到1000倍水的能力, 可用作水上客轮湖边宾馆与公园公共厕所间的干基吸附剂, 进一步杜绝水体污染,使用过的吸水剂,统一集中于超临界水多元流体连续制氢系统处理。
3.2
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中的应用
3.2.1
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清除蓝藻红藻新工艺: 根据超临界元流体的定义, 可把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蓝藻红藻以及易于降解又无毒的少量有机溶剂,组成均匀混合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处理系统,即可分离出已灭杀的蓝藻红藻, 回收二氧化碳循环使用, 这一新工艺还可在常温条件下灭杀水体中的病毒、病菌、有害寄生虫(如血吸虫) 、蚊虫卵……等, 特别适宜于处理景观水体
3.2.2
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提取内陆湖污泥淤泥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新工艺: 湖沼沉降污泥,实际上就是新生的地质构造层,它是各种生物体经过复杂的地质生物化学重组所形成的产物,以及各种低级和高级的细菌等微生物生命代谢的结果。原始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地质生物化学物质的作用下, 形成了在沉积物中具有光谱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大部分金属物在这个特殊的封闭的水底环境中结合成金属有机结合体,形成各种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物质酶和维生素。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分步选择性萃取新工艺, 可把这些生物活性物质, 分步萃取出来, 国外某科学家, 已从淤泥中提取出一种比“伟哥”作用更强的“天然伟哥”,从淤泥中开发各种高附加值产品潜力广阔。
3.2.3
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提取农业废弃植物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新工艺………农业废弃植物中还含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较名贵的有天然油菜内酯(BR) 、二十八烷醇、辅酶Q10、超氧化歧化酶SOD、花青素(Anthocyanins)天然功能性食用色素、天然杀虫剂的生物碱、天然维生素、结晶蛋白质等,可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3.2.4
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回收精制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溶剂: 选用超临界多元流体在线吸附解析精馏创新技术, 可用于回收工业废水中的腈、酚、链烷、环烷、烯烃、芳烃、萜烃、脂族鹵代烃、芳族鹵代烃、醇、醚、酮、醛、酯、脂族硝基化合物、芳族硝基化合物、胺、酰胺等有机溶剂, 其机理就是先用憎水性大孔径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溶剂后, 再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多元流体解析出所吸附的有机溶剂, 对高沸点的有机溶剂, 还需进一步采用超临界多元流体精馏装置精制。目前国内新建许多锂离子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电池生产厂, 耗用大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N-Methyl-2-Pyrrolidone), 由于其比重为1.027g/cm3和水相近较难分离回收, 我们曾建议南方某厂采用这一超临界多元流体在线吸附解析精馏创新技术治理高浓度的N-甲基吡咯烷酮工业废水。此外是流化床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时,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含腈工业废水, 也特别适宜采用这一创新技术回收有机腈, 和北方某厂计划采用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相比, 其优势在于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能耗少、国产设备可靠、并能回收有机腈
3.2.5
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超临界多元流体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 我国内陆湖一般都是鱼米之乡, 农副产业较为发达, 为了保护可贵的内陆湖生态资源, 特建议在内陆湖周围兴建一批无三废排放的超临界多元流体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 对粮蜂等产品, 特别适宜采用超临界多元流体深加工技术, 其附加产值较高, 现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过发明专利证书的有:超临界多元流体加工茶叶的方法及产品(授权发明专利证书号第74231);超临界多元流体萃取精馏烟草的工艺及装置(授权发明专利证书号第146452); 超临界流超临界多元流体萃取精馏装置(授权专利证书号第563849);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花粉进行脱臭保鲜(授权发明专利证书号第33448),其中超临界多元流体精制蜂产品项目曾列为1993年度的国家级火炬计划。此外超临界多元流体深加工技术, 适宜用于花生、大豆油脂产品的深加工, 粮食产品脱农药残留物及麦麸、米糠深加工。
 
   (四)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4.1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优越性, 首先从技术基础上说,能迅速、完全和安全的综合治理内陆湖, 源头把关杜绝污染源; 从宏观调控方面说,在所处理有机物的过程中,没有SOxNOx气体排放, 有可能使酸性雨的危害面积逐渐减少; 充分考虑了治理对象的资源化尽可能的提高回收产品的高附加值, 有可能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4.2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可行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 
   
超临界水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综合治理内陆湖方面的可行性, 在国内外历经了数十年的基础研究的验证, 在理论上与技术上是可行的; 从国内的技术力量剖析, 我国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水及超临界水氧化(SCWO) 应用技术的科研人员较多, 仅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以实验室研究成果为主的论文计6000多篇, 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的发明专利1000多项, 我国在开发石油化工煤化工及超临界水发电产业中, 造就了大批的从事高温高压工程技术人员, 完全有实力开拓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实用技术; 从我国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剖析, 我国在自力更生发展合成氨产业中, 全部高温高压设备均由建设单位,直接择优分散安排在众多的三类压力厂制造, 减少了中间供应商, 降低了基建投资, 合成氨厂直接向制造厂进行高压设备订货的经验, 值得借鉴。 
    (五) 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实施方案:
    5.1对本文初步提出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十项方案, 计划筹集1000万元资金, 组建超临界多元流体综合治理内陆湖的研究发展中心, 进行产业化的开发与推广工作。
    5.2
对城市生活污水的超临界水多元流体连续制氢新工艺的开发, 原计划吸取国外化工工程承包公司经验, 首先从国内外文献中筛选可靠的试验数据, 参考国内外的有关发明专利加以进一步的创新,融合汇集现代石油化工煤化工成熟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工艺与装置,直接设计实用型的综合治理内陆湖的创新开发工程的基础设计,再对其中关键性的个别化工单元操作, 按比例缩小, 进行工业性试验修正设计参数, 可有效的缩短工程开发周期。            2006115日于昆明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振锟 “超临界多元流体传质·反应过程开发()
  第一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1996,21-29
2.
王振锟 “超临界多元流体传质·反应过程开发()
  第二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1998,294-297
3. 猪股 宏 新井 邦夫 超臨界流体技術の现状と将来展望 化学装置1999年2月号27—30
4. 分子触媒による超临界二酸化炭素および液化プロパンの变换 化学装置1999年2月号52--54
5. K.Arai.And T.Adschiri.Fluid Phase Equilibria.inpress(1998)
6. T.Adsechiri.R.Shibata.T.Sato.M.Watanabe and K.Arai,Ind. Eng. Chem.Res.,in press(1998)
王振锟“迎接21世纪超临界流体新技术的产业革命” 现代化工20013月21-23
8.
王振锟 “超临界多元流体传质·反应过程开发()
  
第四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29月492-497
http://www.sfst.net.cn/index.htm
   
The supercritical multi-element fluid synthesizes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manage the inland lake

 

环境保护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与体现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公平,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当未来30年人口总量、劳动就业和老龄化三大高峰同时来临时,当我们仍按照拼资源、拼消耗的方式去增大经济总量时,当我们仍无法解决城市工业化与二元结构、就业的矛盾时,当经济受益者与环境承担者因分属不同群体而使社会矛盾激化时,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显得非常迫切。

  中国的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发展成本。想了解人们生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就要把代表平均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代表社会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代表经济社会协调持续的人文发展指数、代表城乡差异程度的二元结构指数、代表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的集约化指数加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我们需要一整套新的国家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绿色
GDP核算体系是战略性的一步。今后官员的政绩应该是:创造每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所释放的污染物越低越好;本地区每个劳动者的全负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国土面积所承载的经济总量越高越好。

  我们应该考虑重新调整国土规划。国土规划中的行政区域改革最为重要,因为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区域公平。我们应根据资源、人口、经济总量与环境生态的不同功能,确定不同目的,设立不同标准,调整不同区域,优化配置不同资源。例如,中国多山多丘陵,若以一个或两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域,特别是以水系为界来划分行政区,既有利于区内水土资源的统一开发,也有利于上下游之间的补偿协调,更有利于全面规划与综合整治环境。

  我们应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把区域生态补偿作为重点,还可考虑对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特殊税收政策。政府还应运用市场手段让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生态补偿。富裕人群消费的环境多,应当做出更多的补偿。如城市生活污水收费,用水多的应该加倍付费,特困户在生存用水范围内应该给予补贴;占用空间大的高档住宅、排气量大的汽车也应该向环境付费。对高价值商品还应开征高消费税,并在其中包含一定比例的环境补偿费。此外,必须让污染大户向污染受害者进行生态补偿。我们应提高排污收费标准,迫使企业为节约成本选择治污。总之,用完善的环境付费和环境税收政策,可让高收入阶层拿出更多的钱改善环境,让低收入者享受到更多的环境权益,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我们还应呼吁建立国际环境补偿体系。

  我们还应建立国家产业补偿制度。这是要解决末端产业对于源头产业的利益补偿;解决二、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的利益补偿;解决成品产业对于资源产业的利益补偿。补偿手段应依照资源价格和机会价格,对整个产业体系实施合理的利益分配。我们还应建立有地区差别的环境政策。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分布、自然气候、潜在环境容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要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让公众知道自己呼吸的空气怎样,喝的水怎样;我们要推行环境决策民主化,在影响公共利益的大型工程开工前举行听证会,让公众充分发表意见;我们要实行环境公益诉讼,使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公共利益,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诉讼。我们必须提高环境法律的执法力度,必须改革环境执法体制,必须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

  我们应实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第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它不仅能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还能为生态脆弱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第二是开发新能源。以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大量开发,世界新能源年增长速度已超过
30%。欧盟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要占其能源供应比例10%以上。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中国人口多,资源太缺,生态太弱,必须舍得花费最大成本去投资新能源的开发,并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政策,激励新能源走出实验室得以普及,才是中国惟一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是生态移民。发达地区应划出一定区域建成西部生态移民经济开发区。国家生态补偿资金要重点用在这方面。

  环保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我们一定要最终完成环境文化建设。中国社会的公平诉求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时刻,我们要从环保这个能够使所有人共赢的领域切入,为未来的人类开辟道德与美学的广阔天地。


    
世界现有森林面积与蓄积量现在有多少?

  
据联合国对179个国家调查结果,森林面积为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7%
  其中,俄罗斯森林面积最大,为
7.55亿公顷,巴西为5.66亿公顷,加拿大为2.47亿公顷,美国为2.10亿公顷,中国为1.34亿公顷。
世界现有森林总蓄积量为
3840亿立方米。其中也以俄罗斯为最,为842.34亿立方米,巴西为650.88亿立方米,加拿大为286.71亿立方米,美国为247.3亿立方米,扎伊尔为231.08亿立方米,印度尼西亚为196.09亿立方米,秘鲁为105.93亿立方米,中国为97.89亿立方米。
  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
71.8立方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人均森林蓄积量最高,达244亿立方米,非洲为87立方分米,亚洲和大洋洲发达地区46立方米,欧洲34立方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为19立方米。
 
    森林与人体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所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除尘、杀菌、净化污水、降低噪音、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作用。于是不少人开始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森林的乐趣,去领略大森林对人体的各种益处。
  当你步入苍翠碧绿的林海里,会骤感舒适,疲劳消失。森林中的绿色,不仅给大地带来秀丽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气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而增进健康。
  据调查,绿色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它不仅能使人平静、舒服,而且还使人体的皮肤温度降低
1°-2°,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能增强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科学家们经过实验证明,绿色对光反射率达30%-40%时,对人的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它可以吸收阳光中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使眼疲劳迅速消失,精神爽朗。
  经研究,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松、桉、杨、圆柏、橡树等能分泌出一种带有芳香味的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类气体
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结核、痢疾、霍乱等病菌。据调查,在干燥无林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病菌,而在林荫道处只含60万个,在森林中则只有几十个了。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有害气体。据报道,
0.4公顷林带,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的污染物。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因此森林中的空气清新洁净。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森林和原野里有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物质--负离子,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人测定,在城市房子里每立方厘米只有四五十个负离子,林荫处则有一二百个,而在森林、山谷、草原等处则达到一万个以上。
  此外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
3℃-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围空气湿度提高。
  总之,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为保护大森林出力,让大森林为人类造福
!

污染导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

    新华网武汉4月23日电(记者姚润丰)我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正面临严重威胁,主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天然个体数量已不足500尾,水中大熊猫白鳍豚、白鲟、长江鲥鱼等已濒临灭绝。

    这是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主任李健华在此间举行的
2004年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中透露的。他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严重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域荒漠化日趋明显。具体有三大因素促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正不断加重。

    水域污染导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沿岸仅工业企业及城市年污水排放量就达142亿吨,占全国的42%以上;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过量排放,在长江形成长达56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长江大部分水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江段及支流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工业污水、城市污水的过量排放及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造成饵料生物大量死亡,部分水生生物产卵和索饵场所被破坏,水生生物得不到有效补充,致使水域生产力不断下降,水生生物总量减少,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过度捕捞造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长江流域拥有各类渔船2万余艘,专业捕捞渔民5万人,兼业渔民20余万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日益衰退,而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退趋势。长江淡水捕捞产量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四分之一。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组成也日趋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捕捞生产效益显著下降。

    人类活动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及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围湖造田、采砂作业、疏浚航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些水电工程建设在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改变了长江原有地质形态和水系分布,破坏了长江各类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及生态环境,造成长江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被人为切断,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索饵、产卵等重要栖息繁衍场所不断丧失,严重威胁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生存条件,对长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影响尤为明显。(完)
 
     人与自然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生态新能源资讯信息[本稿由刘  芳提供 woshiwanxiaolei@sina.com

1
、瑞典将在德国建设无二氧化碳电厂
   瑞典国有电力集团Vattenfall日前称,将耗资5140万美元在德国建造世界上首座无二氧化碳褐煤示范电厂。公司发言人 称这种电厂为全世界首座。电厂装机为3万千瓦,预计2008 年投运,地址在柏林东南的施普伦贝格。
   新电厂将使用"含氧燃料工艺"分离二氧化碳,然后再把它永久储存在地下。瑞典公司称,废弃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也可使用该技术,但是研究者称目前还未找到长期储存废气的办法。
   这个示范工程不发电,只生产工厂自己所需要的热能。如果 新工厂达到目标,瑞典公司再继续建设示范电站。他们认为最重 要的是要表明"含氧燃料工艺"商业电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公司希望新发电厂在2015-2020年期间投入商业运行。
   瑞典公司首脑呼吁全世界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并称他与美国官员的讨论使他深信可能找到综合解决方案。排放交易达 到每吨20欧元才能使此项技术可行,因为工业界大幅度降低废 气排放需要高额费用。
   而绿色和平组织则认为Vattenfall 试图欺骗生态学者,并 声称把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是扩大使用矿物燃料的借口。其发言人称,二氧化碳在某些条件下会返回地面,加热地球。此外" 环境有益的电厂",对放弃燃煤转向使用可转换能源和清洁燃料 是个障碍。 新电厂是发展和商业化该技术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Vattenfall公司目前在投资建设环保型电厂项目上面临自己祖国 瑞典的很大压力。图为美国高效燃煤电厂。

2、胜利油田黄河三角洲风能发电项目开发启动
   日前,胜利油田在东营投入4.5亿元,利用当地风能资源优势,着手开发风能发电项目。
   黄河三角洲地势平坦,濒临辽阔的渤海,具有无屏障、风力密度均匀等优势,经有关部门勘测,属风能一类区。据介绍,此 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4.5亿元,装机规模为4.5万千瓦。
   目前,油田在这个地区已建成两个测风塔,测风设备运转正常,并开始收集相关技术数据。预计此项目在明年年底可建成投入运营,用风力发电将成为东营新的景观。

3、浮萍繁殖将为宇航员辅助供应氧气和饮用水
   近日,六0二所与福建农科院合作研究的国家航天高新技术项目 ---浮萍湿养繁殖技术课题项目在该所通过航天部专家组验收。 浮萍湿养繁殖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 前景,引起了我国航天技术专家的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这是六 0二所继为神州五号制造航天座椅后,将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的 又一重要贡献。 
   未来空间站宇航员氧气和饮用水的供应,是制约宇航员在空间站滞留时间长短、影响空间站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六0二所与福建农科院浮萍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浮萍湿养繁殖课题组通过 长期的探索、研究,选定浮萍繁殖作为解决未来空间站宇航员氧 气和饮用水的供应、改善宇航员生存环境的一项关键技术环节。

4、国内最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天津建成供电
  国内最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经过近半年的成功试运行,昨天(523)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开始向天津电网供电。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创造了国内 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等多项纪录,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 ,年上网发电量1.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8万吨。 
   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双港镇,是被国家建 设部认定的我国垃圾发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该工程总投资5.4亿元人民币,引进3台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炉排 式垃圾焚烧炉。这座发电厂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进行运作, 把垃圾焚烧发电,把废渣用来制砖,把余热用来取暖,最终只剩下蒸汽向空中排放,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据悉,目前, 该公司燃烧废渣用于制砖的工艺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年内即将批量生产,投产后,每天可以生产建筑用砖500余吨。而垃 圾焚烧产生的烟气经处理后,排放指标也可达到欧盟标准,达到 居民区的环保要求。

5、我国最大风力电场将于9月在广东省投产装机
 
从电力和气象部门获悉,广东的风力发电、核电等新能源都将迎来一轮高速增长期。广东省绵长的海岸线上,适宜风力发电的区域都已经纳入风电场的建设规划,未来的67年内,广东的风力 发电能力将提升数倍。从广东省气象部门获悉,惠来石碑山10万千瓦风电场拥有近200台风机,将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 。惠来石碑山风电场的建设方广东粤电集团昨透露,这个目前中国最大的风电场有望今年9月份就陆续投产,届时将给广东带来超过2万千瓦的电力供应。

6、壳牌为青海提供太阳能电力
  壳牌中国集团总裁王郁章日前宣布,将为青海省的12个偏远村庄提供太阳能电力。 
 据介绍,壳牌太阳能有限公司将为这些村庄安装中央太阳能 发电系统。这是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中国财政部共同提供资金的一个试验性项目的一部分,将为551个尚不通电的家庭提供电力。 

72010年前出台相关能源法规避资源危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24日指出,中国能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高速度,而不考虑能源发展的承受能力。
  他是在第八届北京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在同一场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周长益透露,中国拟在2010年前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应对当前严峻的" 资源危机"
  据周长益透露,今年国家将加快研究并提出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框架以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建议。当前正抓紧制定 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 旧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同时正 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标准,重要耗 能行业的节能规范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逐步将循环经济 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也分析指出,国家选择电力发展道路: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电力供应,以满足经济发展;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考虑能源发展的承受能力,再考虑经济发展速度。
 国家能源高层的清晰表态,再次向外界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如果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为条件,那么这种能源、资源的消耗就没有必要得到满足。

8"绿色"交通催生CNG市场
  天然气汽车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节能、低污染、经济安全的新型燃料汽车。在国家重视环境保护、车辆安全性能的大背景下 ,天然气汽车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推广和应用。CNG(压缩天 然气)汽车以其燃料价格低、汽车排气污染小、不积碳及车辆部 件损耗小、安全可靠、车辆改装简单、车辆运行平稳等优势得到 了车辆拥有者的广泛认同。 
  就国家而言,环保指标已成为考量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加之能源价格上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越来越 多的消费者青睐天然气汽车。同时,石油资源短缺造成的油价持 续上涨、能源结构调整、治理污染等客观因素,也使人们在寻求新的能源。根据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发展 天然气清洁燃料汽车对于解决汽车排放污染、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可以一举数得。从消费者来说,仅今年半年时间,汽油、柴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累计涨幅超过40%和接近40%,这对以燃油为主的 车辆拥有者来说,加大了车辆的运行成本。

  9
、世界各国争相开发风电新能源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风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风能发电以其“环保、节能”的特点日益引起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德国风力发电目前占总电力生产的3.5%%,美国去年新安装的风力发电设备可满足47.5万个家庭的用电需要。尽管现在的风力发电量不到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但预计到2020年,它将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并在全球范围减少100多亿吨二氧化碳废气。

  10
、苏北沿海具有得天独厚双重优势
  苏北沿海风力资源丰富,苏北沿海海岸线954公里,完全符合风力发电机的风速要求,在苏滩涂和沿海大规模建立风电场,既能够获得海上风力发电的高效率,又能够在退潮期间享受陆上施工的便捷条件,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我国的苏北地区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双重优势。苏北沿海滩涂浅海里建立风电场,不仅风速高,而且湍流低,风力机折旧可延长35%%,发电成本还将大幅降低,完全可以低于煤电发电成本,在长三角这个电力负荷中心完全具备了与火电竞争的条件。同时,苏北沿海处于长三角的腹地,距电力负荷中心很近。据测算,在现有的技术和施工条件下,盐城沿海(含浅海)已具备了8000万千瓦以上的风力发电的开发潜力(相当于全省目前发电总量4倍)。
  另一方面,利用风能资源进行发电,还可以带动风电设备产业的发展。风电设备产业涉及到电机、塔架、风叶、机械传动、数控、输变电机组与设备等行业。如果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风电机制造,在苏北沿海经济带就打造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风电机全球生产基地。
  关键在制定政策和引进战略投资者
  受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风电仍处于起始阶段,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这是经济发达国家促进风电发展的共同作法。我国目前风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有效的政策机制;国内风电设备制造水平不高,风电建设投资大、电价高;风电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风电资源评价工作滞后;缺乏融资渠道,市场的准入阻力大;电价水平与成本、技术不协调。为此,省发改委提出苏北风电发展的政策框架:加大国内投资力度,抓紧利用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确定合理的风电价格;优惠电价政策;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建立科、工、贸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机制;出台清洁能源补贴政策;培育我国风电咨询和服务政策等。
  可以相信,通过政府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真正发挥苏北突出的比较优势,为苏北实现新型工业化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持
  11
、中国青年报:拒绝高耗能的“中国制造”
 
“我们不需要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生态的‘中国制造’。”这是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文教授说的一句话。他为中国以污染环境、牺牲有限的能源来打造“中国制造”,追求过快的增长率而焦虑。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陈史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他告诉笔者,我们应该打造“中国制造”,但不是以牺牲能源为代价。他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在法国,1吨瓷泥能生产200万元的产值,而在潮州,产值却不会超过2万元(潮州陶瓷工业的附加值在全国陶瓷工业产区是最高的)。去年潮州的陶瓷工业产值是160亿元,如果按照1吨瓷泥产值2万元算,消耗瓷泥就达80万吨,这个曾蕴藏丰富瓷泥的产瓷区,如今70%的瓷泥却是从外地买来的。
  最近一期《南风窗》刊登《中国的高耗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一文,谈到首钢不仅是个高污染企业,而且是一个高耗能企业,中国生产1吨钢,消耗能源是日本和韩国同行的两倍。中国这个经济迅速增长、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能源的需求是惊人的,而它对能源的浪费也同样是惊人的。要产生1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消耗的能源是世界水平的3倍,日本的7倍。
  中国的能源浪费对世界原油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去年,我国每天要进口240万桶原油。据美国能源部估计,这一数字在2030年会达到840万桶。说到原油,让人想起电动自行车,这种环保、节约能源的车的发展却受到抑制,而污染、高耗能源的摩托车却大行其道。地方部门分权,助长其崇尚短期、局部利益,不顾大局。一些地方至今还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是因为不能收取税费。我国交通工具消耗的能源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目前中国的汽车达2400万辆,56%的汽车至今还未达到新的污染排放标准。中国也在为这种高耗能的增长方式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因此造成的工业产值和人民健康方面的损失达1200亿美元。这即便对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也是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外资流入大国,每年外资额在1500亿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已达51万多家。这么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看中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资源。比如,1吨瓷泥在外国需要几万元成本,而在中国却只需要几百元钱。一个日本商人曾直言不讳地说,他来中国投资,是因为企业需求的原料日本政府已禁止开采,而在中国还能以低廉的价格买进。中国很多原材料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都十分低廉。比如,钨是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牙齿”,中国却用占世界不到40%的钨矿资源,满足全球80%多的钨需求。如今除中国、俄罗斯钨精矿开采较多外,美国近年没有或很少开采国内的钨精矿,美、日均对钨精矿实行战略储备。一旦国际市场供应紧张,中国钨品供应可能提价时,美国就抛出储备,打压钨价。可是还没等美国“打压”,中国的开采者们为了争夺国际市场竟“窝里斗”,自家打起了价格战。由于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宝贵的钨资源被大量消耗。
  资源消费量世界第一的排位,使我们陷入了本国资源过度开采濒临枯竭、对国外资源依赖度增加的被动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12
、利用废矿区 葡萄牙将建世界最大太阳能电站
 
本网讯 据英国《卫报》报道,日前葡萄牙公布了一项建造世界最大太阳能电站的计划。新太阳能电站电站占地250 公顷,比现今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站还要大7倍,潜在装机为11.6万千瓦,可为13万人提供电力。所发电力将以政府定价送上葡萄牙国家电网。
  葡萄牙报纸称,该项目总投资为2.9亿英镑,跨国公司西门子将参与建设该电站。由于太阳能电站和工厂对当地影响巨大,得到政府关注。能源部已经授予该项目许可证,目前财团正在等待葡萄牙政府批准。该项目得到国际银行特殊新能源投资的资助,完成电站建设需要4-5年时间。
  电站选址在一个废弃的铁矿附近,有足够的场地。英国公司是原铁矿主人。该铁矿19世纪70年代奠基,20世纪 60年代关闭。采掘方式为露天和井下。场地主称,倾斜的地面很利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光线。电池板安装在木架上而不是一般的铁架上。该地点炎热,居民稀少,一年每平方米可得到1890千瓦时阳光,是欧洲大陆发展太阳能最好的地区之一。
  主要由德国公司组成的一个财团计划架起116排太阳能电池板。德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称,他们还计划在选址建设一个工厂,能为欧洲这个最穷困地区增加250个永久性的工作机会。
  由于老矿区占地远远多于250公顷(矿区占地620公顷),投资财团称,如果可能,他们将扩大装机。
  去年德国莱比锡附近的太阳能电站称自己为世界之最,该电站占地20公顷,装机为5兆瓦。韩国一座装机为1.5 万千瓦太阳能电站明年投运。据报道以色列打算在沙漠地区建设一座装机为10万千瓦的太阳电站,并留有扩建余地.

  13
、氢能源应用国际会议在冰岛举行
  4
2728日,冰岛新能源公司主办的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国际会议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的专家和代表。冰岛政府总理在大会的开幕式上致辞。他呼吁全球各国应当携手面对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共同努力。在会上,与会的各国专家就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研讨,并对未来氢能源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冰岛是欧盟投资进行氢能源开发和利用试验的主要基地。目前,冰岛的氢能源开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冰岛现在已有三辆以氢气为燃料动力的公共汽车和一个氢汽加油站投入正常运营和使用。现阶段氢能源投入实际使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氢气的开发成本以及安全使用问题。但是,有关专家预计,到2020年,世界上将会有10%的公交车辆采用氢能源作为燃料。冰岛政府希望:2050年,冰岛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完全采用氢作为汽车动力燃料的生态国家。